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曾鈺涓老師演講 / D9910104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曾鈺涓演講/M9910118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115
曾老師自幼就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下長大,求學時也投身於美術系,如今更在數位藝術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曾老師開始學習電腦軟體的技巧時,便受到一位老師開導:重點應該放在”藝術家想表達的是甚麼”,並將習得的技能視為創作的工具或媒材,而不是刁鑽於技術;在老師所分享的眾多作品當中,也不難看出這一個出發點。從網路互動到裝置形式的數位藝術,再從女性主義到探討人與數位科技關係的議題,網路被曾老師當作一種創作,並以不同的角度觀點(EX人、電腦)去詮釋人與人之間、人與電腦之間的相互關係、空間及認知。曾老師對於數位時代這種若有似無、似是而非的真實性相當感興趣,不論是讓人們與電腦做牛頭不對馬嘴的對談,或是混雜各式各樣的網路資訊,還是聚焦於存在與不存在的疑惑…,其創作理念和意涵都發人省思。
曾老師在演講中不斷強調,數位藝術其意涵並非建構在技術的層面,而是透過藝術的形式彰顯出科技的本質;不管觀眾感受到的是觀看的快樂、操控的樂趣或是沉浸其中,藝術家在意的都是和觀眾互動和訊息的交流過程,觀看者是否真的明白作品的意涵,反倒不是在於技術的優劣。對於設計而言也是相似的情況,設計者在乎的是作品是否被人充分的理解與認同,作品的訊息能否準確地傳達給使用者,且聽到”我很喜歡你的作品”會比聽到”你的作品很好看”要來的開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ETcTrdcU4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117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201
- 自由女神+龜山島影像合成作品:曾老師將紐約的場景,搬移到台北,作品呈現找不出破綻的代表性的雙景融合,探索城市熟悉中的面貌。
- Click 2002:主動點選or被動引導的網路藝術作品。
- 北美館個展:每個人皆可上傳自己的作品,so the question is “Who is the real Artist”?
- [All Ways]-O’s Chatroom:人與人網路聊天的精確性,是否真的那麼重要?你是否確定(聊天的對象)是他?
- Immersing Me 2005:在數位的時代,你用什麼來証明你的存在?你用什麼觀念來量測自己?
- Flow 2006:當我們看到一些網路訊息時,我們是否有辦法真實的瞭解訊息的真相?
- Flowerman 2007:機器人外型普遍像人or像動物,為什麼機器人不能像一朵花?
- 帶我去散步 2008:靈車&名人像具有很強大的召喚力量,讓參與者不敢停下來,且帶有諷刺政商名流含意。
- 快樂噗 2010:由於大部份人噗浪的訊息都不是很快樂(非正向),以抱怨居多。
- 在看數位藝術時,你感受到了什麼?難道只有美麗的聲光才叫藝術嗎?很好玩?然後呢?
- 數位藝術家:觀念藝術家or藝術家+科技人or科技人
- 基因生殖科技的荒謬性,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 "工具論"與"本質論"的交融範疇為數位藝術。
- Q1. 藝術家與工程師合作,是否侷限了創作?
- A1. 事實上,創作者仍(多多少少)會被技術侷限。
- Q2. 如何讓別人聽妳說?
- A2. 創作者只要把作品做好;曾有朋友說:[藝術家其實在自爽]。你要重視市場,就作市場喜歡的東西,你要作自己,就別管別人怎麼想。
- A3. 撇除聲光短期絢麗的表現形式,數位藝術較傳統藝術的優勢何在?
- Q3. 基本上互動藝術在佈展時都尚未完成,數位藝術較屬於共同創作。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101
曾鈺涓老師演講/M9910109
[演講內容]
曾鈺涓老師的父親為藝術家,自小曾老師耳濡目染,因此對藝術有了良好的基礎。至1993年時,曾老師前往紐約學習電腦藝術創作,此時的授課教師對於曾老師影響深遠,也間接影響了曾老師於日後的創作。
主講者的創作甚多,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所創作的 「All ways O’s chat room」,此件作品的呈現方式為在展場中置放電腦,由使用者與電腦聊天,但創作中並不使用人工智慧,而是建構有限的資料庫隨機問答。而藉由從旁觀察參與者的行為,發現參與者對於這種無厘頭的對話也能恣意的聊天?透過這件作品,反思我們聊天時的心境,是不是正如創作者所說的只是尋求一個談話的對象?是誰並不重要,這種探索自我內心想法的作品真的非常有趣。
[個人心得]
文明的發展,使得科技開始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些科技除了滿足生活上的需求之外,它還提供了什麼?在使用這些產品的同時,我們的內心是否也因此滿足?我在曾老師的作品上發現,她積極的想透過冰冷的科技表現人文的議題,運用新的互動方式使我們了解科技的另一面。
曾老師使我體認到,科技除了是一個工具之外,透過不同的形式的轉換,創作者運用形而上的方式將數位創作理念傳達至觀看者的內心之中,這個方式式有別於型態、符碼傳達,更有說服力且深入人心。
[延伸閱讀]
有趣的互動設計tshirt
http://www.stage2011.com/nike-news/645.html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曾鈺涓演講報告/M9910306
曾鈺涓老師演講 / M9910103
[演講內容]
網路雲端的存在他者
在演講裡曾老師分享了許多的藝術藝創作作品,在創作裡都可以看到藝術家結合數位創作的獨特思維,將許多自我意識與想法投入作品裡,非常特別也很有特色。由於家庭背景的關係,先是學習藝術,我想也是因為這樣所以老師在創作上對於自我意識傳達與思考都不斷地更新並做出好的詮釋。數位工具只是其中一種表達創作理念的形式,縱使非常擅長操作,但若沒有加入自我這個元素,作品幾乎無法表達出靈魂的。
老師將靜態的藝術,轉化進數位時代裡,更能體現出身為藝術創作者的想法,而從很多作品裡可以看出這樣的想法可以傳達給大眾,也更能從互動中的道有意義的回饋。在演講尾聲老師也提出了非常多關於藝術、數位、感受等等的問號,也讓我們有了更深沉的思考。
[個人心得]
老師的背景讓我覺得非常的熟悉,我想老師是藝術家投身於數位藝術非常具有自我想法的例子,也讓我產生了新的思考。之前也是學習藝術之類的創作,老師這樣的轉化過程與想法,保有原來藝術家的獨特性,又應用於數位創作領域,讓作品更能呈現不同風貌、更多元,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我覺得觀者與作品的關係也讓我學到很多。我想如何將這些運用在產品設計上面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有非常多成功的大師產品的特色已經成為一種藝術,我想要一個設計師是一個聽者也是作者,既要顧慮使用著的需求,更要將美學、工學與使用者需求與問題整合在一個平衡點並為大家接受,我想這比純藝術創作多了限制與也多了挑戰,這應該是需要面對非常重要的問題。
[延伸閱讀]
1.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今年台灣館為策劃一個關於「聲音」的展覽,以「聲音」為主題及內容載體,鋪陳台灣的「社會聲音圖景」(social sounds cape)。之後在北美館的展覽可以去看看,應該也看到許多很好的作品!
http://www.tfam.museum/TFAM_Exhibition/exhibitionDetail.aspx?PMN=2&ExhibitionId=406&PMId=406
2. It’s a fun project about 3D drawing and digital technology.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曾鈺涓老師演講 / M9910116
在演講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曾老師談到藝術的核心問題,即
不論透過什麼媒介(電腦或實體媒介),不論透過何種形式(
從平面到網路互動的形式),
重點是藝術家想要表達的事情。
你在哪裡_剝皮寮(數位藝術節2010)
曾鈺娟演講報告 / M9910305
曾老師的背景是以從小學藝術,後來在國外學習利用數位當做創作的工具而踏入數位藝術的領域。
回台以後也一直努力的致力於要推廣數位藝術。
她認為任何一場展覽都是個機會來展現自己想表達的的東西。
因此也向我們介紹許多她的合作作品,大多數都是利用我們與數位的互動去發想而延伸出來可以讓我們反思的東西。
以及設立遊戲環境去讓大家收集寶藏取得樂趣,最後還會將資訊過噗浪作記錄。
很受到小孩的歡迎。
透過利用數位作為工具,曾老師希望她的作品也能被我們大家所看見以及去反思數位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個人心得]
對於利用數位來創作藝術作品,老師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形式。這些形式都超越了傳統的藝術所不能帶給我們的震撼與創新,可見利用數位的方式來創作的空間其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除了效率快,效果炫目以及讓人感到新奇的互動裝置,更讓我了解到在這年代下我們明明與數位資訊共存,卻不曉得從數位世界的觀點以及我們現實世界的觀點有什麼差異?那是一些很難解讀的數字組合。但是善於利用這些數字組合做出變化,曾老師的想法總是帶來許多有趣的作品出現在我們眼前。
然而讓這些難以解讀的數字組合成為我們所熟悉的類比化資訊,也正需要資訊領域和藝術與設計領域做結合才有發展的空間。因此,學習如何跨領域溝通讓數位創作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周遭我想這是我們該努力的!
[延伸閱讀]
RFID結合社群媒體,讓你不用上Facebook也能按「讚」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25/id/18012
我認為數位將會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貼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