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3,吳牧青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3,吳牧青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8 官孟穎


對於評論,我們常常要求客觀論述,而我們也常說「你若對我作出的客觀評論,我是不會生氣的」,但這多麼矛盾,評論者是否須做全民普查求平均值以達客觀?評論的論在此模式下是否仍存在?
美尚無準則,藝術評論也絕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有的只是主觀意見的比例高低),發言人的背景或個人好惡將一定程度的影響其言論,而事實上,當我在閱讀評論(各方面)時,除了文章的深度外,並沒有將「客觀」列為主要考量。讀評論,我無非是期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尋得一種支持,一種發現「啊你和我想的一樣呢」的認同感,這也是為何一些「評論家」能夠擁有大批死忠讀者的原因。
而非客觀的評論其實更能表彰時代的趨勢,每一個世代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當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世代價值觀也從而顯現,這一條評論的歷史洪流反而因此顯得有趣、更有意義。

另外,評論是否真能不受約束--「放膽隨心」的抒寫--想必仍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上,就像吳老師說的:「因為我不靠這個吃飯,所以我可以這樣寫」,當然吳老師對於本身信念不容扭曲的意志令人佩服,我卻也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ptt與facebook留言差異的笑話,ptt是匿名的,而facebook則近乎關係到個人形象的建立,兩者留言差異的原因不言可喻。

(延伸閱讀)
批評與評論是否真有界線,我現在還沒能確定,而這裡有篇文章則是講述了評論越界到毀謗所衍生的法律問題。
批評與毀謗的界限,王南溟。http://www.dfdaily.com/html/8759/2012/2/20/745867.shtml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M01 尹健琳

      初來台灣,這次的演講之後,和之前腦中的印象相比,讓我有感受到不一樣的地方。印象中,台灣是個言論自由的地方,所以本以為它的批判文化應該會是成熟且犀利的,吳先生對於台灣現狀的呼籲與“批判”,大致能領會一二。

   從機場出境踏上台北,我就很喜歡這個地方,有句話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陳丹青也曾說:“短暂的旅行印象必定表面肤浅,但我所看重的正是这点浅表。假使社会的浮面与浅表都不好看,不看好,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度过每一天”,陳先生筆下的台灣是“溫良恭儉讓”的,我深感認同,這是日常的台灣,與政治學術界無關。


   吳先生的演講開場所說的鄉民文化,我不是很瞭解,網路上查詢後,想必應是和大陸的網友大致相同,在這個網絡信息充斥的時代,網友是很大一部分發聲的群體,對於時事政治各抒己見,網上留言更為方便於是快速發展,這樣情況下,跟風應和的人也多了,於是在批判之前,我們先要有好的判斷。對於別人的批判我們也要學會欣賞,因為批判也是一種藝術創作,所以批判的人應是負有一定的社會責任的,總是在不斷的批判思考中深入成長,就像鬥雞一樣,要有一個激烈的過程才會有結果。希望像吳先生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給予社會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