顯示具有 蔡宏賢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蔡宏賢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蔡宏賢老師演講 / M9910110

【演講內容】
「台灣有沒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性?」這是老師給我們的第一個問題。
這次的演講題目是「數位藝術與創業旅程」,這次的演講報告分成了三個階段:1.從學習到工作、創業。2.團隊WORKSHOP3.分享現象。首先一開始是討論了國際間的數位藝術展覽有哪些重要的時程與項目,也分享了許多關於他所參與過的設計案例,包括書法的藝術,舞團的合作,等等許多精采的設計數位互動。還有與國外合作所參與的工作坊,這段經驗根木淺自己所接觸的工作營其實大不相同,他參與了在芬蘭的草藥植物工作營,運用了親身參與製作的過程與分工紀錄翻譯的活動去增加工作營的活絡,教導如何簡單的製作酒,運用蘋果汁與VOCA進行發酵,用最文化與最生活的方式。老師也提到,這是一種文化媒介,是透過實體產生互動的交流、實作與分享。

回顧數位藝術的價值,老師表示:什麼是參與者想要的內容?
數位藝術就是轉換了互動的畫面,運用原有的技術發展出不同的創意。而身為出生在台灣的我們,要如何應用我們所了解的文化體驗進行數位藝術呢?老師提到,台灣是一個容易接受外來文化的族群,從人種、食物、服飾等等,是不是數位藝術也可以運用我們如此有包容力的態度,將自己的特色發展出來。

蔡老師上課片段:









【演講心得】
這次的演講十分充實與引人省思,想到老師所問的問題,台灣有沒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性?我想,是有可能的,但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經營。方法就如同老師所提到的方法,我們是可以運用吸收轉化的方式將自己的特色發展出來,台灣也富有相當多的技術與設計支援,但有多少人願意置身投入在這樣的領域中也是需要去思考的,台灣人還有一個特質是需要被克服的,就是容易滿足的狀態,如果我們要突出重圍,勢必要一直不斷的與國外的數位藝術比較,並且多參與國際盛事,一直不斷的提升才會有更突出的表現。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08


[演講內容]
  主講者今天主要來分享數位電子藝術領域在台灣發展與影響,主講者是台灣行動數位藝紀2004年的主辦者,首先大家都覺得數位電子藝術有點陌生也是最近這幾年才異軍突起的一塊,主講者一開始便一一句話說出:台灣其實是非常有優勢發展藝術電子這塊,不論是台灣人文素養,台灣的產地優勢(及行動電話與其他電子產品出口)也是發展數位電子藝術重要的因素。主講者分享他從一開始企畫文建會的數位藝術中心、舉辦平板電腦繪畫比賽、行動導覽設備到自己決定創業的一些轉變,在推廣數位電子藝術這塊大家都不太熟悉,所幸藉由一些失敗經驗而累積成成功的力量,主講者之後也不斷舉辦相關數位電子藝術工作坊帶領大家了解這領域。

[個人心得]
  最後主講者分享了製作可樂的秘方,他說所有來聽演講的人都是希望演講最後會有個爆點,因此他分析了這個祕方,在前幾年許多人在猜測或公開自己有真正的可口可樂公司的可樂秘方,但還是不被大眾所相信是到最近才被證實,相較於可口可樂公司為了營利而將簡單秘方藏私那麼多年,坊間已經有許多小店找到秘方或是分享自己的秘方讓喜歡喝可樂的民眾自行回家製作,這種分享精神是我們所需要的,也許主講者想要表達的就是這種精神,數位電子藝術在初期大家可以看到雖然是陌生但有莫大潛力,很多人在之後的發展成功後並不會向主講者這樣繼續極力推廣數位電子藝術而藏私,主講者很大方的分享答在這塊領域所學到以及遇到的困難過程,讓我們後輩得以更容易瞭解這塊領域,這也是我們要去學習傳承下去的。


[延伸閱讀]
1.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 http://www.digiarts.org.tw
2.
微型樂園 http://www.microplayground.net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蔡宏賢演講報告/M9910208


[演講內容]
演講主題: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
演講開始之初老師先和我們談到了創業的過程,從數位剛崛起的時代到現今的普及,逐漸帶領我們進入數位的世界。分享了許多國外不同的數位藝術的案例與競賽,其中包含了香港、日本、阿根廷、波蘭、荷蘭、美國、德國、奧地利...等國家,其中奧地利由工業都市轉變為科技藝術之都,所展現出來的不論是建築的規劃與技術,甚至在數位藝術的發展與推動都可以看見其用心。
對於數位藝術老師分享了許多有特色的案例,有關國外的案例也有關於老師的創作,其中有趣的是和我們分享了可口可樂個故事,讓我們從文化的觀點去反思數位,去思考食物和文化承載的意義,開啟另一層獨特的思考觀點:「把數位科技視為材料,而要如何去烹煮一道佳餚,其中有無限的創意可能」。

[個人心得]
演講當中除了精采的作品的欣賞外,更讓我有啟發的是老師在演講當中所拋出的一句句讓人思考的話語。在開始訴說創意的歷程的時候,老師說到何謂「熱潮」,是否因為數位科技是未來不可缺少的技術而就必須去追求所謂的熱潮,其實到頭來還是必須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的確,若是跟隨潮流漂浮只會讓自己消失在洪流之中吧,做自己開心的事情,享受每個作品製作的當下、完成的成就與喜悅,我想不論是從事各種行業內容,熱情都是大於熱潮的追求。
此外,不同類型的創作其實都不脫「觀察」這件事,用心體會自己的生活,時刻思考,用生活、文化去反芻藝術。時刻的觀察、時刻的思考,讓生活產生不同的可能。
[延伸閱讀]
蔡宏賢老師介紹的數位藝術知識創作平台,是有關數位藝術相關知識彙整的好地方,相關的訊息、書籍、展覽等在網站當中都有詳盡的介紹。

蔡老師在演講中有介紹到了DBN的作品,以前大學在梁老師的課程中也曾接觸過這個軟體。
不需要很精深的程式語言的撰寫,有時隨意的更改輸入,就可以看見不同的數位畫面的呈現,當然,DBN的設計也可以很專業,但是不仿做為探索數位藝術的起頭,用新鮮的心態去和DBN互動。
作品徵選的網站上有許多範例,也提供了DBN軟體的下載。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19




[作者介紹]
蔡宏賢 Escher Tsai
現任/dimension+ 創意總監
個人網站/http://www.microplayground.net/wordpress/
TVBS_Style_interview from escher tsai on Vimeo.

[演講內容]
對於互動新媒體藝術一詞,更可以用數位藝術及科技藝術來解釋。因數位藝術囊括的範圍較廣,較難定義出名詞規範,不過簡單來說,藝術家透過科技(聲音、燈光、網路手機......等等)做為創作媒材,邀請觀眾一起參與互動的新表現形式,即為數位藝術。若說雕塑及繪畫為傳統藝術的代表作品,而互動性及創新點子則是數位藝術的核心。
國際上有許多著名的數位藝術設計競賽及活動,諸如: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韓國MOBILE ASIA COMPETITION、上海earts電子藝術節......等等,在各國發展數位藝術時,台灣也搭上這股熱潮,由演講者統籌舉辦的台北藝術節、行動數位藝術節及數位藝術知識平台,引領並激發出台灣的數位藝術人才。當數位藝術在提倡「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時,必須先深度了解自身文化,發掘其中的價值並開創出屬於自己(台灣)的數位藝術才能達到永續的發展,因為若一昧的盲目跟進反而無法創造出新的創作形式,所以文化是藝術發展及創作的來源。最後,演講者藉由EA 2010 芬蘭在德國展覽的workshop,一個以藥草分類做成蘋果酒的工作坊以及可口可樂祕方案例做為收尾,舉例說明文化應該是開放以及透明的,才能讓藝術永續的經營。
[個人心得]
對於台灣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性,我認為是可以成立的,但需要足夠的推廣及了解方法才能發展數位藝術,就如同梁老師所說的台灣為多元文化的社會,是由許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凝結起來的,雖然我們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對這些沒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價值,仍是無法運用的。因此,科技代工為主的台灣,若要將產業更上一層的進步,發展數位藝術的化,需要相關單位的推廣,讓更多的產業及人才了解如何運用、創造以及產生價值。雲端科技正是近年來競賽及設計案的熱夯主題,透過演講讓我更了解雲端技術並非只能解決生活問題或帶來便利外,而能藉由數位藝術的運用,讓科技跟作者、作品及觀眾的關係更加緊密。
[延伸閱讀]
1. 產業趨勢-關於新媒體藝術延續的幾種描述
/蔡宏賢 (DIMENSION+ 創意總監)
發表時間/ 20110308
2. 新媒體藝術定義:相對於報章、戶外廣告、廣播、電視的四大媒體,新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
3. 靈異又迷人的《數位藝術》等你親身來體驗它的奧妙之處!
發表時間/ 20096 20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18


[演講內容]

互動設計-數位設計相關產業
演講開始先以介紹一些跟互動設計相關的活動來帶入主題,如上海earts電子藝術節、有數位奧斯卡之稱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等等。先給予我們一些有關互動設計的概念,再來闡述其發展互動設計的相關歷程。
蔡老師本身並不是由相關科系出身,原來大學是日文系,研究所主修藝術史開始接觸互動設計,就業後再進而創業。2009acer數位藝術中心,透過承接政府的計畫,了解到他自己是可以去處理(cook)資源,而不只是純粹為人作嫁。但他也打趣地說,他的代表作其實是acer的尾牙party

創業
微型樂園----Dimension

舉辦相關活動
2007  microwave
      數位典藏藝術節
2008  數位藝術教育推廣計畫
      Design by number
      (利用最簡單的工具,回到最初,讓設計師與藝術家來創作)
2008  玩趣創意工作坊
      逐墨(點子創作)

在演講後半段的時候,蔡老師與我們分享開放可樂的案例以及參加工作芬蘭工作坊的經驗。透過這些案例來說明分享的重要性,以及文化與互動的設計密不可分的關係。

[個人心得]

在這次演講中,老師所分享的幾個互動的案例都讓人非常印象深刻,其中他所提到文化與互動設計的關聯性,讓我非常認同,科技的發展,從工業化至今,已經快速到漸漸無法讓人類消化,社會地域性的數位落差,使得群體之間的認知差異加深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善用科技作為分享的工具,而不是淪落為追隨者,是我認為該去省思的重點。台灣,這個特別的地方,有人問到它的風格是什麼?我覺得蔡老師給的答案很好,就是BLENDING(混和),不管在歷史及地域性上的文化激盪與融合,都讓台灣成為世界上不可被忽視的角落,而我更進一步相信台灣人擁有Assimilation(同化)的力量,能將這些交集內化形成主動式的宣揚,運用科技去看見世界,我想再接下來的數十年,我們將會成長更多。


[延伸閱讀]

分享兩個前一陣子看到的影片,有關微軟對於未來生活的詮釋。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206

[演講內容]
這次蔡宏賢老師與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他在數位藝術與創業這段歷程上的點點滴滴。一開始蔡宏賢老師就先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台灣有沒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然後從各個數位藝術節開始,包括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是電子藝術節的奧斯卡!)、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韓國MOBILE ASIA COMPETITION、上海eARTS電子藝術節等等。接著帶到蔡老師在公司執行的數位藝術內容,像是U19,馬力歐還有KittyLAB等等。最後提到參加特別的workshop並舉了可口可樂的例子,告訴大家分享的重要性,還有思考未來如何回歸原始的情感,以及文化與科技的結合的平衡。

[個人心得]
  一開始老師說了一句話「相信是來自於內心喜歡」讓我覺得印象深刻。如果搭配老師丟給我們的問題「台灣有沒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性」來看,先不論最後的可能性與否,如果提出這個問題也許正代表著喜歡數位藝術,所以才會相信這條路,然後就這麼一直走下去吧。原本印象中的數位藝術可能大都是運用3C做些華美的特效,事實上包含的卻是更多。
U19就運用數位藝術激發了同學們的想像力,或許年紀小的時候,很多的技術都是自己不可及的,不過想像空間卻是那個年紀更珍貴的資產,數位設計不但展現了科技,更讓這些有趣的想法成真;KittyLAB的RFID特殊效果,還有最後會獲得專屬的卡片這項feedback,居然也讓平時對Kitty沒有特別喜好的自己也興起了想去玩玩看的念頭。演講中最讓我驚豔的是老師參加的workshop。一開始還摸不著頭緒,以為是不是會把茶還是蘋果醋電子化?非但沒有,還真的就是茶和釀酒。曾經有一陣子覺得生活中是不是太充滿著科技了,沒想到這個workshop正是可以讓生活重新回歸,給自己一個反思的機會。聽到老師提到「有些事情,重要的不是會不會做,而是願不願意分享。」也讓我重新思考了一些事。曾經覺得能力才是做一件事的首要項目,但某些時候,可能心態還有分享的這分心遠遠超過於能力。1+1等於多,這是設計界的另類數學方程式吧。

[延伸閱讀]
這是寒假的時候去看過同學關於互動設計的展覽
2010漢字互動三校聯展_字生字滅 - 築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I5447a91A&feature=channel_video_title
2010漢字互動三校聯展_字生字滅 – 陵兵陣
http://www.youtube.com/user/ntutimd#p/u/1/ZU4VXQf0FeQ
在現場看到小妹妹很開心的玩沙子,也許小妹妹不懂陵兵陣到底是什麼,但是有了接觸,也許將來某一天她學習歷史會想到曾經玩過這麼一個東西吧?

其中我很喜歡這個,是將象形文字結合在數位裡面,每個文字還會互相影響,形成一段小小的故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yHNyISBzq8&feature=related
巧妙的結合了文化與科技,如果將來應用在教學上,我想小孩們會更喜歡上學吧。

蔡宏賢演講報告/M9910302

[演講內容]

本次演講者蔡宏賢老師帶來的演講主題為『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以數位電子藝術為開端延伸到介紹許多世界各地的數位藝術節,也點出現在國內藝術家十位中有七位都在學校任職。演講者從大學念日文系,研究所轉讀藝術史,到網頁設計工作,才慢慢的走路的數位藝術,分享了一些人生經歷,告訴我們說「分享的精神在不於你會不會做,而是願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蔡老師最後提出了可口可樂配方被公開的例子,找到符合的材料才是關鍵,我們應該用最常使用回到最出的文化來反芻我們的科技生活。

[個人心得]

雖然本身是念資訊動畫組的,但對於數位藝術其實有點陌生,老師問了好多個展覽都沒有聽過,或許差別在於有沒有能與人互動的空間感吧,但相信這塊領域在未來會是一個趨勢,發展性不可小,不只是能夠觀看能夠觸碰到,更能提升人們心理價值,把最美好的體驗留在記憶中,科技不再冰冷,結合好的生活經驗。所以不管是數位藝術還是設計,能讓人有所感觸的最終或許還是回歸到生活,多多觀察、多多感受,讓科技與設計的結合能蹦出更多火花。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05

[演講內容]

這次演講者和我們分享關於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演講者從數位藝術開始介紹,並分享自己的工作、展覽等經驗。其中也提到國際上有名的數位藝術設計競賽及活動,像是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韓國MOBILE ASIA COMPETITION、上海earts電子藝術節以及台灣的2004行動藝術季,數位藝術在國際上已經發展許久,在國際上也有許多交流的平台,演講者希望我們可以反思台灣在數位藝術上是否該有屬於台灣的獨特性。另外,演講者也分享了關於傳統文化與數位媒體的展覽:董陽孜書法、數位典藏、南南四村、以及電子逐墨虛實結合以及與英國United Visual Artists交流的Volume作品。演講者也舉可口可樂的例子,提到文化的分享應該是透明的,我們必須了解台灣文化的資產,了解其價值。演講者最後並提出一些看法讓大家思考,關於文化與數位技術的結合適切性,過於推波助瀾的結果是否合宜等等。
[個人心得]
演講者的演講與梁老師在最後下的結語讓我思考了許久,數位藝術是我滿不了解的領域,但經過演講者的介紹有了初步的了解,數位藝術可以和使用者的記憶、行為、甚至一個族群的文化做結合,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有意義。在台灣,身為藝術工作者是有點困難的,雖然政府現在不斷的推行文化創意產業,但我相信多數了藝術工作者仍有些感慨。另外,梁老師提到了關於台灣的文化,台灣的確經歷了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因此台灣能接受的文化十分多元,這也讓台灣的視野更廣,既然我們有這麼美好的文化背景,如何利用我們現有的創意,這裡的創意班含了藝術、設計、科技,我們如何整合這些,讓我們的文化可以在世界上被看見,改變世界對台灣的傳統印象,讓世界看見台灣驚人的創造力。
[延伸閱讀]
因為覺得台灣文化和數位藝術滿有趣的,但是其實我並不是太了解這個領域,所以上網找了相關的文獻,這是一篇文智大學資訊傳播系的「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內容說到關於台灣現在的數位藝術教學現況、數位發展趨勢與台灣發展的前景。

蔡宏賢老師演講/M9910209

[演講內容]
從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帶入主題,介紹各個不同的分類,包括後來有特別介紹的「u19(蒐集19歲以下的參加者提出的天馬行空概念執行出來),提出問題:「各位覺得台灣有沒有機會來做數位藝術或科技藝術機會點在哪」台灣既有科技又有藝術但該如何發展,接著回到老師的創業過程。憑著興趣與熱情順著當時的機會點出發,從網頁、介面設計到軟體開發,將科技技術試著結合互動與藝術。
接著與工業局、文建會合作籌備資金後出來創業,為了開創一個數位藝術中心開啟旅程。建立「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整合台灣新媒體與數位藝術創作者,定期集結一些相關資訊。
「微型樂園」到「DIMENSION」的過程
1.將科技結合文化藝術並推動「DBN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以程式創造圖型的workshop,得到蠻好的效果。
2.08年舉辦玩趣創意工作坊,請了各跨領域的老師來指導激發學員創意。
3.05年與舞台劇合作「電子逐墨」將虛實結合,06.07年的「React Memory」結合文化意涵影像的互動桌等等。
4.與董陽孜老師合作,讓感覺很硬的墨字變成軟的pixel變化再加上互動裝置。
5.second life」線上遊戲,透過金錢的賺取吸引人潮進入互動模擬裝置。
6.建設公司投資的LED聲光互動裝置等等。
7.及近幾年流行的建築投影裝置,以投影改變視覺上的認知。
8.Hello Kitty樂園」,由主持人帶領群眾互動體驗虛擬城市效果。
9.透過馬力歐遊戲將數位回歸類比並產生新的產物。
10.工研院的U19活動,包含整體展場、互動裝置與路線規劃。
提供了德國數位研討會的經驗,包含草藥分類及食物網絡等等,讓大家回歸原始的造酒,讓大家思考如何用生活跟文化有關的事物去反思這個科技當道的世界,透過自我文化的認同感分享給世界,去除大多技術層面而去分享最原始的感情。
[個人心得]
每次的專題演講總是能讓我大開眼界,雖然對於互動裝置不是非常了解,但卻有好多跟互動相關的演講,而現在很多地方都在舉辦各式各樣的互動展覽,像世界博覽會、花卉博覽會、當代藝術館、北美館、信義誠品等等。
然而科技快速發展,想像出來的東西也不用太擔心做不出來,under 19的活動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在被現實的社會觀綑綁太多的我,好像越來越在框架中而缺乏天馬行空的想像勇氣,看著u19的活動現場影片覺得非常窩心,在不管技術層面與現實的考量下,創意不斷成長,然而呈現出來的東西也許會比原來多更多火花,非常精彩!
最後老師提到的德國數位研討會,真的讓我覺得是該時時反思這個過於科技化的現在,人類的成長好像有點跟不上的感覺,現在做的到的事是不是抽離掉數位後就變的無能,想想文化、生活習慣、飲食等等一直存在身邊的事物,是不是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延伸閱讀]
xXtraLab | 互動藝術創作 - 用餐時刻
音樂圓柱互動裝置
Projection Mapping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蔡宏賢演講報告/M9910306

1.作者簡介













蔡宏賢 (Escher Tsai)dimension+ 創意總監,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致力於數位藝術研究、推廣與創作,曾任宏碁數位藝術中心專案經理、多項數位藝術創作與中心規劃、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計畫主持人,微型樂園創意總監
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http://www.digiarts.org.tw/indextw.aspx
2.演講內容概述

數位藝術在國外的發展已經有了數十年的歷史,稱之為「以數位化媒材當作工具或者表達媒介所進行的藝術創作」。結合科技與藝術的新型態創作,包含了「新媒體藝術」、「科技藝術」、「電子藝術」等名稱,分別以使用的科技媒材與表現做為其藝術的差異性。
在演講的第一階段,蔡宏賢老師向同學們介紹有哪些國際知名的數位藝術展覽和活動,包含了數位藝術中的奧斯卡「奧地利電子藝術節」、ISEA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還有台灣的台北數位藝術節等等。2004年,由蔡老師所帶領的微型樂園團隊籌辦了第一屆的「行動數位藝術紀mobile art festival 」,因正逢行動通訊設備的快速發展,手機除了基本通訊,還有書寫、拍攝等功能,以愛為主題進行行動數位創作;然而,舉辦這活動的背後,蔡老師不斷地思考著,台灣數位藝術和國外的數位藝術節相比較下來,台灣這塊土地究竟有比別人占哪些優勢?「未來,台灣到底有沒有機會發展數位藝術?」蔡老師認為台灣的優勢在於我們是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地區,先天的技術條件,相信未來可以推動台灣的數位藝術。
蔡老師原本念的科系其實是藝術史,但是因為從小就喜歡接觸電子產品,到後來的網路時代,於是嘗試著將科技和藝術做一個結合,在新的與傳統之間選擇,他認為新的更吸引自己投入熱情去創作。從網頁設計工作到自己出來創業,後來,還舉辦工作營來教育學生與藝術家、一般民眾,利用簡單的程式就可以設計出互動裝置。
2010年,蔡老師參加RUHRWORKSHOP這個
工作營其中有一部分令他驚訝的地方是,過程中有一個活動是教導大家如何用最原始的原料釀成酒,在這個環境中,大家互相幫忙,有人負責翻譯老師說的話,有人幫忙攝影或是文字記錄,雖然技術層面不高,卻可以使學員之間很快的互相交流和認識,達到另一種互動,老師最後說:也許在思考數位藝術的當下,不要先去思考科技,而是要將之回歸到本身的文化,從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尋找價值性。




















3.Q&A
Q1.老師做過許多不同的互動裝置和展出的豐富經驗,哪一種的互動藝術最吸引人且可以讓使用者在第一時間了解互動的方式?
A:蔡老師認為每一件互動藝術都有其背後的目的和互動的目標族群。而且設計互動藝術的人和互動的觀眾是兩種不同的族群,再加上廠商和設計者的認知也會不同,在設計一件互動裝置的過程中也需要考慮許多問題。另外,在設計互動的過程,有可能每一次的設計都是採用相同的技術,但是設計者卻可以利用不同的創意將之發揮更有趣更有意思。所謂的一般普羅大眾對於互動藝術,其實他們只要和互動裝置有簡單的互動關係,東西會動,視覺上有回饋等等,觀眾就會覺得很開心好玩。所以互動的設計有時要看對象做決定,在彈性的空間中適度地放入自己的想法,傳遞作品的意義。
Q2.何謂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的未來意義為何?
Q3.新媒體的買賣還是問號?存續的問題?
A:換角度想,是現在的方法不適合。
Q4:回到最初的問題,台灣有沒有機會發展數位藝術嗎?
A:反思教育,回歸本土文化。
4.心得感想
看了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中的資料,才真正了解原本數位藝術在台灣的發展已經發展很多年了,還記得前幾年常常會到當代去看數位藝術,一開始覺得很新鮮很有趣,發現原來藝術品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幅畫或是一件雕塑的靜止型態,而是有時間性、互動性的動態型式,讓藝術變成雙向的交流,在觀眾的互動中傳遞藝術家自己的訊息。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的展覽也會開始以互動藝術來吸引民眾看展,目的各有不同,有的只是為了互動而互動,或者想讓觀眾看到結合科技的藝術實驗都有,有些作品還需要先去探索作品才知道如何互動,雖然新媒體藝術以科技當作素材增加了互動性,但是有些互動裝置反倒令人摸不著頭緒想要表達的訊息是甚麼,曾經就有看過比較年長的媽媽也來參觀互動裝置, 看了看裝置卻不知道該如何互動,我只是在想,這件作品本身的意義是不是也要考慮到傳遞的對象。最後,很贊同蔡老師和梁老師對學生們說的話,我們要認同自己的文化,並且發掘傳家的價值性,感受文化突變的力量。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09年聽障奧運中,賴聲川在開幕場合中將台灣的美食、文化納入表演的畫面,藉由文化的力量將台灣本土的特色傳遞讓國際知道。

5.【相關影片和網站連結分享
除了在近年來在建築物上的投影藝術,還有投影在車子上的3D Projection Mapping
Toyota Auris 'Get Your Energy Back' 3D Projection Mapping











2007Hussein Chalayanr將時尚結合數位藝術

6.延伸閱讀
6-1.Puncar胖卡數位落差行動車http://puncar.tw/
胖卡(Puncar)計畫」是亞洲首個即時紀錄且運用多樣 Web2.0 科技服務而推動的數位落差計畫。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所主導,以全台數位偏鄉為計畫施行地點,並自2008年五月開始,購買一台小貨卡,搭配資訊裝備、講師及網路志工,有系統和次序地進行全台巡迴之旅,傳達資訊科技新知及應用現況。
數位落差行動車預計直接面對最為困難的最後一哩問題。利用數位落差行動車,把人、連結和資源,送到有需要的偏遠地區。透過網路行銷之宣傳,期引起一般大眾對於數位落差議題的關注,進而影響整體大環境,加速落差消弭,同時間為城鄉資源的互動搭起連結的橋樑。

這是一套文字、影像與生活結合的嶄新創作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冊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你將看到我們的精緻生活並不只留存於博物館你將對自己所擁有的珍貴血液感到驕傲更將對我們厚實的文化底蘊深深的嘆服任祥以五年的時間,以創新的手法整理了我們的文化資產,描繪了一張嶄新的生活地圖送給中華兒女,用誠懇的心意宣揚家庭價值與環保養生。



蔡宏賢演講報告/M9910109

[演講內容] 隨著科技進步,數位藝術也蓬勃發展,但看過了這些絢麗的數位藝術,我們究竟獲得什麼?除了視覺上的感受,內心的感動與收穫應該也同樣重要。蔡宏賢老師概述了他的經歷,從介面設計者到成為數位藝術教育者,也介紹了世界上知名的數位藝術展覽與許多成功的作品,如;U19術位藝術展、Hello Kitty Lab。透過這些案例,主講者希望我們反思台灣除了科技的優勢之外,也應該著重文化的資產,透過回歸生活、文化、分享等要素,讓數位藝術更加富有意義。






[個人心得] 聆聽完蔡老師的演說,我才了解到數位藝術是有這麼多的可能性,原來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是如此的美妙。但主講者一開始也提到了數位落差(資訊和科技技術快速成長,都會區的發展突飛猛進,卻使得原本資源就不足的鄉鎮地區,產生了更大的知識落差)的問題,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就在台灣這麼小的一個的地方,竟也發生了數位落差的情況,我們生活中隨手可得的資訊科技,在偏遠的山區之中卻是遙不可及。然而有四個大學生,推動「胖卡,數位落差行動車」計畫,開著這台車前往偏遠地區教導孩童認識科技,他們的分享理念,也正好呼應了蔡老師所提倡的分享精神,非常令人感動。


[延伸閱讀]


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決選 - 場次2-交響樂計畫-壹.機械提琴

蔡宏賢演講報告 / D9910301

[演講內容]
此次演講的主題,是以數位藝術熱潮為中心開始,蔡老師先介紹了許多世界各地的數位藝術節,像是奧地利電子藝術節、荷蘭的DEAF、上海電子藝術節eARTS、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等。接著介紹了許多老師參與設計製作的數位藝術作品。在當中老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台灣是否有能力或條件作數位藝術?」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可說是百感交集。正當腦子裡還在思考著最理想的解答時,老師又接著介紹了許多在台灣所舉辦的數位藝術工作營,其中使用的DBN Design by Numbers也正是我用來帶大一同學進入程式撰寫領域的工具之一。而後老師突然介紹一個在德國的workshop,一個有關自己釀造蘋果酒的workshop。坦白說一開始還真搞不清楚老師的用意,但隨著老師講述到參加工作營的每位學員都必須要自動的貢獻自己的專長時,我才慢慢的有所領悟。最後老師以可口可樂祕方終於被公開的故事作為結尾。

[個人心得]
關於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台灣是否有能力或條件作數位藝術?」我之所以會很有感觸的原因是,在2003年的時候,我曾經和幾個朋友合作,嘗試了一些可以說是數位藝術的商業案子,當時遇到的困難除了技術還不夠成熟、硬體不夠穩定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在於報價。一直以來,台灣的市場總對“非實體”的東西抱持著沒有價值的態度,換句話說,室內裝璜施工、印刷、產品製造等能夠產出“實物”的案子總會存在一定的市場行情;而相對的,數位內容設計這種“動動滑鼠、敲敲鍵盤就可以作”,產出的東西還得存在硬碟裡的行業就一直沒法得到該有的尊重。當時的情況是,互動裝置做出來很炫,大家很喜歡,但是一聽到價錢,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也都無法體會裝置竟還需要維護費用。這幾年設計抬頭,數位藝術、科技藝術、互動裝置等新名詞慢慢的浮上檯面,各種的新技術也發展的越來越快速,越來越成熟,應該有許多公司開始作這類型的設計案,然而看到的卻總是那幾家,還有的跑到對岸去發展。最大的原因我想或許是市場大小,還有就是對數位內容設計的尊重。

我的另一個比較強的感觸是,分享,與貢獻一己之長這兩件事。蔡老師在演講的後半段所提的德國蘋果酒workshop與可口可樂祕方我覺得都是想跟大家提醒這兩件事。在數位藝術的領域,國外的許多論壇、討論區都能找到太多的技術資料分享,像是多點觸控、擴增實境、氣幕投影、Arduino coding...等。反觀國內大家願意分享出來的資源相對的就少,“分享的越多,學到的也就越多”這件事彷彿大家還是比較難理解。

[提問與答覆]
我問了蔡老師,相對於傳統媒材藝術,在數位技術日新月異的環境下,數位媒體藝術的未來在哪裡?老師給我的回答很棒,我們必須加強濃度,以及保留我們的前驅地位。台灣文化的“blend”力量是很大的,我們擁有的是我們對許多外來觀念與文化的超強包容與融合力量。

[延伸閱讀]
荷蘭的DEAF原來是V2_所策劃的!
DEAF http://deaf.v2.nl/
V2_ http://www.v2.nl/
V2_在當代藝術館的展覽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1_about.asp?ID=50
科技藝術的先驅 TEXT RAIN


很棒的國外論壇NUI Group所分享的Multitouch 資訊
http://nuigroup.com/forums/viewthread/1982/

蔡宏賢演講報告/M9910115

[演講內容]

對於數位藝術領域的涉獵與理解,本身是跨領域的蔡老師充滿了熱誠和理想,
他先為我們介紹了許多國家於數位藝術的發展現況及其多樣性,及便現今數位
藝術似乎已蔚為一股熱潮,但盲目跟進的結果只容易造成乏味且一成不變的呈
現,為避免這一股熱潮轉變為冷潮,我們應該忠於自身的興趣,才能賦予數位
藝術豐富的樣貌。接著蔡老師分享從一開始接觸、深入此領域到後來創業的心
路歷程,也為我們展現了他的一些成就;不管是創作、展覽,還是參與的合作
計畫及工作坊,不難看出目前大多數位藝術的呈現方式,不外乎是在於提昌程
式本身的藝術價值,或是運用程式編碼創作使其視覺化。最後,蔡老師舉了可
口可樂配方和用果汁釀酒的例子,其實找到適當的材料是相當重要的關鍵,我
們應該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或是最熟悉的事物著手,如飲食和文化;該如何使
其與新科技媒材融入我們的城市生活,並藉此達到一種分享的文化交流將是接
下來值得深思的議題。


[個人心得]

數位藝術對我而言一直都是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雖然生活周遭多少會接
觸一些相關的資訊,但並不會主動去深入了解。對於蔡老師在一開始提出的問
題「台灣在新媒體藝術方面有沒有希望?」,其實我覺得每個跨領域的處境都
是一樣的;有興趣和熱忱投入的人就會找出它的可能性,或是賦予其新的價值
並拓展。因此,縱使我不會想往此領域發展,我還是覺得在台灣藝術與科技的
結合是有希望的,只是就如同蔡老師所提出的想法,關鍵就在於我們必須認清
的價值為何,不論是在取悅觀眾,抑或是新興技術的開發,還是傳達它所想闡
述的某種意義;並且在國際化的環境下,台灣該怎麼保有自己的特色,藉由甚
麼樣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創造出各種文化認同的機會。


[延伸閱讀]

天地眾生的對話:董陽孜數位藝術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0JqnMTqN0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201

蔡宏賢演講報告/M9910201
【演講內容】
蔡老師跨領域的學習過程,從各國的數位電子藝術中,介紹多元的表現形式及思維, 用code寫藝術/Design by numbers,最後回歸反思台灣在數位藝術定位與認同。
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1)英國UVA數位藝術燈展:講者提醒這項作品不是用sensor而是用Motion track(2)U19競賽:19歲以下的小孩只要講出concept就幫他們執行出來。(3) 德國電子數位藝術論壇:跳脫電子、科技、數位,並且與文化和生活結合(如麵包、釀蘋果vodka),面臨實務/食物,人們需要更大的耐心和等待,透過實作和分享,而分享的精神不在於你會不會,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分享是需要文本的。(4) This American LifeCola配方大公開、Open colacube cola(5)藝術家如何維生?蔡老師表示7成在教書,但是在保護之下並非他的理想,用品牌化來提升期商業價值,善用行銷的方適來集客,然後在繼續創作下去。
此外,演講者與我們分享了值得反覆咀嚼的思考點:(1)數位藝術的存儲問題。(2)對資本主義反抗的精神:勇敢去玩、反叛它、挑戰它,逆向工程,需要找到它的最源頭。(3) 數位心媒體創作:我們總是在想著科技這件勢,但我們可以且慢,從我們最熟悉的事情(如文化、食物)開始,最後再把數位新科技媒材融合在科技裡。(4) 互動媒體:基本上互動能作的東西太微薄,同樣的技術,用不一樣的東西呈現,思考你的觀眾,你覺得無聊但普羅大眾可能不然,坦白說這也是戶媒最大的悲哀。這個領域要碼你就是最快的技術,以先驅保留地位,要不你就需加強濃度(Meaning),所以你搶到了技術還是意義?(5)文化認同:義大利不怕你知道他們的咖啡豆,台灣是優良混種,我們台灣的小孩要有自信!
註:
· UVA (英國數位藝術團隊United Visual Artists)
· U19競賽:源自於全球數位藝術指標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它的規模與盛況被喻為科技創意界的奧斯卡。
【個人心得】
這堂課既密實又精彩,除了廣義的認識數位藝術的樣貌之外,更在各個領域、各個國家案例中吸取精華,並由數位藝術的角度,切入對台灣的文化認同與身分認同的核心價值。 提到UVA不是使用sensor而是Motion track+U19的創意實現能力令我驚奇;課堂中,我仍然在思考著,藝術與設計間的本質差異,藝術傳遞者透過詮釋來傳達訊息給接收者,從過去的自我表達提升到與觀者互動的層次。我認為藝術和設計存在某部份相異定位,但其交融並不衝突,隨著科技的晉升,藝術也多了這項表現工具,可說是相當互惠,然而在數位與藝術的火花中,德國那場數位藝術論壇另我相當激賞,它讓我想起梁老師常提醒的[尋找原型]的重要性。或是初衷、或是本質,都是締造熱誠的最佳動能,藉由數位藝術對人們產生了好的影響力,無非是Artists散播藝術的最喜悅之處。此外,個人十分同意文化認同的議題,自從去年去加拿大自助旅行回來後,一踏上台灣地土,小的這輩子從來沒那麼想念小籠包和牛肉麵過,當台灣美食滑入我的口,喔~這種知足與懷念更是筆墨難以描述,太親近熟悉的環境,往往容易缺少挖掘和細細品味的心,我們要先愛台灣,才算開始真正認識台灣,如同我們要先愛設計,才會開始認識設計一樣。
【延伸閱讀】
United Visual Artists http://www.uva.co.uk/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212

演講主題: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

日期:2011/03/25


[演講內容]

「台灣是否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性?」主講者在開頭就丟出這句話來給我們思想,科技與藝術如何結合?品質又是如何?是否偏重於技術?演講中主講者分享了他的經歷,介紹了各國的數位藝術節的展覽與比賽,而透過國外工作坊的例子,讓我們了解到團隊合作的分享精神,在科技和藝術之間發現了文化並達到交流,而分享主要是要有願做的心。主講者大學念的是日文系,研究所時念藝術史,在畢業將到時接觸到了網頁設計,也漸漸的往數位藝術方向發展。而可口可樂配方也讓分享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個人心得]
藝術是否就要做的讓人看不懂呢?或許發展至今相當多的數位藝術作品不再只是抒發藝術家個人的情緒,而是達到使觀者進行反思的目的,這讓我聯想到慢生活,科技已不再只是工具的角色,它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一呼一吸中都嗅的到,利用網路我們可以連結到世界的另一端,隨時隨地都可將腦中所想的,發出訊息在網路上,科技的發展到如此的地步,如何不讓自己迷失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中,對於設計者來說,我想可以運用這些生活上發生的經驗創造出更多不一樣的作品,與大眾分享。


[延伸閱讀]
http://www.dac.tw/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官方網站-提供國內外數位藝術創作與技術展覽。
http://www.digiarts.org.tw/ShowLinkTW.aspx?lang=zh-tw&CLC_NO=first
各國的數位藝術節網址
http://video.zeit.de/video/605166093001
2010奧地利電子藝術節中其中的作品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03


[演講內容]

演講中老師問大家,台灣是否有發展數位科技藝術的可能性?看到老師演講中一些有趣的例子與工作坊,我想機會是很大的。其中像是kitty樂園和Mario的互動遊戲,觀眾都非常樂於其中,而在Mario的例子裡面可以看到將復古的遊戲與運用的技術用新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互動遊戲,會因為舊有記憶與經驗讓觀眾產生認同感。而在老師參與的國外釀酒workshop也是一種文化傳播的方式,工作坊中,大家不論能力如何都一起分享、幫助,就算對那個工作沒有很擅長,也是盡非常多的努力與熱情,最後大家完成了成果,這也是個很有趣的例子。在演講中老師也分享了很多他過去創作的經驗以及創業的過程,對我們來說都有很大的助益。最後也很神祕的跟我們分享可樂的秘方,讓我們可以自己可以做可樂喝,看著一些對於可樂那樣壟斷市場的公司、存在反叛精神的人為了表示立場所做的一些行動,這也令人印象深刻,就在這樣有趣的氣氛下結束了演講。


[個人心得]

我想老師說的藝術和科技的整合是很值得期待與努力的方向,將這些整合在數位科技裡的作品都非常吸引人。我覺得像是馬力歐的例子就是因為我們小時都對這個遊戲有很濃厚的感情,所以玩起來會覺得特別的有趣。而釀酒的工作坊也是,將當地的文化與一些經驗做分享,用有趣的方式將這些文化做分享更能引起大家的認同感,也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老師問我們台灣有沒有機會發展,就像梁老師說的,台灣有很多特色的地方可以發展,我是覺得非常有機會的。我想必須透過一些創意的手法與創作,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也可以讓人有興趣投入其中,讓作品的到更多、更有意義的影響。文化是因為我們所處的共同環境、有共同的經驗所以而產生的習慣進而逐漸累積起來的,這部分的文化藝術是很值得發展的、也很有意義的,若是結合數位互動技術讓人可以更有參與感,相信這是很棒的事!


[延伸閱讀]

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http://www.digiarts.org.tw

提供數位藝術創作者開放的資源,有很多有用的資訊。

文建會國際大師人文講座- http://masters.cca.gov.tw/pro_canjia.php

文建會邀請海外的大師所舉辦的免費講座,有空可以報名聽聽。

表演藝術大師Lisa Gasteen - 2011527

數位媒體大師Roger S. Christiansen - 2011617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303

[演講內容]
蔡宏賢老師在一開始提及到所謂大家在說的數位藝術熱潮、流行主要還是決定於自己本身是不是真正的去愛這東西、對他有興趣。接著是開始介紹世界各國知名的數位藝術節,上海earts電子藝術節、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阿根廷國際電子藝術節、台灣2004行動數位藝術紀等,在演講過程中也有提及到何謂數位落差,蔡宏賢老師也分享了他在創業的過程,從早期接觸網頁設置工作、故宮的行動導覽設備,Acer的數位藝術中心,到後期的集體出走去創業(電子科技藝術),到最後說服工業局、文建會從事數位藝術的發展,也提及到老師個人的代表作卻是在宏碁尾牙party所製作的裝置,更提及到在詢問國外數位藝術家如何過活,解答即是七成的數位藝術家都有一份在學校教書的工作,一個穩定收入來從事藝術創作(這同時也解答的我多年對於數位藝術家怎過活的大問題),也提及到日本Hello Kitty的闖關來收集卡片的互動裝置,硬體裝置的成熟會讓買門票進來的人覺得很值回票價,同時也分享了超級瑪莉歐的遊戲反向操作的遊戲製作,後半段則提到了芬蘭在德國展覽的workshop,以藥草植物分類做成釀酒的參與分享,影響到了過去對於電子、科技的思維,體悟到用文化、用生活去做數位藝術,分享需要文本,分享的精神-不是在於會做什麼、做的好不好,而是願不願意做,最後結尾的部份則跟同學們分享了可口可樂秘方的事件。然而演講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於老師問及到台灣有發展數藝術的機會,以及數位藝術未來的延續是很大的問號的議題。

[個人心得]
蔡宏賢老師演講中提及到創業的部份,五十萬太少,至少要有五百萬以上,以及分享到一些創業過程,在這方面聽了相當有感觸,因為個人在大學時代曾經跟一些朋友跨領域組織成一個創業團隊比賽,一路闖關至獲得國際創業獎項,然而畢業後,卻因為升學、當兵問題而將近面臨解散,而在解散前請教過一位前輩的建議,創業的本身就是要燒錢,而且至少會面臨三次的失敗賠本,欠債精光是家常事,因此要做好心理準備,也因為如此,就應該做大家有興趣,覺得好玩的創業,而不要因為申請到了創業補助金,而做自己不喜愛的創業內容,就如同老師演講一開始所說的自己本身是不是真正的去愛這東西、對他有興趣。

而最後探討的「生活」跟「分享」的部份,生活則是想到我很喜歡的幾段句子,來自意大利導演艾曼諾‧歐米所說的說:「第一代電影導演過他們的生活,然後拍電影;第二代導演看第一代的電影,也生活,然後拍電影;第三代導演看前兩代的電影,不去生活,就拍電影;而第四代,看過了設備目錄和使用說明便開始拍了」,說明了現在的許多人拿到了機器便開始從事拍攝短片電影的活動,而卻忽略了應當從生活、從經驗去感受,而生活與經驗及是屬於我們自有文化的一部份。而「分享」的部份則是想到了一本真人真事的書籍,「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一書中,主角克里斯在擺脫一切文明物質社會後,獨自在阿拉斯加荒野過活,然而主角克里斯在死前的最後日子,曾在閱讀的書頁上寫下:「快樂只有在分享時才真實。」分享所獲得的快樂必然是相當的重要。

[延伸閱讀]

最近Lynx香水在英國倫敦車站所製作的互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