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2 曹筱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2 曹筱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曹筱玥老師 演講心得 / 洪毅軍 M10010101

【個人心得】   這次的心得讓我更加了解互動設計的內涵與動人之處。很認同曹筱玥女士所提到,展覽空間本身就是互動設計,而觀眾正是在其中的演員。在我學習服務設計的過程中,也是非常強調與使用者或是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互動,才能產出讓使用者有感的設計。   曹筱玥女士亦提到,良好的跨領域溝通團隊合作也是此次花博夢想館能真正實現的關鍵因素之一,透過PM的指揮,讓跨領域的人們演奏出一首首動人的樂章,因此,除了設計師本身的能力外,更重要得是要能與人溝通,不論是跟使用者或是跟團隊內部的人,都是相當關鍵的成功因素。   而在創新的部分曹筱玥女士大量應用許多台灣研發出來的科學技術,讓概念真的能夠實行,比較可惜的是在學校內似乎較少這樣的機會。由此可知,互動設計讓人感動的關鍵不只是科技與設計美學的結合,更重要的是能"打動人心",才能創造出具有共鳴動能的設計。 【延伸閱讀】 The Power of Co-Creation: Build It With Them to Boost Growth, Productivity, and Profits
大家一起來,激發共同創造的力量! 最成功的公司不再是獨自發明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公司。 他們和你、和我、和他,所有利益關係人一起創造,以一種能給每個利益關係人提供獨特體驗的方式來創造。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曹筱玥女士演講心得 / 賴采秀 M10010201

「個人心得」
雖然本身並未參觀過花博夢想館,但透過此次講者精闢且條理的介紹,讓我對夢想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除了互動裝置、動畫設計、展場規劃…等,令我十分佩服的部分是PM於團隊合作裡擔任的重要角色,可以調解跨領域工作人員間的和諧性,並使其達到互補,除了要懂非常多相關知識,更要傾聽眾多意見,PM在我看來是非常有趣但也辛苦的一項工作。設計人常常陷入自滿自足的困境裡,除了增加自己的設計能力外,我覺得學會如何行銷自我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十分喜歡講者所分享的一句話:「展覽空間本身就是一個互動藝術品,觀眾成為演出的演員。」,現在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展覽,都是透過與觀眾產生互動性,而增加其吸引力與聯結,當觀眾有參與其中的感覺,便更能達到該展覽想傳播的內容;國內越來越多動畫相關人才,互動設計也越來越受重視,若是大學課程能將這兩者做更完善的聯結與教學,我想對在學學生定有更深刻的幫助。對於工研院所發明的各項科技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噴」做成的布,可創造出客製化手套,使用完後更可重複清洗與使用,若是克服成本太高這項劣勢,在市場上的發展性相當令人期待。

「延伸閱讀」
墜落凡間的天使,看AXE玩擴增實境

與此夢想館的互動裝置相關,令我想到最近看到的關於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有趣案例。

「一道劃破天際的轟然巨響,天使墜落人間」這樣科幻性十足的畫面已不再侷限於電影,「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的成熟,使的更多廣告行銷手法更為生動也更具說服力,AXE就透過擴增實境,讓天使墜落凡間。

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拜突飛猛進的科技之賜,21世紀的廣告行銷手法,將消費者從過去2D的視覺感受,走入3D的立體時代,更帶給廣告業更多實現腦袋瘋狂想法的途徑。「擴增實境」即是這個時代下崛起的技術,擴增實境是一種實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螢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國外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呈現廣告的業者越來越多,台灣則鮮少見到。這樣子的技術應用在廣告上越來越普遍,難免顯得許多案例,充其量只是為了使用新奇技術而使用。然而香水品牌「AXE」正確的利用了擴增實境技術,替整個行銷案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Axe Excite : full version film (HD)廣告影片:

大家可透過此影片來體驗擴增實境的有趣之處喔!

AXE 的墜落天使行銷案相關連結:
http://www.mydesy.com/axe-even-angels-will-fall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曹筱玥女士演講心得 / 林妙真M10010202

演講心得
聽過曹老師的介紹後,我回想自己與互動裝置最初的接觸,大概是大一時通識作業,一一去找尋藏身於捷運站內的裝置藝術,其中幾項便是利用互動的概念,讓乘客與捷運空間產生呼應,但印象卻一直停留在這些裝置設備壞的壞,舊的舊,幾乎都已不堪使用,不免感到非常失望,因此對於互動裝置的永續性,我認為也是該去注重的一環,台灣的科技應用能力是絕對能媲美國外,具有深厚的基底發展數位藝術、數位人文,以數位科技為載具的產業,但更應考量的是,這些科技展示的維護、後續,該如何形成永續的經營,更是我們應該去探討的。


延伸閱讀
See the Love
看見愛數位互動藝術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YtWB-TsXKw

愛,是世上唯一的現實。

這是一個結合藝術和醫學科學的概念實驗:不用語言、不用文字、不用任何表達工具去捕捉和紀錄愛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擷取了人類最原始的接受器:腦波和心跳,做為整個實驗的依據。進入實驗的雙方,戴上和系統連線的偵測帽,隨著參與者個人不斷浮現變化的情緒(這些情緒變化會影響腦¬¬波和心跳的頻率),偵測帽偵測腦波和心跳數據,如實紀錄傳回偵測系統,腦波和心跳的總合參數將形成隨機的視覺符號投影在螢幕上,此視覺符號將隨受測者腦波心跳數據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符號的闡述,將全權交由你個人解讀。也只有你們能賦予意義。這個實驗雖然運用了醫學科學的支援,但不是個科學實驗。這裡要展現的更猶如是一場場的內心戲──關於那些沒有說出口、沒寫下來,只放在記憶和心中的愛。不論這世紀人類的新議題如何紛擾,愛 仍是我們念茲在茲,賴以生存的重要元素。愛不是玄學,當愛在向我們展現力量時,它往往成了這世上最具體的能力。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曹筱玥演講內容 / M10010201 M10010202 M10010301 M10010302 M10010304 M10010306

科技藝術的結合-花博夢想館二廳
工研院發明了奈米除汙劑做的布,透過會呼吸的花牆,與整體燈光秀做了巧妙的結合。黃心健老師為此次展場設計的核心人物,無論是展場規劃、互動裝置、動畫設計…等,與團隊配合創造出最好的效應。花博館最特別之處是讓觀眾化為一隻隻的昆蟲,根據不同的身高,變化為不同狀態的八種昆蟲。曹老師分享的一句話十分受用,「展覽空間本身就是一個互動藝術作品,觀眾成為演出的演員。」,透過參與感的方式,觀者更能融入該展覽中,並達到花博館想傳達生態教育意義與共生的概念。

每位觀者在進入會場時,皆會佩戴RFID手環,觀者每到一個點可以做新的紀錄與充電,創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資料。一開始使用機器發放的RFID手環,到了展期後段改成使用人工發放,最大的原因是機器問題使得觀眾取得手環時間過長,更可能造成的觀眾排隊問題,像是此類問題就十分需要PM角色的調解。跨界合作,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PM,此次展覽包含了各式各樣業界跨領域的人員,溝通方面之間的困難,PM在其中的調解就顯得相當重要,如何讓理性的工程人員能瞭解美術的美感經驗,更讓美術能充分體會工程人員程式上的困難,一次次的磨合皆須透過PM的協助。

展場規劃並不簡單,須考量的要素很多,但最主要可分為兩部分,一為收容人數分析,一為動線分析。好的動線規劃會考量觀眾進出人數,更重要如果有突發狀況,像是觀眾暈倒或是身體不適,在途中有應急的出口,也不致於影響到整體觀賞動線。

工研院更發明了以「噴」做成的布,可創造出客製化手套,使用完後更可重複清洗與使用,但因成本過高,目前成本;電控液晶玻璃則是使用感知技術,關者可發現自己身處於花瓣的迷霧之中,但弧形的電晶玻璃最困難之處為無法堆疊,導致難以運送與容易碎裂。

[其他案例]
上海世博法國館
法國館於2010年的上海始博展覽中始用LED技術,模擬了塞納河透過燈光映照出波紋,讓觀者像是身處於塞納河畔之感。

台北101大樓88樓觀景台-天工開物
Walk on cloud,漫步雲端的全新體驗。
全世界最高的互動裝置,分為「雲端漫步」、「宇宙」兩部分,以六台投影機連接投射於走廊地面,將台北市的空照圖做重新繪製,遊客走上去雲層會層層分開,創造漫步雲端之感,更展露腳下的台北城市。

高雄科技工藝博物館的互動長廊-與科學對話
採用螢幕投影方式,可以使大多數參觀的民眾透過互動裝置學習。此裝置更巧妙的與聲音結合,透過引起觀者興趣,更能達到所想傳遞的訊息。

[分享]
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www.publicart.art
使用unity技術,大家可以上此網站創作屬於自己的公共藝術作品。

數位漢字展
2009年主題「字摸」,2010年主題「字生字滅」,2011年主題「字戀」。透過互動媒體,讓觀者更能體會中國文字的美感與含意。

Image cap競賽
此競賽於波蘭舉行,由曹老師帶隊,指導學生獲得數位媒體組(Digital Media)第一名獎項。曹老師詳細分享該年的比賽過程,並分析得獎重點,與如何獲得評審青睞。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曹筱玥女士演講心得 / 張佳音M10010113

[個人心得]

曹老師是北科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的老師,參與過的活動也很多很新奇,尤其是介紹花博會夢想館的互動科技花設計,真的很漂亮,也完全展現了互動科技與人的奇妙互動,帶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饗宴。跟著人們呼吸律動的頻率,今年來也時常被運用在互動設計中。

老師提到,時常人們參觀展覽,覺得展覽有趣,是因為看到自己內心的投射,我覺得老師說的是真的,我常常喜歡一個展覽,是因為聯想到了關於我的一個生活體驗,在展覽中,被另一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再現出來,感覺很扎心,也很容易產生同理心或是更多聯想。

[延伸閱讀]

講到互動設計,我就會想到走路時會沙沙沙聲音的仿生獸^^

曹筱玥女士演講心得 / 林純綺 M10010116

[ 個人心得 ]

對於互動設計一直停留在參觀者與設備之間的單向回饋,在曹老師完整介紹了花博夢想館的設計案時,才發現原來多媒體的互動已經有很多種方式的呈現。對於高科技的互動展場,最先出現在心中的是日本,在這幾年網路的發達,讓我們幾乎能夠同步最新的資訊,印象很深刻的是日本對於販賣機的介面設計已經邁向與購買者互動的方式;反而對台灣的互動設計展示,較顯少去注意。 這次藉由曹筱玥老師的演講,也著實讓我發現了台灣科技應用的能力是能與國外相媲美的;雖然這次的互動展示設計感覺偏向於數位藝術的方式,配合著展場的主題,表現了花給予人們的印象,並且也讓參與者變成了主角,而且有著更深層的意義,真的是相當有趣。


[ 延伸閱讀 ]

AXIS Magazine的介紹網站,每期主題不同,內容包含最新的展覽與設計資訊,其中展示設計的介紹也相當詳盡。

JiKu - AXIS Magazine
http://www.axisjiku.com/en/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曹筱玥女士演講心得 / 黃新雅M9810110

個人心得

這次曹筱玥女士來跟我們分享了許多花博戶對設計與黃心健老師所合作的案子,雖然當時我沒有去花博共襄盛舉,但是我在大學時代就在美術館看過黃心健老師的作品並且深深的為之著迷,經過曹筱玥女士帶我們一一講解他們在互相合作的時候所需要解決的問題與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後,我對互動設計的想法與實行方案又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互動設計顧名思義就是與觀者有交互的作用,於是觀眾變搖身一變成為作品中的主角,從被動的接收訊息轉化為主動的參與,我想必然的這樣的方式將會慢慢成為主流,雖然許多時後仍要與技術或是實際面戰鬥,但我相信這個方向將會越來越成熟並且讓我們獲得更美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

黃心健老師於TED的演講

曹筱玥女士演講心得 / 林妙鴻M10010207

剛好在幾個禮拜前去了花博夢想館,對於那裡的場地空間設計印象深刻。夢想館的特色,在於它沒有一朵真正的花朵,用科學技術和「花」的概念做結合,讓參觀的民眾體驗一場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

在兩小時的課程中,曹小姐暢談夢想館所使用的互動技術,如RIFD感應手環,依據輸入參數的不同,形成各式各樣沒有重覆的花朵,讓參觀民眾帶在身邊,只要拿出手環感應,屬於自己的花朵就會在螢幕上綻放開來。一進入館內,民眾便化身成投影幕上的小昆蟲,肩負傳花授粉的使命,在花朵的隧道中前進。

「展覽空間本身就是互動藝術,觀眾即為主角」,曹小姐用這樣的概念,花費許多心力和不同部門間的人溝通、調整,最終完成讓人目眩神迷的夢想世界。我想,這裡並不僅僅是最先進技術的展演,還有科技與人之間所產生的友好、溫馨的關係。夢想館為科技互動藝術留下最完美的詮釋,也讓所有人在這以花為名的舞台上,找到人與自然失落已久的連結。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曹筱玥女士 / 許敬安M10010105

[個人心得]

聽了曹筱玥女士關於花博夢想館整個展覽從構想到實際完成的介紹,讓我們看到科技藝術應用在展覽上的成功案例,也看到創意的執行過程是既複雜又辛苦,更是經過不斷的嘗試才完成的;也經由曹女士的介紹,看到了台灣國內的研發專利與創意設計結合,被運用在花博夢想館,也透過這樣的方式,科技才能以更美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雖說在花博期間沒去夢想館參觀,聽完演講真覺得應該好好去體驗一下!
再來觀賞了曹女士的學生們所製作的互動設計,真的覺得很精彩,更加體會到科技與藝術設計的結合,背後所帶來的效益是很驚人的,帶給我們豐富的感官與體驗;科技產業一直是台灣的強項,希望科技與台灣日益成長的設計產業相互結合,能為台灣未來開出一片天!

[延伸閱讀]



Art + Science Now

隨著科技在人類社會的地位越趨重要,無論是生活、教育、經濟、娛樂、建設、文化均受到科學發展的影響,改變了舊有的模式,朝新型態轉變,而藝術也不例外,現今的藝術定義已從以往狹隘的繪畫、雕塑轉型為與人群更具互動性,數位性的表現形式。本書介紹之作品涉及分子和生物學、物理科學(純科學和應用)、動力學、機器人、互動科技、感應偵測等,來自世界各地超過200位藝術家展示他們結合藝術與現代科學的作品,除了豐富的圖片,亦有簡短的解釋和作品理念介紹,讀者將看見不同於以往的藝術表現,更加多元,其概念的詮釋更加新穎,適合喜歡現代藝術或是對科學藝術、互動設計有興趣的讀者一同來欣賞。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曹筱玥老師 演講心得 / 黃凱蘭 M10010115


【個人心得】
印象中互動展示設計大概是從十幾年前開始漸漸的大行其道,當時的社會經濟還算景氣,科技發展也非常蓬勃,人們甚至覺得科技將會是生活的所有依歸。十幾年過了的今天,經歷過經濟與科技的興盛與衰落,互動展示設計依然持續發展。為什麼要用龐大的資源成本去講解或是展示一項我們可以在書本上幾行字就能明白的主題和事物?透過曹筱玥老師分享的花博夢想館二廳設計案例,讓我深刻的體認到互動展示設計的挑戰與帶來的體驗樂趣。
在科技應用上,我想最大的困難點是要找到合乎展示方式的科技,並將它巧妙的融合於作品中。要讓參與的民眾不用特意的改變行為模式,就能理解並且體驗到互動裝置的妙趣所在。另外一個要解決的困難點,就是如何讓展示的故事主題切題且具合理性,讓故事說得動聽、讓參觀者能進入情境。而這個部分,就是讓曹老師與黃老師所不能被他人取代的特點所在。那是需要觀察與體驗生活和個人獨到的見解才能孕育出來的創意,就像黃老師看完電影然後得出花粉沾在身上的概念過程。
        我想機械與科技不再是以往那樣給人冰冷的感覺,甚至,它是可能具有詩意與美感的。以往文字與圖像雕塑是傳達藝術甚至哲學思維的媒材途徑,然而現今的科技儼然成為了更具直接性的經驗再現的媒介。少去了舊媒材所造成的認知差異,任何人都可以一再重複的精準的感受到相同的經驗體驗(像是世博巴黎館的裝置能讓人聞到氣味),而這就是互動展示科技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吧!



【延伸閱讀】
這本書介紹了展示設計的發展與沿革,從1819世紀的展覽設計形式、展覽場地規劃到集結了20世紀各式各樣新的展示設計,其中也包含許許多多國外各式不同的互動展示設計案例。沿著這本書的內容介紹可以一窺展示設計的發展脈絡,帶我們了解展示設計中的繽紛世界。
Exhibition Design



曹筱玥女士演講 心得 / 黃聰閔 M10010211

[個人心得]

台灣花博在這場世界級的博覽會裡,除了政治操作,貪汙,弊案,擁擠之外我們到底接收到了多少正面的資訊,這場活動又帶領了我們成長多少?我覺得就算僅有那麼一點點,台灣其實正在改變,只是每個人感受的程度不同罷了。今天透過曹老師分享了夢想館裡軟體與硬體的技術延伸跟創意,確實展現了台灣科技的發展,或許對於互動技術的應用我們又更往前走了一點,但可悲的是這些高貴的機械花朵是否也因此扭曲或變造了,那個我們所認識的環境與自然的一切。


[延伸閱讀]












Living with Complexity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複雜,連向來簡單的家用電器都被加上繁複的控制面板,更別說家裡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遙控器。我們必須要放棄這些東西才能回歸簡單的生活嗎?未來設計的挑戰在於服務與互動,需要集合許多人的力量才能克服。好設計必須建立在設計師和使用者的夥伴關係,而樂於分享與合作的天性,將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追求美好生活。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曹筱玥女士演講心得 / 賴思羽 M10010120


演講心得
曹老師歡樂開朗的笑容,為整場演講增添許多有趣的亮點。原本是一直沒有去參觀夢想館,藉由這次機會不僅「參觀」到了,也知道了整個夢想館的設計過程,從最一開始的提案,到最後如何進行設計,以及與技術的結合運用,突破種種難關最後終於完成,夢想館的確是一個很夢幻的地方,而且最後是非常成功並且令所有觀眾驚豔的呈現在大家眼前,實在是非常厲害。

延伸閱讀
《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複雜,連向來簡單的家用電器都被加上繁複的控制面板,更別說家裡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遙控器。我們必須要放棄這些東西才能回歸簡單的生活嗎?在抱怨的同時我們也正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像是隨時取得想要的資訊,或跟不在身邊的親友保持密切聯繫。其實科技反映出的是我們生活的豐富程度,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複雜,而是不良的設計造成不必要的挫折與困惑。複雜也可以好用,簡單也許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因為強調簡單最好可能會讓人們覺得無聊──讀書、寫字、開車、打球,這些事都非常複雜,我們卻可以經由學習而得心應手並樂在其中。所以平衡的關鍵在於同心協力:設計師用合乎人性的設計原則來馴服複雜的科技,使用者也以敞開心胸的學習態度來熟練新的使用技巧。
諾曼博士談的設計始終以人為本,同樣的道理不只可以應用於產品設計,在服務業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無論是餐飲、娛樂、通訊、金融、航空、醫療乃至公家機關提供的服務,只要重視人與人的互動與溝通,妥善分析服務流程或規劃排隊的方法,就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創造優質生活。未來設計的挑戰在於服務與互動,需要集合許多人的力量才能克服。好設計必須建立在設計師和使用者的夥伴關係,而樂於分享與合作的天性,將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追求美好生活。

作者:唐納.諾曼(Donald A. Norman
曾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兼具教授、企業高階主管與顧問的身分,工程學加上心理學的雙重背景,讓他在需要同時應用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的新興設計領域,貢獻卓著。
諾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也是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電腦學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知科學學會會士,並於2006年獲頒富蘭克林獎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認知科學與心理學榮譽教授,也在哈佛大學、西北大學和南韓的KAIST任教過,並曾擔任惠普公司、卡汀線上大學(UNEXT公司)高階主管,及蘋果電腦公司先進技術中心副總裁,1998年創立Nielsen Norman Group,從事電腦與人機界面設計顧問工作,致力於協助發展理性與感性並重的產品及服務。諾曼博士著作等身,包括認知心理學經典教材Memory and AttentionLearning and Memory和《情感@設計》、《設計&未來生活》、《設計&日常生活》(遠流)、The Invisible Computer以及User Centered System等書。個人網頁:www.j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