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吳瑪悧老師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吳瑪悧老師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吳瑪悧演講心得 / 蘇品嘉 M9910103

聽過吳老師的演講,我深深的被藝術工作者的實踐精神所感動。老師對環境、對文化的關懷,用創作實踐、用藝術表現,從身邊生活環境開始,集結眾多小小的力量實現理想。但是我們現在所做的設計,往往在構想的階段提出很多很好的概念,但是然後呢?就算對於很多問題提出了有助益解決方法,之後會將概念或作品實踐於生活中的實在少之又少。
在這個部分,老師的演講又讓我重新的審思自己現在在做的事。設計師幾乎所有的議題都圍繞著人、圍繞著生活周遭,但是我們的生活並沒有真正改變多少,回想自己所做的設計其實離生活很遠、一種難以實現的距離感。

對於老師所參與或策劃的環境意識相關的案例,我覺得感受很深。我感覺老師它們做的事所造成的影響是會一直持續下去的。像是藝術作為啟動農村有續發展的活動、樹梅坑溪回歸自然的計畫等等,它的影響力都不僅僅侷限於那段計畫的時期,而是像種下一顆種子一樣,持續在地方生根發展。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以後在設計領域,也能做有意義、有影響力的事情。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吳瑪悧演講內容 / M9910118

演講者吳瑪悧 教授
演講主題人詩意的居住


這此請到的老師是吳瑪俐教授,跟之前的黃孫權老師一樣都是在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任教,是國內著名的走向前衛藝術行列的台灣女性藝術家,也因此其作品都充滿著相當關懷其藝術在社會責任上的探討。
在演講的開始,老師為了能讓我們能夠較為了解她的思維脈絡,特別將其創作歷程做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介紹,從過去學生時期較為專注個人創作的表現,著重在材料本身的創作,到後期的社會批判與材料的意識型態的探討,從空間到看不到的空間的演變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都具有其背後的時代背景的脈絡與思維。


老師也有提到她的作品開始進入所謂的社會脈絡的批判的時候,本身也會批判藝術的展現與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意涵與社會的關聯,以下是老師一些相關的作品介紹。
這是現在華山藝文特區以前的樣子,在過去是屬於菸酒公賣局的財產,但長期被當地的里長佔據為私人營利的地方,所以有許多藝術家透過不同的方式將其創作以侵入式的方法來展現其創作理念,而吳教授的創作就以停車場為其展區。






這也是老師在創作上的轉捩點,從過去只能在室內的藝術空間中轉換到公共空間的創作,從此,藝術與公共領域的關聯性就成了老師不斷在探索的課題。也開始關心從性別的角度切入,從女性的反思來做脈絡的探索。


1997年 新莊藝文中心的特展,當時探討的主題是新莊跟女人的關係,在七零年代過去新莊及樹林一帶有許多的紡織廠,是台灣的紡織重鎮,也因為產業別的關係,幾乎是靠女人撐起的產業,也因此教授透過訪談去了解這些女人在見證產業興衰後的心路歷程與背後的故事,隨著產業外移,男性的失業造成經濟重心轉移到女性身上,造成家庭地位的衝擊;城市的成長與發展牽連這些平凡人物的生活與故事。
作品的呈現是將訪談的故事織成一塊的大布,並透過縫紉機不斷的運作,來表示生活是不斷的在進行,故事也是不斷的被織進布中。




這是另一個關注女性的作品"墓誌銘",探討的是女人跟歷史的關係,切入點是探討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家女性家屬的故事,在事件發生後,這群女性成為了默默承受痛苦的一群人,作品呈現方式是將將玻璃噴砂後將有關這些女性經驗的文字寫在玻璃上,"當歷史被改寫後,當叛徒變成英雄,那這些女人呢?"是老師在這個作品所下的註解,而噴砂玻璃與文字間若隱若現的關係,彷彿是在混沌之間尋找歷史與這些女性之間的脈絡跡象,又流露著淡淡的悲傷,是讓人感觸很深的一個作品。









接下來的作品"寶島賓館"是因應當年1998台北雙年展所提出的題目"慾望場域"所創作的作品。動機是當初90年代末經濟的蓬勃發展造就了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也剛好都是漢文化的國家,但是也因為的經濟的快速成長,導致了人們對於物質的慾望也相對提昇,吳教授在創作這個作品的時候主要的切入點為台灣雖然經濟成長快速,主要是靠賺外匯的經濟活動,但多是計算在男性的勞動產值,但女性對於經濟的貢獻的產值卻常被忽略,我們可稱作地下經濟(情色行業),在當時因為美軍在台灣的活動帶動了觀光等等的消費,幾乎都是女性所貢獻的地下經濟產值,而在歷史中也往往是被忽視的一個區塊。





 情色業都拜豬八戒
天下為公

蠻特別的一個地方是這件作品並不同以往的空間呈現,只有在老師在的時候才會打開門,讓觀眾進入觀賞,所以老師也半帶微笑的說許多男性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因此感到生氣與憤怒。


以下是老師另一個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品"秘密花園",創作背景是當初1999年政府要在南投九九峰處設立一個大型的藝術村,然而大多數的藝術界人士都反對這個文化政策,建立一個中央集中型的藝術村,並不是從藝術家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從商業觀光的角度來設立,藝術村的目的是用來培育人才的。然而,單靠藝術家是很難抗衡國家這個巨大機器,所以老師轉而思考如果建立一個藝術村該要用什麼方式去呈現,於是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係變成老師在這個作品的精神所在。


在外觀上是一個廢棄的房子

從地下另一個入口挖一個地道

在地道建構一個秘密花園,上方挖洞採光

地道另一端出口


這個作品在視覺上呈現一種衝擊感,彷彿在逃離喧囂的都市生活時,在地下室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一個安靜卻充滿色彩的想像空間。有趣的是,與寶島賓館只受女性青睞不同的狀況,這個作品相當受到一般民眾的喜愛。


接下來的主題是以拼布的方式去探索與女性之間的連結,這活動並有拍成影片,可以看見有許多媽媽們發揮她們的想像力來製作出許多不一樣的服裝設計,這個系列活動也讓婦女運動團體了解到女性主義的議題以往都是高知識分子的口號,但在普羅大眾中低階層間才是最有影響力的實踐,這個活動讓大家聽到這些家庭主婦的聲音,也改變了過去對婦女運動的傳統思維。








吳教授從以紙為藝術媒介,到探討從當代政治到文字文明的廣大面向。而她由女性社會角色發展出來的空間裝置,則衍生出女性議題的深度論述,以及藝術與社群相互關連的新興思維。雖然老師在婦女運動上的努力以及持續不斷關注藝術與社會價值的關聯性,但女性的社會議題是必須靠長期以及持續不斷的運動或者透過立法才能造成改變現況。


人如何對待環境


最後老師是切入她的主題"人詩意的居住"的講述,是以她目前在與北藝大學生一起進行的專案,內容是環繞一條在淡水竹圍一條少為人之的溪流樹梅坑溪,希望透溯溪這個活動,親自體驗認識河流,帶起土地情感與環境意識,改變我們與河流之間的關係,從下游一直沿著溪流而上,發現了溪流在不同的流段的各種面貌;在都市區塊,溪流埋入柏油及水泥變成潛流,或者只是個排水溝,而下游跟上游的生活的鏈結在現今或許是斷了,但或許往上遊多走幾百公尺,就能發現溪流原本的面貌。
環境問題已經是我們應該要去注重的問題,老師也提到;如果人不斷湧進都市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那我們應該去思考怎樣讓都市的生活更美好,然後在談各別生活之前,也許透過用水的方式來當做一個連結的媒介,透過用水去連結大家的生活,然後運用方法讓能夠讓人們居住的場域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因此;不管是嘉義大埔鄉或者是文明進步的大都市,都需要透過創意去協調人與自然間的關係,所以要脫離兩極面的思考,正視我們所居住的場域。如果所謂的創作與建造就是存在的顯現,那這存在的顯現就是一個詩,而創作或者製作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所有的環境問題也都是文化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面對不管城鄉差距或者環境污染下的議題時要深深思考跟探尋的。



相關活動連結  http://www.deoa.org.tw/events/1687/





















吳瑪悧老師演講‭ ‬‭/‬‭ ‬M9910101 M9910107 M9910202 M9910203 M9910208 M9910209 M9910301 M9910302 M9910305

從文學到雕塑到裝置藝術再進行到一個社會環境空間的思考,甚至於建構一個所謂人詩意的居住,很多看似獨立的領域卻產生了連結,而「雕塑」的定義與視野原來是如此的廣闊。本週請來吳瑪悧老師為我們進行演講,讓我們從老師的身上看見在不停反思、探討下所延伸的各種創作及想法。

演講從老師的創作歷程開始,大學從德文系開始到著手創作作品是有一個脈絡可循、是經過思考的推演累積才走至今天的這個場域。因為對文學的興趣使得老師大量的閱讀進而書寫,發表了散文、詩等,再進一步決定朝劇場發展於是開始寫劇本,後來進入了雕塑系求學;創作受到行動藝術潮流極大的影響,在視覺藝術領域裡面有非常多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是跟行為、行動有關,因此開始尋找在劇場裡所感受體驗到的行為藝術與所學(雕塑)之間的關聯,這些看似各異的領域卻是有其相關性,而其根本的概念就是「空間」,而展現出來則是裝置藝術。在老師於國外求學的期間,當時對雕塑的思考已經開始創新,有了寬廣的解釋,也就是場域的概念已經開始出現,後來老師轉而到德國求學,德國又帶來了另一波思想的啟發,有了社會雕塑的概念,其意義是藝術家的雕塑並不是僅限於雕琢一塊有形的物質,而是將無形精神都包含在作品中,其目的可能是為了改變社會,用藝術介入的方式去對社會進行改變,那怕是用語言、行為、物件、科技、網路媒介,在在都可以創造出改變的可能性,也是社會藝術概念之一。

傳統的藝術家可能處理的是媒材,可是一旦媒材進入了場域之中就跟空間產生了對話,一個藝術家或是創作者如何去處理物件進入空間後與觀眾的關聯,而當觀眾進入空間後也就產生了和時間的交互。早期老師的作品是在美術館裡做展出,將2D轉變為3D,探討一種物件形體的變換,之後擴大到整體空間的呈現、轉換與運用,再深入去以脈絡的探討為主軸,所能夠表現的已經不再是所謂的實體空間,而是與觀念藝術有關。返國後面對轉型期,當時的時代背景正實施解嚴,充滿反對運動的聲音,也因此對老師的產生相當大的衝擊,以往關心的層面可能就是在自己的身上,而在那個環境下所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一個形式去把關心的議題表現出來,面對社會劇烈的衝擊要如何將所學的與空間、社會的狀態去做結合,也因此作品開始轉變為處在一個社會性的批判介面上。90年代開始的作品與社會批判開始有極大的關聯,去思考藝術本身的問題、進行對商業的批判,而當從藝術跟社會的關係去思考時,作品則開始進入了公共領域。

在社會空間下思考歷史怎麼被閱讀,重新檢閱後會發現很多歷史在經過時代的沈澱後呈現出來與原先不同的面貌。舉出老師所進行的許多有關於女性的案子,其探究的是過去父權社會下的女性,思考城市的文化脈絡所賦予那個空間的意義,那是一個時代的累積、一個人跟城市發展的關係,每個人的生命被大環境下所牽動竟產生了莫名的關聯性;其中透過作品老師試著去批判當時那個年代對女性的漠視,藉著創造一個無法時刻進入的空間去反思女性的經濟價值,很多議題看似很大、看似很難呈現,但是透過藝術的思考去進行空間的裝置,讓人在與整個環境互動時產生思考,有時我們會感嘆很難改變一些社會的現實,不過改變是必須的,或許無法成效立現需要慢慢的、漸漸的去進行,是一個長期的運動。藝術的力量其實很大,透過藝術的媒材去反思生命的很多狀態,這是一種思考,是我們對所期盼的社會的一種「雕塑」,而這其實一般大眾也能夠接觸的,只是反思目前的藝術教育,似乎將藝術視為是賺錢的工具,但藝術所能帶給我們的力量透過推廣、透過思考是可以很強大的。

回到最初演講主題的訂定,到底人如何能夠詩意的居住,其實建造建築的本身、當在從事任何事情時都是一種存在具體的表現,創作的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我們的存在該是一種怎麼樣的狀態,透由藝術去豐富我們的思考,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願意改變,有動力為這個我們所居住的社會付出關懷,隨著改變的力量的活水去穿透。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吳瑪悧老師演講心得 / M9910208

一開始看到演講題目「人詩意的居住」,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是場與建築有關的演講,結果雖然與建築沒有極大的關聯卻帶給了我更多的啟發。我認為這次的演講者吳瑪悧老師與之前曾來演講的黃孫權老師骨子裡有著相似的熱情血液,他們用心去觀看所生活的這個環境,因為用心所以用力的批判,藉由批判去發出聲音,引導問題被發現希望能漸漸的帶來一些改變。黃老師是透過破報,藉由文字去發出不平之鳴,吳老師則是藉由藝術的形式,早期是透過作品去發聲,近年則是深入台灣在地進行整環境的塑型,他們關注的是那些似乎被遺忘的卻很重要的存在。

演講過程中老師不停的提到「思考」、「反思」,藉由對所見所聞的感受去探究自己的想法是什麼,然後又能夠做什麼?常常我們對生活不夠靈敏,沒有更進一步的去看見事件發生底下的更深層的意義,沒有付出行動。這是我所生活的世界、所居住的空間,老師告訴了我們透由藝術可以帶給環境的改變,是一種柔性的方式去接觸去影響,而設計能帶給環境什麼?我們所學的又該怎麼回饋,或許說要造福人類過於空泛不著邊際,但首先時時思考用心去體會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然後小小的一點點的累積,創造更大的力量。

吳瑪悧老師演講內容 / M9910201 M9910204 M9910211 M9910212 M9910303 M9910110 M9910306

吳瑪悧老師是一位由文學背景轉為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他的作品經歷時代的變遷跟場域都有著不同的創作思維,由她的作品能夠體驗出時態、社會、環境的議題,而她富有文學素質的內涵也幫助她在藝術創作上多了很多發揮的空間跟領域。


伊通公園,可以看到更多有關吳瑪悧老師的作品介紹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bio/13/42


學生時代的作品:

這個時期的作品多半是利用求學的專長近而轉化的關係,包括了許多在博物館的展覽,利用了空間與人的關係,將空間的脈絡組織成藝術的創作,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在一個被改造後的寧靜空間中,將裝滿經典著作碎紙的壓克力書整齊的擺放在書櫃上,遠看看似沒有什麼發現,但近看後才會體驗到這個創作被觀賞者咀嚼的想像。還有一團碎紙的推放,很特的是老師在這當中放入了打字機的聲音,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點子,相信親臨現場的人都會被吸引而停下腳步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20世紀名人的童年照,就像老師說的,聽到名字你會有印象在他們做過的事蹟跟生平,但你看到的卻是他們的童年,這在視覺上是有落差的,是無法產生關連性的,這對我們既定的印象產生衝擊,雖然與藝術創作看似沒有關連,但卻像藝術創作一樣讓我們在心裡產生特別的反思跟衝擊。


下一個階段:1985~1987年是老師身處於解嚴時代的改革轉化,這時代她提出的是反思性社會批判系列的作品,她開始離開固定空間的展覽,轉向進入公共領域的創作,就像在未整治的華山藝文中心場域,一個前身是停車場的地方,放入了許多帶著童貞跟想像的小車,跟一些因為工業革命進化的車子一起停在停車場裡,畫面的呈現有著現實與想像的衝突,這算是她後期進入社會創作及環境改造的前身吧!?她的藝術創作開始慢慢的蔓延,這時期一開始的挖土機,產生的動態跟時間性的創作;之後在畫廊中利用當鋪的布條,讓進入畫廊裡那些有地位有錢勢的人,有著一種反差的印象,讓自己以為進入了一個低廉跟社會下層的環境,當然她遭受到了批判,但也因為創作的擺設讓他的目的被看見,而且有劇烈性的呈現。


這個時期還有在展場中創作的社會性議題,例如:偽裝,一個沒有放置藝術創作的創作,簡單的燈光跟文字,讓觀賞者去自由想像,就像是國王的新衣;還有1997年在新莊藝文中心所展覽的【紡織重鎮-女人的城市】,她就訪問的當時在紡織廠工作的女工,我們說人的故事有百百種,但身處於紡織廠工作的女工好像都是同一種故事一樣,因為紡織業興起與落寞,這段時期造就了多因為工廠倒閉的男性,這些人正好是他們的先生,因為失業或是生活上的條件,讓生活重擔都在他們這些女工身上,所以這個城市是女人所建立的都市,她將這個故事,利用一台紡織機的聲音,跟刺滿故事的花布空間,帶給所有親臨現場觀賞的人們。老師還介紹了228事件的創作:利用了和平島的海浪聲跟利用噴沙在玻璃上創作出文字,在一個封閉性的空間中,製造出哀傷跟感歎的環境。


進入了情慾場域的創作中,為了反思當時我們所謂的亞洲四小龍,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行業,是除了科技、工業、農業這些可見的行業外,還有女性為主的另類觀光業。


老師目前致力於環境改造的活動上,在他的觀點看來,藝術一直以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創作,藝術的本質在於證明人存在的狀態,但是卻很少有藝術創作是因為社會條件所造就的。


1999年的秘密花園,對環境來說是一件共存的藝術創作,以山林中老舊而且佈滿藤蔓的小屋為創作的起點,那種近似童話般的畫面出現在現實中,以一種穿越時空的作法完成,在地底下挖出一道通往前進方向的小天地,種滿的許許多多花卉及植木,採用了最自然的陽光,再用人工光源輔助營造出夢境的隧道,讓很多從都市來的人都驚呼這樣的空間跟現實產生的衝擊,這樣的藝術創作是被喜愛的,也成功的展示了藝術與環境並存的特色。


老師近年也在與人文的關係中產生藝術創作的靈感,「皇后的新衣」就是讓一群中年媽媽餐與創作的活動,經由影片了解到這群媽媽對於婚姻的看法卻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麼幸福美滿,滿腔的委屈跟不敢願,相較於代表著幸福美滿的白紗來說是不相同的,所以經由討論跟多次的心靈深談後決定讓這群媽媽做一件他們代表著幸福快樂的新娘衣。媽媽們也很有創意的在服裝上投入自己的想像,森林女王,氣球女王,保險套女王等等重新讓這群媽媽找到快樂的初衷。

老師也讓我們看了很多藝術家進駐小鎮的案例,有很多很特別的案例,像是漂流木的創作,紅牆面的牡丹,廟會獅頭的彩繪等等,有很多很成功的案例在這次的演講中。

最後,輪到老師自己本身也加入了環境人文創作,他選擇了他可以就近改造的地區來發揮。樹梅坑溪的場域課題就是老師現在在參與的環境改造計畫,他想要讓這條造就樹梅坑的小溪重回他的面貌,不要再因為新世代的建地給埋沒了他的美麗,因為他原本是充滿著小魚跟小蝦的小河流,這讓許多從前就住在樹梅坑的人都十分懷念。

老師所創作的重點,從文學到藝術,從藝術創作的課題演化了許許多多關於社會關於時代的課題,現在致力於環境改造的步伐,是老師認為可以從藝術去改變環境的作法,而她也實實在在做到了,老師希望我們都能反思自我,因為不要怪外在社會沒有給予我們機會去展示我們的能力,而是要想想我們可以為社會貢獻什麼。

吳瑪悧老師演講心得 / M9710104 M9910105 M9910112 M9910113 M9910114 M9910117 M9910119 M9910210 M9910304

吳瑪悧老師從回溯自己創作的發展,讓我們瞭解她在這個當下所做的藝術行動背後的原因,一切不是憑空出現,背後有許多的思考與發展。

起初不是學習藝術而是德文的吳瑪悧老師,從文學、書寫走到劇本的發表,並且在劇場領域擁有不錯的起步,慢慢的思考到更廣大的視界,包含空間、視覺、聲音、行為,這一切讓劇場更完美,然而書寫的狀態下只是想像,真正實踐到劇場時困難度卻很高,令人佩服的是在碰到困難的時候,老師能夠清楚的分析整個事情的脈絡,補強自己視覺的弱點。進一步開始修習雕塑課程的吳瑪悧老師,在國外一路的求學經驗,從劇場走到雕塑,再從傳統雕塑走向現代藝術、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能夠在過程中不斷發掘自己所要的,並且勇於對現況的改變,思考當下所能學習到的與自己的連結,這些能力與轉變過程並不容易。

社會雕塑與藝術介入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概念,藝術家的作品不一定是雕琢有形的物質,而是包含無形的精神,藝術最終目的是改變社會,任何方式介入社會,創造改變的可能性。

老師的作品也是這樣的發展,從早期學生時代的作品,初期探討材質的可能性,從實體空間走進虛擬的脈絡。從國外回到台灣時剛好碰上解嚴與民進黨的成立,面對社會劇烈的衝擊,老師的創作開始思考到社會與藝術的關係,一系列的作品帶有社會脈絡批判的意思,其中包含對藝術本身的反思,對商業的批判,藝術的價值意涵與社會的關係,慢慢的藝術從美術館進入公共領域或是都市的空間,老師探討的議題越來越廣大,令我印象深刻的包含我從小長大的新莊地區與女性的關係,老師的藝術所傳達的現象或是問題是非常生活的,甚至是我曾經生活過經歷過這些痕跡,然而一直到看了老師的作品才瞭解這些背後的意義,老師探討的包含歷史、城市、性別等議題,卻發現這些事情很難在片刻改變。

超越兩極思考,我覺得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概念,從藝術家對政府藝術村的反對,思考到現實層面上藝術到底可以做什麼,走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藝術變成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禮物。
另一個令人應象深刻的實例是玩布工作坊,藝術在傳達性別意識之外,還能確實的對社會作出怎麼樣的改變?其實傳統婦女在性別意識上較需要支持,她們觀念傳統,受男性影響深刻,老師用她們熟悉的拼布與她們溝通,開始進入與社群的互動,讓婦女運動從菁英層次透過玩布藝術性的手法,透過對話的過程,讓所有人都可以實踐。

透過目前吳瑪悧老師所做的淡水河溯河行動,觀察到樹梅坑溪的特殊情境,可以發現所有人能夠為環境為地方所做的事情其實很多,缺乏的其實是許多人沒有對地方的瞭解,沒有藝術思考與設計思考的能力,甚至是缺乏對環境關心的態度,這一切可能是廣大的教育問題所引起,然而藝術或是設計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有我們可以立即開始的關懷行動,思考人跟土地的關係,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去做一點事情,經過幾年的設計教育後,我深深的認為學習藝術或是設計的我們,不應設限在個人的視野中,應該要為社會、環境等更重要的事情努力。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吳瑪悧老師演講‭ ‬‭/‬‭ ‬D9810202 D9910101 D9910102 D9910103 D9910104 D9910202 M9810109

        現職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任教的瑪悧老師,於本週演講開始前先自我介紹自身學歷背景,讓前來聆聽的學生對於老師的背景有個概括性的認識。從希望將自我理想實現於劇場設計,到偶然的機會於雕塑系接觸到現代藝術。認識了視覺與行為之間的表演行動,並致力於場域間對話的可能性。在德國求學的期間,受藝術大師波伊斯社會雕塑的概念影響,認為藝術最終是要改變社會,用語言、文字、行動去介入,近期常思考如何利用網路媒體來改變社會狀態。

        求學時期的作品,大多探討文學、媒體經過藝術語言的轉化,進一步書寫其關係。1997文學的零點」一作,巧妙的以聽覺得語彙,描繪出文學產出的氛圍。因瑪悧老師求學歸國後,正值民進黨成立與台灣剛解嚴等的歷史轉折點。於是作品中開始帶有社會批判的訴求,在阿波羅大廈的作品「當舖」,即突顯藝術文化與販商業賣之間微妙的依存關係。因作品存在的場域與作品使用的符碼,有著十分強烈的批判訴求,引發其他在這棟大樓住戶的不滿,也是因為這些爭議的誘發,才能讓人們去思考藝術對於我來說,到底是神聖不可侵犯,還是只是一種生存的方式。


        過往的華山應該是很多藝術家很懷念的實驗場域,瑪悧老師在華山展出的作品,運用公共場域為介面,充分表達出社會與都市空間的利益糾葛。1997年新莊女人的故事到墓誌銘、寶島賓館,皆是探討因性別權力與社會觀點之間落差,所導致女性在歷史社會中彷彿被禁聲,這樣既特殊又普遍的社會現象。但瑪悧老師希望能從性別的議題,回歸來探討比較中性的社會議題,1999年的秘密花園就是很有趣的例子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因新莊女人的故事所發展而來的,是一連串由女性議題所帶出,社會低階層不為人知的故事。這系列包括「心靈被單」、「裙子底下的劇場」、「皇后的新衣」、「玩布的姐妹」紀錄片,訴說著社會階層與女性結婚後附屬夫家的壓抑關係。這此之後瑪悧老師轉而更進一步,以藝術的語彙,將關懷落實到不被重視的落後鄉鎮,從2005-2007年在嘉義縣策劃『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到最近台北縣竹圍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再再的顯示瑪悧老師希望以藝術的力量,讓人們開始重視自己生活的環境。從無力改變的忽視冷漠,能夠轉而開始努力改善,從只知道爭取自身權益的態度,轉而關懷他人與其他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吳瑪悧演講內容 / M9910204

吳瑪悧老師透過她作品一系列的脈絡來讓我們更加的了解居住的詩意。從她的作品當中,可看出現代藝術的走向-從觀念藝術開始,帶入了作品可以用文字或概念表達,作品本身的在場性就存在於此;也可看出波依斯所提出的社會雕塑的概念,為了就是要改變社會;這種藝術介入為了就是要讓社會變得更好。

從圖書館安靜的氛圍展示各國名著的裝置作品,到女性藝術家的角度來看待社會,再到兩極之外思考-投入公共社區,這一階段一階段的改變,也是老師藝術的脈絡走向。從藝術家內心自我獨白,到投入環境藝術活動,與當地居民互動。更加的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這種藝術構成溝通,不但了解居民的需要,也讓社區變得更美好。也讓我們對未來生態城市更具有想像。

吳瑪悧老師演講內容 / M9910102 M9910103 M9910104 M9910108 M9910109 M9910115 M9910120 M9910206

本週的演講請來吳瑪悧老師來為我們演講,講述關於從本身由文學背景轉變成藝術背景的過程中,進而對社會雕塑以及如何從藝術來介入來做作品的介紹。

對於老師從德文系畢業做為橫跨到德語系國家來做藝術的學習感到佩服,許多人由於社會總總因素的考量下,到最後總是會卻步,放棄自己所想要的興趣,對於老師在大學畢業後能夠勇於到國外學習跨領域的專長由衷的覺得讚嘆。

在介紹的作品中,作品大多偏向於反應社會現象居多,作品背後的語意,藉由視覺的符號來呈現,讓人更加的省思,其中幾個作品也較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鋪,在位於阿波羅大廈展出,

作品語意讓我感覺很特別的是,藉由類似藝術的典當為概念,這不經讓我聯想到,美國正在籌畫未來的銀行借貸當中,考慮將智慧,以及根據每個人所擁有的不同專長作為抵押品,是個非常有趣的作品。還有一個讓作品也讓我感到很有意象的是【偽裝】,有別於一般的展覽作品呈現方式,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通常大多較為常見的是藉由圖像的傳達,來表達一個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情緒,而我覺得這個作品藉由文字來傳達藝術家所要呈現的想法,更讓人有更多空間的想像來讓讀者思考。


在老師介紹作品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名為【新莊女人的故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作品當中構思了當時整個時代變換所造成社會的變遷,以及身在那個時代人境物的轉換,造成的因果連結,呈現於作品上變得更加有說服力,彷彿像置身其中一般。

看了老師在伊通公園的其他作品後,每一個作品的呈現方式都很獨特,其背後包含的意義更是無遠弗屆。這更讓我覺得無論是身為一個設計師或者藝術家,跨領域的學習以及多方面的思考,嘗試打破創新固有的表現模式,會讓一個設計師的思想更加的龐大,現今的社會上,較具某種意識,以及針對一個時代所進行的批判性的產品是較為少見的,大部分呈現的方式都是藉由平面的影像或者立體的裝置藝術來呈現,聽了老師的演講之後,更讓我思考或許將這樣的思想方式套用在產品上面,何嘗不也是一種創新的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