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開始之前老實說確實沒聽說過方先生,也不清楚方先生過往是如何在工業設計界聲譽卓著,但說到閉關多年之後將第一場公開講座留給台科大工設的專題演講,其中確實令人好奇。方先生在演講過程中提到的幾個概念,大抵呼應目前幾個科技趨勢,個人認為最值得探討的部分在於:裝置Device 結合 服務Serive的概念,我稱之為服務型裝置。在Apple之前,記憶中並沒有“服務型裝置”這種東西,每種產品的機能就是它的服務項目,並以此為名,例如果汁機、微波爐、手錶等,而我們則從產品服務品質的整體感受中評價品牌。但Apple的iPhone結合iTunes與App Store兩項網路服務之後,我們發現原來購買手機之後Apple賺得錢更多,也保有更密切的品牌互動,簡而言之就是,消費者實際上是購買一個提供多種服務的介面裝置,而企業則透過裝置主動被動提供或銷售更多服務。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清楚的了解到,消費者要的是服務,並不是裝置,所以裝置本身會趨向單純化、無感化是合理的趨向,所以大支的黑金剛手機會消失,而根本不用“拿著”的穿戴式裝置會成為下一波風潮。總而言之就是:享受著各種便利、樂趣、社交、通訊服務卻又感覺不到裝置的存在,絲毫不造成重量、動作、外觀、有限口袋空間的負擔,一切就像是魔法一般。在早期是將電子零件盡量微小化,除了運算力與散熱的問題及記憶體容量限制,畢竟在小也有其極限,但當前雲端服務卻為這種趨勢開啟另一個大門,將所有高耗能與產生熱的運算處理,以及巨量儲存空間問題交給異地伺服器,身上的裝置只要有無線傳輸與顯示功能即可。更快速的4G無線通訊時代即將到來,這種無感與虛化現象將會更明顯,若配合微投影,連最後的螢幕都可以省卻,想像一下:要用電腦時直接手往空中一揮,佩戴眼鏡上的小孔就會感測並投影在桌面一個畫面,模擬出觸控營幕所有功能,彷彿桌上擺著一檯iPad,不用時再一揮,桌面仍是一個再單純不過的桌面。這些當然還是一個“未來式”,方先生談到的是這些裝置背後一定要帶著服務,一種緊密、貼心、突顯不同硬體特色的數位功能,就像iTunes與App Store,甚至是iCloud,否則就易流於規格戰與價格戰,在生態系壁壘越來越高深之際,將成為次世代數位戰爭的輸家。
演講最後方先給我們看的影片,可以說是一種服務型裝置,小小的手環裡面卻有無限多種可能,透過輕鬆佩帶,即有多種服務,包含運動量的監測等,但你說它可以監控心跳、血壓進行微健康管理,並可當手機通話,進行微投影模擬觸控電腦我也不意外,因為這就是未來。
[問題提問]對於HTC的經營發展困境,問題到底是什麼?
答:HTC還是台灣廠商那一套硬體思維,品牌跟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是薄弱的。你有看過HTC的手機上有什麼不得了的HTC App嗎?同時之前的專利戰,確實如猛獅腳中的一根刺,讓HTC的產品被檔在美國海關之外,雖為萬獸之王但也動彈不得終究日漸消瘦。同時Apple與Samsung的技術投入與行銷操作,確實也讓HTC追趕的很辛苦。
[延伸閱讀]服務設計
服務是一個藝術。在數位時代,人在實體生活中被服務人員服務,在數位生活中當然也要被好好善待,包含服務的項目、流程、介面以極互動等方式,都需要精心的規劃,工業設計應該好好運用對人性的敏感度來進行服務層面的思考,究竟如何在流程互動之中體現“美”的價值與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