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曾鈺涓老師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曾鈺涓老師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曾鈺涓老師演講 / D9910104

曾鈺涓老師演講 / D9910104
演講內容 /

今天來為我們大家演講的老師是曾鈺涓老師,曾老師的專長在數位藝術創作,首先他現介紹了他以前在紐約念書時的一些作品,當時電腦軟體非常的難以使用,因此從式數位藝術創作是非常的特別的一件事。曾老師從小變學習傳統美術,演講中老師還特別介紹了他的父親,有藝術家父親的她,對於基礎的藝術基礎相當的紮實,同時他也以他的父親為傲,直到了研究所才開始轉向數位藝術創作。之後曾老師今天介紹了一系列自己的作品,北美館展出了許多大眾的共同創作,許多作品視現場需要大家的黏貼以及利用影印才能夠完美的呈現,這讓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有了互動,也增加了趣味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分。


個人心得 /

數位的創作是一種累人且折磨人的過程,但式數位創作所呈現出來的多樣性是一種無法被取代的多樣性這也是我最喜愛的一部分,而且數位創作並不會受限於只有設計師個人,而是可以大家一起共同的來參與,這也是網路時代所帶來的魅力。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夠在北美館展出自己的個人創作,同時讓大家依同來參與。

[延伸閱讀]
大眾創作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曾鈺涓演講/M9910118


網路雲端的存在它者

[演講內容]
曾老師的演講大致上分為三個部分
一、介紹其父親簡歷與藝術的關聯性

二、開始介紹其開始嘗試以網路作為藝術的表現方式,強調以電腦作為創作的工具、媒材,重點在於藝術家的概念與思維,講者在2002發現,網路藝術其實是一種創作呈現的方式,藝術創作也從平面裝置走向網網路裝置的應用。

三、作品介紹

曾老師在這個階段,介紹了相當多她的作品,其中有幾件相當令人印象深刻,如網路藝術(WEB ART),這件作品是透過網路徵件後,將投稿件做重新編碼再以數位訊號投影出去,呈現一種相當特別的視覺感受。在"ALL WAYS"中則是著重在,當你在做網路聊天時,對方是你所想像的人嗎?這個作品是利用蒐集聊天字串,隨機丟出,而人們會將看似無意義的字串合理化,形成意義,而合理化的成果是來自於人本身的認知。在數位時代,資訊充斥的環境中,要用甚麼方式量測自己?這樣的表現再曾老師"IMMERSING ME 2005"的作品中做了相當的詮釋,也表示出,在數位流中,許多訊息是混雜在一起的。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作品,一一都代表著曾老師在數位藝術上的努力與獨特詮釋手法。

四、Q&A                                                                 

(1)數位保存藝術的價值?
    就目前來說,無法評量,但對於台灣來講,創作領域大多侷限在平面與錄像的呈現,從裝置藝術演變到機械雕塑與平面創作多少是遷就於市場上的考量。

(2)數位藝術相較於傳統藝術的優勢?
    觀眾的參與程度高,因為數位藝術整個作品必須靠民眾參與才能夠完成。

[個人心得]

當第一條網路線接通時,就預告了人們將在未來幾十年,將會在數位資訊洪流中載浮載沉,人們必須在跟以往複雜數倍的生活中,重新思考生活的方式,知識與資訊的傳遞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傳達,但我們能夠以同樣的速度去接收嗎?應該是不行,但我們卻多了許多"選擇",選擇去接收什麼樣的資訊才是現在我們所要學習的。藝術家以探討人存在現實與虛擬對應的關係,透過許多作品去進行實驗,想去重新界定與詮釋新生活的方式,但至今也許也尚未找到答案,而洪流仍在流動,時間會帶領我們找到答案。

[延伸閱讀] 

補充之前在台北數位藝術節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115

[演講內容]

曾老師自幼就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下長大,求學時也投身於美術系,如今更在數位藝術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曾老師開始學習電腦軟體的技巧時,便受到一位老師開導:重點應該放在藝術家想表達的是甚麼,並將習得的技能視為創作的工具或媒材,而不是刁鑽於技術;在老師所分享的眾多作品當中,也不難看出這一個出發點。從網路互動到裝置形式的數位藝術,再從女性主義到探討人與數位科技關係的議題,網路被曾老師當作一種創作,並以不同的角度觀點(EX人、電腦)去詮釋人與人之間、人與電腦之間的相互關係、空間及認知。曾老師對於數位時代這種若有似無、似是而非的真實性相當感興趣,不論是讓人們與電腦做牛頭不對馬嘴的對談,或是混雜各式各樣的網路資訊,還是聚焦於存在與不存在的疑惑,其創作理念和意涵都發人省思。


[個人心得]

曾老師在演講中不斷強調,數位藝術其意涵並非建構在技術的層面,而是透過藝術的形式彰顯出科技的本質;不管觀眾感受到的是觀看的快樂、操控的樂趣或是沉浸其中,藝術家在意的都是和觀眾互動和訊息的交流過程,觀看者是否真的明白作品的意涵,反倒不是在於技術的優劣。對於設計而言也是相似的情況,設計者在乎的是作品是否被人充分的理解與認同,作品的訊息能否準確地傳達給使用者,且聽到我很喜歡你的作品會比聽到你的作品很好看要來的開心。


 
 [延伸閱讀]
From Data to Digital Art: Animating Air Traffic, Texting and Thom York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ETcTrdcU4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117


【演講內容----網路雲端的存在者它者】
演講者於演講中,介紹非常多的經歷及各展,透過網路共同創作(Collective creation)的手法,參予者可以傳透過網路傳上個人的影像圖片,透過編碼的再現,在由輸出方式列印出文字編碼,那人們便可以透過參與式設計,讓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並把作品領取回家。變化多端的新聞資訊,使得人們每分每秒接受到的資訊以Overwhelming的方式 湧現進來 ,此作品「帶我去散步」應用虛實之間結合,藉由參與者的動態路線去tracking現場的環境,其中所要傳播影響所及相當強烈,探討人存自於數位時代的非在場或是在現場,觀眾可以透過裝置去呼喚, 產生更多元的獨特的互動創作,讓影像持續交疊,最後反映參與者自我存在的意義及定位。
where are u? I’m here為利用網路搜尋加上人臉辨識系統,把各個樣式的人臉抓出來拼湊,此作品最後呈現其並不代表任何特定人,而是重新建構一個不屬於任何人的技術平台。

【感想心得】
藝術基為什什麼要做數位藝術?數位藝術的主體有沒有原作概念? 數位虛擬與實境是否有界線存在?數位創作有美學嗎? 我認為數位藝術創作應該不僅僅是絢爛聲光效果,更多的是創作者對藝術史的認知及色彩空間處理。而數位藝術到底在看什麼?玩什麼? 應為其所傳達的寓意及反思,透過互動參與,使得其傳達更近一層的訊息,讓人獲得更多感之理解,並透過群體力量產生感知及共鳴,凝聚認同感,再進一步投射情感,影響他者。我認為,藝術是賦予生命的,為活生生的各體,創作者希冀人透過其裝置體驗更多情境,這才是創作者對於互動新詮釋的核心價值。心智具體化是互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它是一種移情結果,並不在於科技媒體的硬體與介面裡顯現,透過觀看、接受及感知過程的心智互動,提升動作上的愉悅感,產生出一套互動系統美學,這是藝術軟體與硬體結合概念。 總結數位創作,簡而概要,它讓參與者藉由參與的過程中體驗互動美學。



【延伸閱讀】
洪藝真 - Transpose - 作品



 
 
對於藝術創作,我回頭延伸一個議題,針對現今數位藝術創作,我們是否遺忘傳統藝術的美好?又如何使其完美契合並存?極簡主義(Minimalism)主張將物象化約至一種現象學的狀態,利用工業原料和技 術取代藝術家出手完成的「真跡」。賈德(Donald Judd, 1928-1994)於1965年宣稱「繪畫已死」。洪藝真有意翻模手法,將作品化一為二。透過原作與複製之間的「真/假」,再進一步討論對藝術「原創」的定義。以移位和錯置為手段,使得原作與複製重新配置之後,形成另一種「畫面」表現的可能,也更突顯「畫面」經過再創作之後的身份。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201

【演講內容】網路雲端的存在他者
從平面到網路裝置
  • 自由女神+龜山島影像合成作品:曾老師將紐約的場景,搬移到台北,作品呈現找不出破綻的代表性的雙景融合,探索城市熟悉中的面貌。
  • Click 2002:主動點選or被動引導的網路藝術作品。
  • 北美館個展:每個人皆可上傳自己的作品,so the question is “Who is the real Artist”?
  • [All Ways]-O’s Chatroom:人與人網路聊天的精確性,是否真的那麼重要?你是否確定(聊天的對象)是他?
  • Immersing Me 2005:在數位的時代,你用什麼來証明你的存在?你用什麼觀念來量測自己?
  • Flow 2006:當我們看到一些網路訊息時,我們是否有辦法真實的瞭解訊息的真相?
  • Flowerman 2007:機器人外型普遍像人or像動物,為什麼機器人不能像一朵花?
  • 帶我去散步 2008:靈車&名人像具有很強大的召喚力量,讓參與者不敢停下來,且帶有諷刺政商名流含意。
  • 快樂噗 2010:由於大部份人噗浪的訊息都不是很快樂(非正向),以抱怨居多。
我們是否真實存在?
  • 在看數位藝術時,你感受到了什麼?難道只有美麗的聲光才叫藝術嗎?很好玩?然後呢?
  • 數位藝術家:觀念藝術家or藝術家+科技人or科技人
  • 基因生殖科技的荒謬性,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 "工具論"與"本質論"的交融範疇為數位藝術。
【提問與答覆】
  • Q1. 藝術家與工程師合作,是否侷限了創作?
  • A1. 事實上,創作者仍(多多少少)會被技術侷限。
  • Q2. 如何讓別人聽妳說?
  • A2. 創作者只要把作品做好;曾有朋友說:[藝術家其實在自爽]。你要重視市場,就作市場喜歡的東西,你要作自己,就別管別人怎麼想。
  • A3. 撇除聲光短期絢麗的表現形式,數位藝術較傳統藝術的優勢何在?
  • Q3. 基本上互動藝術在佈展時都尚未完成,數位藝術較屬於共同創作。
【演講心得】
曾老師來自於藝術之家,她提到小時爸爸會帶著孩子們去公園,發了畫冊與筆,開始自由作畫,如此陶冶也為曾老師奠定藝術生涯的基石;其實曾老師留學的NYU一直是我的夢想學校,看著前輩的佳美腳蹤,令後輩好生感動。
整場演講對我來說較顯著的意義,莫過於曾老師在做每個作品時所傳達的哲理思維,從自我探索,延伸到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議題,在存在及交疊的定位間,結合時下or創新的表達方式來詮釋,是一位充滿想法的思考型藝術家。
但探究到如今藝術與設計間的模糊地帶,初步我保有遲疑,藝術只要有市場商業考量後,其藝術的純度難道不會相對遞減?反過來又想著,即便藝術的定位越來越模糊(商業化、科技化)又如何?有時只是種維生手法or表達形態的轉型,如果結合可以讓該領域更加豐碩多元,傳統式的領域界定就不是如此重要了。藝術家用五感接收的各種媒介,去傳遞訊息並且詮釋想法,受到的評價時常兩極化,而設計雖有客戶及使用者面向考量, 兩者核心概念都是一樣,我們皆在傳遞一份原創式的概念,或是啓發式的互動行為。至此,藝術與設計的故事,加入了數位調味,顯得更加有趣,相信好戲才要上演呢!
【延伸閱讀】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101


[演講內容]

曾老師出生在藝術家庭,父親是著名的前輩抽象藝術家,演講一開始老師先向我們簡述了自己學經歷,陳述她接觸電腦藝術的過程,接著介紹一系列一年代排序的數位藝術作品。其中包括了:
1998,一種擴張的象限(女性看到或聽到名牌,將五感打開來吸收訊息,此作品將感知擴大的意象視覺化。)
1999,台北樂團販售案(開始使用Flash進行創作。)
2002Click(符號的概念,探討點選連結時的主動與被動關係;此為曾老師首次接觸網路藝術的作品。)
2003Let’s Make Art(北美館個展,探討誰是藝術家的概念。大家上傳作品寫下理念就可至美術館展覽,現場印表機可立刻印出電腦編碼,並張貼在展場的方框中成為展品。)
2004,「All Ways- O’s Chatroom(探討人與人關係的建立,在網路對談中是否重要。藉由記錄與隨機輸出對話內容,創造無稽對談的經驗。)
2004Fuse(台灣第一屆的行動藝術季,利用手機做創作平台,拍照後透過MMS上傳至伺服器,程式便可分析色彩組成,並以動態色點在投影幕呈現。)
2005Immering ME(探討數位時代用什麼量測自己的存在。將過去觀者的影像與現在的融合,表現在數位流裡,我們與許多訊息是一起存在的。)
2006Flow(抓網路新聞的即時照片,模糊並快速地飛過,新聞文字部分則轉為語音後播放。因為多層訊息重疊的關係,訊息跟影像都無法清楚得知。)
2007Flowerman(補花人為想成為花的機器人,因此會在四周一直捕捉花的影像,並以萬花筒影像般的形式,呈現在自己的螢幕上。)
2008,帶我去散步(新樂園10周年聯展。將當時新聞常見的頭像,放置在外觀類似靈車的小推車中,讓參觀者在展場中走動,裝置同時會一直發出「帶我去散步」的聲音。)
2010,你在哪裡(探討人類存在網路上的存在樣貌是甚麼。由於網路資料量的龐大,當鍵入自己名字時,是否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資料?透過存在網路彼端具有共同名稱的人們,共同匯集成龐大而無法辨知的訊息圖像。)
2010,快樂噗(中華電信的戶外公共藝術。將電玩圖像與虛擬寶物具體化,使用者觸碰裝置後可得到螢幕反饋,同時會發布快樂與正向的訊息至微網誌。)

[個人心得]
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網路雲端的存在他者」,曾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許多關於網路藝術的作品;由於我對於數位藝術和互動設計不是十分了解,並沒有辦法對於這些創作或藝術家有太多評論或觀點,以下就針對我有經驗的地方作為分享:曾老師與李家祥老師是過去長期合作的工作夥伴,一般看來也是屬於藝術家與工程師的合作關係。在這次的演講過程中,有同學問到技術能力是否會影響藝術家概念表達的限制,這令我想到近幾年非常著名的MIT Design SchoolDesign School是由一群懂得科技技術和程式創作的「工程師」組成,在這裡他們如同「藝術家」一般,進行藝術與設計的創作活動。不久前在進行碩士論文題目的發想時,我的指導教授曾交給我MIT Design School學生Neri Oxman所撰寫的博士論文,其中心思想是”Inspired by Nature’s strategies where form generation is driven by maximal performance with minimal resources through local material property variation.”;實現的方式則是利用程式的撰寫,讓電腦程式製造出如自然動植物的產品。雖然我對這樣的議題和概念十分感興趣,但由於自己不懂得程式寫作與互動裝置,因此無法往這方面的題目發展。因此我認為對於設計師,尤其是數位藝術家來說,技術能力的認識是增進是十分重要的。

[延伸閱讀]
曾老師在演講最後提到著名藝術家Douglas Huebler的作品:2 Variable Piece 4, New York City Secrets,是關於不認識的人們間祕密交換的設計,這令我想到另外一個分享祕密的概念,也就是Frank WarrenPostSecretPostSecret is an ongoing community mail art project, created by Frank Warren, in which people mail their secrets anonymously on a homemade postcard. The concept of the project was that completely anonymous people decorate a postcard and portray a secret that they had never previously revealed. No restrictions are made on the content of the secret; only that it must be completely truthful and must never have been spoken before.
以下分享一些刊登在網站上的祕密明信片,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連結過去看大家寄來的祕密:http://www.postsecret.com/

曾鈺涓老師演講/M9910109

[演講內容]









曾鈺涓老師的父親為藝術家,自小曾老師耳濡目染,因此對藝術有了良好的基礎。至1993年時,曾老師前往紐約學習電腦藝術創作,此時的授課教師對於曾老師影響深遠,也間接影響了曾老師於日後的創作。





主講者的創作甚多,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所創作的 All ways O’s chat room」,此件作品的呈現方式為在展場中置放電腦,由使用者與電腦聊天,但創作中並不使用人工智慧,而是建構有限的資料庫隨機問答。而藉由從旁觀察參與者的行為,發現參與者對於這種無厘頭的對話也能恣意的聊天?透過這件作品,反思我們聊天時的心境,是不是正如創作者所說的只是尋求一個談話的對象?是誰並不重要,這種探索自我內心想法的作品真的非常有趣。









[個人心得]









文明的發展,使得科技開始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些科技除了滿足生活上的需求之外,它還提供了什麼?在使用這些產品的同時,我們的內心是否也因此滿足?我在曾老師的作品上發現,她積極的想透過冰冷的科技表現人文的議題,運用新的互動方式使我們了解科技的另一面。





曾老師使我體認到,科技除了是一個工具之外,透過不同的形式的轉換,創作者運用形而上的方式將數位創作理念傳達至觀看者的內心之中,這個方式式有別於型態、符碼傳達,更有說服力且深入人心。




[延伸閱讀]


有趣的互動設計tshirt


http://www.stage2011.com/nike-news/645.html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曾鈺涓演講報告/M9910306

1.【演講者簡介】


因為父親是藝術家曾培堯,所以成長在充滿藝術薰陶的家庭背景,從小也是學畫長大,之後念師大美術系,畢業後選擇去紐約大學進修數位藝術,藝術碩士。回國再攻讀交大應藝所博士學位。專長為數位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目前現職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講師。演講者從1993開始接觸電腦藝術,1998年開始以電腦為創作媒材,1999年發表了『錯置』電腦影像展。2002年李家祥首次協助曾鈺涓創作《CLICK》,並於2003年完成了《Lets Make ART》與《All Ways-Os Chatroom》。2003年底,二人定成立「所以然實驗室」共同進行互動知識藝術創作、網際知識生態研究、知識整合應用工程。


2.【演講內容概述】

演講題目:網路雲端的存在他者
演講者先介紹自己的求學背景,再者一一向同學介紹創作的過程和動機。(以下簡略描述其過程)
當在紐約求學的時期,當時老師給予的教育都說明了電腦只是工具,只討論概念,因為概念才是藝術家想說什麼的重點,而當時創作的題材偏向女性主義。而回國後從事的工作有廣告設計至後來的網路公司,演講者認為在工作階段對她有很大的影響,除了透過工作可以學習如何與工程師共事之外,因為當時的網路正要發展,也開始了解網路的運作和互動關係,展開接下來一連串的探討數位網路與人之間的矛盾關係的創作。(詳細的作品內容請參考個人網站)
在演講者創作這麼多作品中,挑選3件演講者的作品來介紹。
2-1. 1999年的錯置-平面影像合成


演講者提到創作的動機,是因為當時在紐約念書後回到台灣有些不適應,希望利用數位影像合成,將現實生活中不同的環境和印象中或是回憶中的經驗結合。如當我們等待於台北的捷運月台,那些月台廣告卻展示著紐約百老匯音樂劇的廣告或海報,月台的說明也變成紐約的捷運站,而那些明明是我們所熟悉的環境旦呈現出來的影像卻又不是真實的,讓人有身處於錯置的環境中。以視覺和思維重新構成,並賦於空間新的意義。


2-2. 2003年的Let's make ART -網路互動裝置


在美術館展出作品,對於一般人而言,其實很難想像自己也可以在展館展出作品。而這件Let's make ART作品就是希望讓來參觀的民眾在互動的過程中也可以成為創作者。透過網路的技術,上傳自己的圖像,圖像還原成電腦的語言,最後會成為一張作品並且表框於美術館展覽。演講者希望邀請網友們一起創作藝術品,在過程中,希望讓使用者了解數位帶給我們不單單為生活便利,數位影像、網路技術、電腦符號也可以是藝術品的表現。
2-3.2010年的快樂噗-公共網路互動藝術裝置

因為近年Social network、社群網站、微網誌、PlurkTwitter的盛行,網路使用的趨勢也跟著改變。演講者發現有許多人藉著這些社群網絡時時分享他們的心情、活動等等,但似乎都是PO不開心或煩惱的訊息居多,剛好獲得中華電信的公共空間創作機會,演講者便將這戶外裝置運用網路技術結合Plurk噗浪,當一般民眾經過的時候,只要上傳訊息到指定的噗浪網址,就會在LED字幕機出現,而整體公共藝術造型的意像靈感來自於知名電玩遊戲「瑪莉兄弟」,希望藉由這麼可愛、快樂與充滿童年回憶的電玩場景,帶來新的公共藝術互動體驗。



4.【心得感想】
我認為這次最大的收穫,就是經過曾老師的仔細介紹和說明作品之後,除了可以了解到老師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之外,還讓我有深入了解數位藝術創作的流程與表達想法的方式和藝術家創作的熱情。曾老師有談數位藝術的創作過程是很辛苦的,因為沒有所謂的前例和範本可遵循,而且老師也一直強調著,難道只有聲光美麗的效果才稱為數位藝術嗎?她認為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概念性,自己作品本身的意義,想要對觀眾說甚麼,或是互動的過程可以讓觀眾體驗到甚麼,這才是數位藝術的核心。而數位作品最特別也是最後完成這件作品的主角,就是觀眾本身,開放性的作品要等觀眾來互動才算是完成,這也是當代數位藝術品和平面繪畫最不同之處。另外,其實身邊也有從事錄像藝術創作的朋友,我知道那種創作精神是需要很特別很堅定的心才可以繼續的創作下去,看到老師願意分享創作的過程,讓我覺得很熱血也很敬佩。透過數位素材來表達對於數位時代的反思,無疑的是想重新思考人的本質,回歸原點重新的去探討去思考數位帶給我們的改變,改變的東西是好還是不好。並且期待著快樂且樂觀的老師可以繼續有好的創作。
最後,看到最後一件作品快樂噗的時候,讓我想到我有一次經過捷運府中站,裡面也有一件公共藝術品,也是可以上傳訊息,傳到字幕機後會顯示在字幕上,我看到有些人把自己想像成詩人寫了一首詩、也有人藉此傳達愛的訊息,這件作品使一般民眾也可以在公共空間傳遞訊息和創作,在加上捷運站的人潮,將這間作品裝置置此環境,讓這件作品很成功的和空間、人群有所互動。

陳逸堅/空間之詩
這件由電腦操控,結合LED字幕機的線性造型作品,將會固定播放現代詩人的詩作,並邀請市民,乘客及詩人,透過手機簡訊,即時將詩作直接傳送至字幕機上發表,經由詩句和民眾的互動,將捷運站塑造成一個兼具集體經驗和心靈分享的公共空間。

4.【相關影片和網站連結分享】



本展覽主要反思關於高度發展的科技文明,是否只為人類留下稍縱即逝的美麗的幻象,甚至是潛藏的危機?藉此展覽,藝術家希望能觸發觀眾對科技與文明更深刻的省思。
當代藝術館2011/3/24 ~ 2011/5/1


曾鈺涓老師演講 / M9910103

[演講內容]


網路雲端的存在他者



在演講裡曾老師分享了許多的藝術藝創作作品,在創作裡都可以看到藝術家結合數位創作的獨特思維,將許多自我意識與想法投入作品裡,非常特別也很有特色。由於家庭背景的關係,先是學習藝術,我想也是因為這樣所以老師在創作上對於自我意識傳達與思考都不斷地更新並做出好的詮釋。數位工具只是其中一種表達創作理念的形式,縱使非常擅長操作,但若沒有加入自我這個元素,作品幾乎無法表達出靈魂的。



老師將靜態的藝術,轉化進數位時代裡,更能體現出身為藝術創作者的想法,而從很多作品裡可以看出這樣的想法可以傳達給大眾,也更能從互動中的道有意義的回饋。在演講尾聲老師也提出了非常多關於藝術、數位、感受等等的問號,也讓我們有了更深沉的思考。




[個人心得]



老師的背景讓我覺得非常的熟悉,我想老師是藝術家投身於數位藝術非常具有自我想法的例子,也讓我產生了新的思考。之前也是學習藝術之類的創作,老師這樣的轉化過程與想法,保有原來藝術家的獨特性,又應用於數位創作領域,讓作品更能呈現不同風貌、更多元,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我覺得觀者與作品的關係也讓我學到很多。我想如何將這些運用在產品設計上面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有非常多成功的大師產品的特色已經成為一種藝術,我想要一個設計師是一個聽者也是作者,既要顧慮使用著的需求,更要將美學、工學與使用者需求與問題整合在一個平衡點並為大家接受,我想這比純藝術創作多了限制與也多了挑戰,這應該是需要面對非常重要的問題。




[延伸閱讀]


1.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今年台灣館為策劃一個關於「聲音」的展覽,以「聲音」為主題及內容載體,鋪陳台灣的「社會聲音圖景」(social sounds cape)。之後在北美館的展覽可以去看看,應該也看到許多很好的作品!



http://www.tfam.museum/TFAM_Exhibition/exhibitionDetail.aspx?PMN=2&ExhibitionId=406&PMId=406



2. It’s a fun project about 3D drawing and digital technology.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曾鈺涓老師演講 / M9910116

[演講內容]
演講者介紹了非常多的創作經驗,其中一項為透過網路共同創作(Collective creation),使參與者透過網路,將圖片上傳到美術館,並列印下來,藉由不同使用者的參與,一同完成的作品,有趣的是,此作品加入了時間的軌跡,反思誰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曾老師在藝術作品中,加入了互動的想法,探討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的關係,以往的傳統藝術為創作者單向的表達,觀賞者接收後產生想法,但透過觀賞的的參與,加入了產生更多的思考、認同、移情作用等等。
數位藝術的表現主軸為互動,使創作者與參與者產生強大的連結。

[個人心得]

在演講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曾老師談到藝術的核心問題,即

不論透過什麼媒介(電腦或實體媒介),不論透過何種形式(

從平面到網路互動的形式),

重點是藝術家想要表達的事情。

保羅蘭德在設計是什麼一書也談到,設計本身是什麼?是馬克杯的圖案、時尚的手機外型,或是實際上看見的東西,是平面空間的還是立體空間的?其實皆不然,外型只是一是設計過程的一部分,只是一種形式的表達,設計是一種關係系統,連結使用者與產品,關係系統內為兩者的互動,為設計師想表達的內容,傳遞給使用者的一種過程。
藝術在某種形式上,就是一種傳遞的過程,將藝術家的想法,轉化為作品的主軸,進而傳達給他人了解並反思。互動,並不只是一種愉悅感,而加入觀看、接收、感知過程的心理互動,並提供參與者一個美好的美學的經驗。

[延伸閱讀]

你在哪裡_剝皮寮(數位藝術節2010)

影片介紹

曾鈺娟演講報告 / M9910305

[演講內容]
曾老師的背景是以從小學藝術,後來在國外學習利用數位當做創作的工具而踏入數位藝術的領域。


回台以後也一直努力的致力於要推廣數位藝術。
她認為任何一場展覽都是個機會來展現自己想表達的的東西。
因此也向我們介紹許多她的合作作品,大多數都是利用我們與數位的互動去發想而延伸出來可以讓我們反思的東西。

像是 將我們所看到的圖片轉為編碼的形態作對比 ,讓大家看見電腦看的世界與我們看見的世界。
然後也提到了我們真的知道現在在電腦銀幕前的這個人真的示你認為的那個人嗎?
 以及利用我們都會去在網路上搜尋自己的名字的有趣行為,設計一個平台去搜尋與你相同名字的人的照片收集出來並個別取一部分去合出一個新的臉龐,原來全世界跟你同名的人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在你面前!

以及設立遊戲環境去讓大家收集寶藏取得樂趣,最後還會將資訊過噗浪作記錄。
很受到小孩的歡迎。
透過利用數位作為工具,曾老師希望她的作品也能被我們大家所看見以及去反思數位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個人心得]
對於利用數位來創作藝術作品,老師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形式。這些形式都超越了傳統的藝術所不能帶給我們的震撼與創新,可見利用數位的方式來創作的空間其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除了效率快,效果炫目以及讓人感到新奇的互動裝置,更讓我了解到在這年代下我們明明與數位資訊共存,卻不曉得從數位世界的觀點以及我們現實世界的觀點有什麼差異?那是一些很難解讀的數字組合。但是善於利用這些數字組合做出變化,曾老師的想法總是帶來許多有趣的作品出現在我們眼前。
然而讓這些難以解讀的數字組合成為我們所熟悉的類比化資訊,也正需要資訊領域和藝術與設計領域做結合才有發展的空間。因此,學習如何跨領域溝通讓數位創作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周遭我想這是我們該努力的!


[延伸閱讀]



RFID結合社群媒體,讓你不用上Facebook也能按「讚」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25/id/18012

我認為數位將會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貼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