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會空間下思考歷史怎麼被閱讀,重新檢閱後會發現很多歷史在經過時代的沈澱後呈現出來與原先不同的面貌。舉出老師所進行的許多有關於女性的案子,其探究的是過去父權社會下的女性,思考城市的文化脈絡所賦予那個空間的意義,那是一個時代的累積、一個人跟城市發展的關係,每個人的生命被大環境下所牽動竟產生了莫名的關聯性;其中透過作品老師試著去批判當時那個年代對女性的漠視,藉著創造一個無法時刻進入的空間去反思女性的經濟價值,很多議題看似很大、看似很難呈現,但是透過藝術的思考去進行空間的裝置,讓人在與整個環境互動時產生思考,有時我們會感嘆很難改變一些社會的現實,不過改變是必須的,或許無法成效立現需要慢慢的、漸漸的去進行,是一個長期的運動。藝術的力量其實很大,透過藝術的媒材去反思生命的很多狀態,這是一種思考,是我們對所期盼的社會的一種「雕塑」,而這其實一般大眾也能夠接觸的,只是反思目前的藝術教育,似乎將藝術視為是賺錢的工具,但藝術所能帶給我們的力量透過推廣、透過思考是可以很強大的。
回到最初演講主題的訂定,到底人如何能夠詩意的居住,其實建造建築的本身、當在從事任何事情時都是一種存在具體的表現,創作的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我們的存在該是一種怎麼樣的狀態,透由藝術去豐富我們的思考,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願意改變,有動力為這個我們所居住的社會付出關懷,隨著改變的力量的活水去穿透。
吳瑪悧老師是一位由文學背景轉為藝術創作的藝術家,
伊通公園,可以看到更多有關吳瑪悧老師的作品介紹
http://www.itpark.com.tw/
學生時代的作品:
這個時期的作品多半是利用求學的專長近而轉化的關係,
印象最深刻的是20世紀名人的童年照,就像老師說的,
下一個階段:1985~
這個時期還有在展場中創作的社會性議題,例如:偽裝,
進入了情慾場域的創作中,為了反思當時我們所謂的亞洲四小龍,
老師目前致力於環境改造的活動上,在他的觀點看來,藝術一直以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創作,藝術的本質在於證明人存在的狀態,但是卻很少有藝術創作是因為社會條件所造就的。
1999年的秘密花園,對環境來說是一件共存的藝術創作,以山林中老舊而且佈滿藤蔓的小屋為創作的起點,那種近似童話般的畫面出現在現實中,以一種穿越時空的作法完成,在地底下挖出一道通往前進方向的小天地,種滿的許許多多花卉及植木,採用了最自然的陽光,再用人工光源輔助營造出夢境的隧道,讓很多從都市來的人都驚呼這樣的空間跟現實產生的衝擊,這樣的藝術創作是被喜愛的,也成功的展示了藝術與環境並存的特色。
老師近年也在與人文的關係中產生藝術創作的靈感,「皇后的新衣」就是讓一群中年媽媽餐與創作的活動,經由影片了解到這群媽媽對於婚姻的看法卻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麼幸福美滿,滿腔的委屈跟不敢願,相較於代表著幸福美滿的白紗來說是不相同的,所以經由討論跟多次的心靈深談後決定讓這群媽媽做一件他們代表著幸福快樂的新娘衣。媽媽們也很有創意的在服裝上投入自己的想像,森林女王,氣球女王,保險套女王等等…重新讓這群媽媽找到快樂的初衷。
老師也讓我們看了很多藝術家進駐小鎮的案例,有很多很特別的案例,像是漂流木的創作,紅牆面的牡丹,廟會獅頭的彩繪等等,有很多很成功的案例在這次的演講中。
最後,輪到老師自己本身也加入了環境人文創作,他選擇了他可以就近改造的地區來發揮。樹梅坑溪的場域課題就是老師現在在參與的環境改造計畫,他想要讓這條造就樹梅坑的小溪重回他的面貌,不要再因為新世代的建地給埋沒了他的美麗,因為他原本是充滿著小魚跟小蝦的小河流,這讓許多從前就住在樹梅坑的人都十分懷念。
老師所創作的重點,從文學到藝術,從藝術創作的課題演化了許許多多關於社會關於時代的課題,現在致力於環境改造的步伐,是老師認為可以從藝術去改變環境的作法,而她也實實在在做到了,老師希望我們都能反思自我,因為不要怪外在社會沒有給予我們機會去展示我們的能力,而是要想想我們可以為社會貢獻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