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蔡介立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蔡介立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210 M10110105 M10110M01 M10110206 M10110209 M10110120 M10110212 M10110201


一、眼動研究簡介
Perception(感知) -> Attention(注意力) -> Language (語言)-> EM control
文字組成的歷程:
Radical ->Character(字母) -> word (字彙)-> Sentence(句型)
從對字彙的認識到句型的構成需經歷精密而複雜的過程
與設計的最基本關聯:版面安排設計->影響閱讀與記憶



二、眼動與認知關聯
眼球移動是因為感官細胞最密集處乃是眼球正後方的視網膜中央小窩,但因接收訊息範圍有限,超出範圍處可感知但無法進行判斷,必須移動眼球才能聚焦進行視覺處理。
眼動的過程表示注意力的攫取,影響視覺處理與記憶處理 。
眼動可顯露之面向豐富,根據不同實驗目的與指導原則,可了解時間資訊(看多久)、空間資訊(看哪裡)、注意力、偏好、族群差異等不同問題。



三、眼動儀應用於設計與其他領域:
廣告設計
網頁編排
圖片、繪畫在不同目的下的注視重點
包裝設計
貨價陳設

眼動與專家能力的關係 :
新手vs專家
ex:運動員/飛行員/等,可更細微了解培養的特質有哪些




四.總結
1.眼動的實驗結果與心理認知有關係
2.使用眼動儀需要有精確的實驗操控與目的
3.認知功能運作需透過多種指標相互交錯分析才能呈現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劉怡寧 D10110201

[個人心得]
本次蔡老師的演講聽到了許多在實驗問卷上所不能達到的生理處理效果,這樣的技術雖然在學術界屢屢被拿來使用,但未來更有機會拿到業界,進行商業化的消費者的眼動評估。就像蔡老師舉的啤酒包裝例子,不同的包裝在業者及設計師眼裡,有一定的設計元素可以進行確認及處理,但是我們獲得的最後提案,僅是設計師依照經驗對於消費市場的推論或是業主單純個人的喜歡偏好。這樣的提案結果常常會是意外的跌破眼鏡,會讓人有阿原來消費者是這麼想的阿?然後設計師再將其經驗儲存到自己的腦中資料庫中,成為自己的決策資產,但這樣的方式時常費腦力又費心力,沒有多年經驗的設計師很難極快的抓住消費者的眼珠,一下子就設計出既美又善的提案。因此利用生理方式所量測的眼動儀,就能幫助設計師快速了解消費者眼睛移動的黑箱作業,這麼一來除了靠感性美感做設計外,又多了一個理性的工具幫助設計師進行設計,這不也是我們所企盼的嗎?剛好也可以用此觀點來支撐對業主提案的合理性,多麼好阿,再也不用沒理由的前後被退稿了。

[延伸閱讀]

未來連上超市的貨架擺設,都能夠靠著眼動量測來幫助設計師調整包裝的形式及色彩。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管哲楓 M10010104

[ 個人心得 ]
演講中提到,利用眼動的觀察探討心理的認知。在閱讀文章時的結構,來思索人是怎麼了解文藝這件事令人感到有趣,或許用逆向推測,可以將此用在讓機械理解人類語言的方向。目前人跟機械的語言有極大的代溝,與其訓練人類了解0與1,不如教機器了解人類思維,應用在當今最常被需要的應該就是搜尋技術、關鍵字的表達。
其中有趣的畫面是,變動中的畫面我們不易察覺的到區域性的圖片變化,或許這可以應用在藝術或是魔術與障眼法?藉由心理認知上與生理反應上的缺陷,我們將這些缺點運用創意在新事物上,或許是人的優勢,就像利用視覺殘留所做成的動畫,利用視覺疲勞產生的負片效果。
[ 延伸閱讀 ]
"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洞悉設計的 100 個感知密碼"

透過人類語言與天生本能,我們了解到人類身體的限制,發現專注力的維持只有十分鐘,最多只能記住4個項目...等。這些限制幫助我們在有限的條件下發現新的世界。我想透過這樣的知識累積才能一直跟著世界變動。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王志皓 M10110116

[個人心得]

本次邀請到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的蔡介立教授,蔡教授介紹了很多關於眼球的運動資訊,從閱讀的要點介紹到眼動工具的部分,其實總括來說,集中力跟注意力是最重要的!這兩部分的能力會影響相當多地眼球運動,從基本的讀字到看圖都會運用到!
而受測者從小孩到老人都有,比較感興趣的是小孩部分,小孩也分很多種視覺種類,有喜歡看圖的,有喜歡看文字的,幾乎都是從年齡跟受教育程度有關,這十分有趣!個性等等的訊息都會大大影響“看“這件事,也代表眼動儀能夠測試的東西很多!一般注意力的集中點其實很小。這也代表運用在設計上,要能準確抓住目光的難度,包裝上的變化也是重點,如何調整出數量最剛好的資訊,我覺得很重要!
眼動儀我有看過受測過程,其實要求還滿嚴苛,前置作業等等也是,最重要的實驗情境種類也要十分多,測出來才會有各式各樣的資料!
蔡教授也說明了專家厲害的地方,是能掌握重要資訊,預先知道一些重要訊息這讓我受益良多。
最後總結,心裡的認知跟眼睛凝視時間和位置有直接的關係,藉由多種眼動指標,才能知道更全面的答案資訊!感謝蔡教授,讓我對於眼睛有更深的了解。


[問題發表]

Q:動物是否有應用在眼動儀的實驗測試上?
A:現有實驗的相關案例很少,但有機會運用在動物上,操作會需要考量的問題,例如:固定方式,長時間受測問題等等...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趙龍傑 D10110104



個人心得
眼動研究所能探究的領域相當廣泛,其中最普遍便是心理學方面的分析。從蔡教授的演講內容得知眼與心之間不可分的密切關聯;我們可以從眼動的路徑歸納出各年齡層以及性別族群上的不同點,藉由這些特色上的差異來安排較適切之學習方法,此方法相較於一般的學習且未經引導方式有較佳的成效。

針對設計學門而言,如果能了解特定族群的視覺心理感知與程序,將更有利於視覺設計的呈現,此舉不僅只應用在平面媒體上,立體空間呈現甚或產品介面編排等等皆能讓產品人性化設計更加完善。


延伸閱讀:

另類醫學指南 - EMDR 眼動心身重建法


http://i-nature.uho.com.tw/curepro/19/325.html#.UUKZczd0dIo

眼動與心理的串連,除蔡教授所研究的領域外,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新興的眼動研究成果

「EMDR─眼動心身重建法」的英文全名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這是一種可以在幾次面談之後,可在不需使用藥物治療之下,針對心理創傷重建以及建立希望與信心的治療方法。所治療症狀包括「長期累積的創傷痛苦記憶」、「因創傷引起的高度焦慮和負面的情緒」,及「因創傷引起的生理不適反應」等。因接受EMDR治療而可以建立起 的正面效果,則包括「健康積極的想法」及「健康行為的產生」等。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王鉞麒 M10110201

[心得分享]

今天邀請到來自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的蔡介立教授與我們分享與介紹關於眼動的研究及眼動儀的應用。眼動儀被廣泛的運用於各類型關於視覺走向的研究,藉由瞳孔的偵測可以看得出我們在一個畫面中的視線是如何移動與凝聚的時間長短,並清楚的轉化為客觀而量化的數值。

應用於設計上,即可看出觀者是如何解讀一張海報的排版、商品的包裝如何在貨架上脫穎而出,眼動儀都可以為設計者帶來有效的幫助。科技日新月異,想必再不久的未來一定有更多貼近心理與生理的研究儀器產出,為人類福祉帶來更大的幫助。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楊振甫 D9910101

[個人心得]
本次專題演講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的蔡介立教授為大家介紹眼動研究的發展與應用。過去在台創中心任職時,人因實驗室就有兩個儀器,一個是腦波儀、另外一個就是眼動儀,在講求感性的設計世界裡,透過腦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的確是現階段科較為客觀且理性的評量方式。以眼動儀的應用來說,可以從分析過程看到受測者的視覺軌跡,以及在某一個地方所停留的時間,這對設計人員來說是一個很有幫助的訊息。過去,也曾經用到網頁、賣場、多個產品之間比較時的應用,但是,的確也發現其限制性,包括過去頭戴式的眼動儀(甚至是現在比較輕便的設備),多少都會影響受測者的行為模式,也就是比較沒有這麼自然,但儘管如此,還是一個值得應用的工具。本次演講透過蔡教授的講解,也更加深對眼動儀及相關發展得更深入了解,也期望未來在設計專案上可以馬上應用。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向文君 M10110209

[ 個人心得 ]


本週演講課所請到的是政大心理系的蔡介立教授來為大家演講關於眼動儀的介紹及應用。眼動儀是近年來廣泛應用於研究領域的方法,運用偵測眼睛注視點的方式去得到受測物之注意度、可視性等需要暸解的問題,目前已有許多領域運用此方法進行研究任務如廣告、介面設計等範疇。眼動儀主要測量的數值為「時間資訊(凝視時間、順序)」及「空間資訊(凝視位置)」,因是直接偵測眼球視線,故得到的數值是相當準確且具有極高參考價值的,此研究方式亦可提供給更多不同領域之專家學者應用,為研究領域中貢獻價值極高的一種研究方法。

[ 延伸閱讀 ]



講者為心理系教授讓我想到曾讀過的一本書,由同為心理系教授蔡志浩老師所著的「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內容相當有趣、發人省思,推薦給大家參考。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蘇天雲 M10110109

[個人心得]

這次請到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的蔡介立教授為大家介紹眼動研究的發展。人類吸收外界資訊的管道有80%透過視覺,了解眼動似乎就能一窺人類思想的藍圖,眼動除了代表視覺的處理,也象徵著注意力和思考的節奏及順序,透過眼動儀可以掌握眼睛的動向,再經過矯正系統可以得到更精確完整的眼動資訊。其中我感到演講很有趣的部份是兒童對於繪本的解讀,幼稚園大班的兒童對於插畫圖像的部分較感興趣,而小學一年級的兒童對於文字的注意力較高,原因在於識字的程度不同,文字對於幼稚園的兒童沒有認知上的意義,激不起視覺停留的動機和興趣,反之文字對於開始學習識字的小一學生則有截然不同的意義。眼動應用上面在平面設計廣告,電視動態廣告,網頁編排,工業設計產品外觀,app,人因工程,或是展場設計,商品擺設,都有很高的應用可能性,可以做為檢測的客觀標準之一。聽完演講感覺眼動研究在實驗技術上已經達到成熟的標準,而應用面很廣,也十分具有發展的潛力,但在認知運用的判讀似乎需要更大量的資料庫,才能達到更準確更客觀的解讀。

[延伸閱讀]

http://sls.weco.net/blog/dogi9527/30-12%E6%9C%88-2011/16800

眼動技術應用於測謊之研究。眼動技術的應用層面十分廣泛,除了早期的漸凍人醫療輔具,到現在的行車安全警示,眼動翻頁智慧型手機,中間一度出現測謊機的應用,透過眼動和瞳孔大小的變化可以得知人體對於刺激的反應,藉由數據分析進一步得知有無說謊的可能。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馬彗娟 M10110117


[個人心得]
此次演講的主題是眼動研究的認知基礎與應用,與一般講設計的角度不同,演講的內容是利用眼動儀來作研究分析,蔡介立先生說到眼動儀常被用在網頁設計或平面設計的研究,但缺點是字很小時眼動儀無法判斷精確,因此編排時會用區塊的方式來排列。眼動儀不須透過訪談,即可得到客觀的資料,供人研究,且資訊多樣化,能夠提供出時間長短與空間位置的資料,判斷出哪部分具有吸引力,但就目前的眼動儀無法準確的判斷使用者是否是在發呆或者放空,因此需要有對照組來做比較,這讓我想到潛水鐘與蝴蝶,只剩下左眼可以動時,透過眨眼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也利用眨眼來留下一生回憶錄,如果當時有眼動儀,也許能用眼動儀來表達更多想表達的意思。眼動儀是一個很有趣的儀器,透過人的眼睛即可客觀了解人的思想。

[延伸閱讀]
 Spring eye tracker

http://www.utechzone.com.tw/spring/index.aspx?id=1

Spring眼動看護採行先進的瞳孔移動辨識技術,使用者只需觀看螢幕,系統即可判別所注視的位置,再透過凝視或眨眼做為觸發的訊號,操作簡單又人性化。漸凍人或行動障礙者僅需觀看螢幕,系統便可辨識其注視的位置,具溝通表達、媒體娛樂與網路運用等三大功能,未來更能擴充至環境控制及遠距離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