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黃孫權先生演講心得 / M9910105 M9910112 M9910113 M9910114 M9910117 M9910119 M9910210 M9910304


        個人簡介
-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
-十年的媒體經驗(創立破週報並任總編輯至今)
            -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建築史與建築理論

研究領域 
-全球化與網絡社會  
-文化研究  
-跨領域藝術  
-城市規劃與研究
    這次所受邀的講者,是大家滿熟悉的破報總編輯-黃孫權,黃老師研究所及相當廣泛,從建築科班出生的他,在空間美學上、空間文化形式與傳播有非凡的成就,除了專注於學術領域之外,黃老師也相當關心當下社會現象、社區運動、藝術及再現文化(次文化形構),可以說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的典範。
    這次的講座所要探討的主題為-藝術的社會權利」,黃老師與我們分享非常多從藝術層面角度出發的社會案例,內容還包含當下最夯的台北花卉博覽會的種種後續效益等等…。
    整場演講串連相當多異文化背景下的社會活動。



    John Berger 提出一種從東歐到蘇聯在農村都會看到有由一種松木所手工製的白鳥,他想要提出這種民間工藝品與偉大藝術品的差別,他認為藝術跟設計有時候可以提出全然替代的新視野與另一種想像。
     案例一為小琉球空放式教室,捨棄狹小空間的學習環境,希望把孩子的想像空間延展到戶外,所以選擇一輛塗鴉公車與大樹戶外空間,讓孩子在學習中快樂成長。

    從這個例子延伸出去的另一國外案例-柏林的占屋公社,年輕藝術家可以選擇在一棟閒置空屋裡做創作,這跟台灣對於廢墟運用的模式是大相逕庭的,在國外,空屋過了一段時間,年輕藝術家便可跟地主談條件,有一項租賃機制可以讓他們以相當便宜的價格租到場地,(一個月進駐只需兩百歐元,反觀台灣的華山藝文中心,租金則昂貴許多。)


    車公社也不例外,這是一個完完全全自治區域,裡面有自己的酒吧、藝文中心,甚至耕種自己所需糧食,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人們可以跟他們點菜,由此收入做為他們的創作基金,抑或是最基本生活費用。當地也有相當多的老舊公寓,也是相同的運作模式,藉由藝術家的創作,賦予閒置大樓新的價值,甚至教育意義。

    國外的想法-無用空間是應該讓人們使用的,再舉英國為例,空屋七年之後,藝術家進駐可以有擁有永久使用權,黃老師變問起大家對於這項概念的苟同,我個人認為這是合理的,至少飛碟屋就是一項最真實的案例,一項如此精典的設計,最終還是接受拆除的命運,實在可惜。
    以下是一個柏林的街頭公共藝術,說明著東西柏林的社會階級現象,面向左邊的東德住著嬉皮、龐克及藝術家;右邊則是西柏林,充滿的中產階級及雅皮。


    接下來,講者闡述美學不是用來強化某些特定價值,反之,應該把美學也跟現代世界做連結,我們看到火爐上白鳥雕塑品,是不是可以聯想到現實環境中,零下二十五度的小鳥也在受凍?



    自由攝影師是不是有權力把第三世界的圖像賣給國際通訊社?是否可以憑借別人的通苦賺錢,消費當地人的苦悶?就只因為按下快門的那一剎是屬於自己的作品?因此有位藝術家便開始與當地的人溝通,告訴他們為何不要自己學習攝影,所以剛果的年輕人便開始使用簡易的camera為自己賺錢,開始拍寫實的戰爭片、愛滋病患等,而整項計畫稱為enjoy poverty,藉由如此反諷的手法,告訴世人他們的故事,雖然通訊社最終還是不會用小朋友的作品,但是這項活動說明著原來影像是有權利關係的。



    接下來一張影像,也相當對比諷刺,左邊是第三世界反對外來白人對他們石油的過度開採;右邊則是芝加哥的股票市場,同樣的肢體動作,背後卻有著相當差異的動機,黑人們的傳統舞蹈,與買進買出的手勢語言,成了相當強烈的對比,看起來相當無相關的兩個事件,卻有聯繫。


    另一部作品為巴勒斯坦性工作者羞辱以色列男軍官的主題電影,以這樣反轉的關係來探討以色列男人與巴勒斯坦女人的關係,真正性無能者,抑或是害羞的反到是那些以色列男人,這與他們的嚴肅外表呈相對反比,這是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手法,因為以色列當初為了建國把巴勒斯坦的家園毀滅,矛盾、複雜的情感交代(看與被看),糾結著過去那段歷史。


    台灣每一年都會參加維尼斯建築展,今年有兩項參展作品,一個是由伊東豐雄所設計的台中大歌劇院;另一則是take a break,先談談得獎作品-得獎國家為巴林,鄰近波斯灣的一個小國,人口僅七十萬,由三十三個小島所組成,這次參展project名為reclaim(重申),海是當地最重要的資產,這項作品僅僅訪問三位魚夫,並把整個漁夫的家一模一樣地搭進展場裡,如此簡單小額的設計,在加上當地文化局以及建築公會一起反政府不恰當都市更新措施,讓這項作品有更深層宣言。
    最重要核心-找到國家定位,很可惜,這次台灣很失利,因為展場毫無台灣印象。

    最後黃老師語重心長的說到一些發包給藝術家的公共建設,內含太多政治因素,很惋惜這樣美意的結果,公共藝術應該不是強化或只是肯定一些特定的族群和一些短暫希望跟遐想,而毫無替代方案,藝術最有趣的地方是它可以讓短暫的事物成為有恆,讓美好細微的感動放大,藝術絕對有巨大的力量可以讓人們生活變好,但我們也別忘記藝術用在一些建設(花博)確實也讓本來應該深張的社會意識或主意漸漸死亡。博覽會是另一個很代表性的例子,當人們在宣示各國文化力量同時,只有英國館使用快一萬顆瀕臨絕種種子,只想告訴人們地球危機,而不單單展出一個國家經濟實力。 這是很有sense的一項設計,它揭露一些社會權威,提出另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才是藝術最重要的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