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黃孫權先生演講內容 / M9910118

演講題目:藝術的社會權利
演講者:    黃孫權 先生

在演講開始的時候,黃先生提到此次的主題是以 John Berger  觀看的世界 ㄧ書的論點來做開端,強調藝術必須與現實生活連結才是有意義的。


我會根據一件作品能否在現代世界幫助人們宣揚其社會權利,來判斷其價值,今天,我依然秉持這樣的標準- - John Berger

林布蘭特的畫

 為何白鳥可以激起我們的美學情感?


 藝術可以提出全然替代的世界嗎?

這是小琉球的一個戶外教室的藝術創作,起源為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藝術創作的方式吸引學生來進行學習地過程,也獲得相當滿意的成果。



柏林佔屋公社
東西德合併後,德國有許多空屋沒有使用,於是有ㄧ群藝術家將空屋佔據下來,再與該屋的防單談條件,裡面的設備算是一應俱全,有劇場也有酒吧,每個月的房租一般也相當便宜,提供藝術家一個表演活動的聚集會所。
補充:相關的藝術活動
烏發片場生態藝術村(UFA FABRIK)
1979年一群藝術家以基進方式進佔一座廢棄片廠,以公社方式生活,耗費多年整理片廠,使原有十棟建築各具功能,結合生態、生活與藝術,發展成為知名的藝術中心,至今已自給自足營運超過1/4世紀。並在1986年與政府簽約35年,並成立正式組織,獲得社會正式的認同。


拖車公社
這種形式的作法較無法律的爭議性,主要收入來源為觀光客及一般想嘗試新鮮感或負擔不起高額費用的年輕人。

補充:
八零年代的西德住宅問題高漲,約有一千處左右的非法占住處所。當時有一群年輕學生和勞工,原以低價向市府承租空屋,並自力對房屋進行改造,後來卻因市府要原地改建昂貴公寓而遭驅離,於是他們發展出「拖車野台」計畫,改造拖車為移動式集合住宅,並結合音樂、雜耍、戲劇沿路進行野台演出。後來這群人在漢堡市遇到同樣一批住在拖車、佔領荒地的無住屋者,便共同走上街頭,要求政府遵守曾簽署可就地合法的建物合約,並重視年輕人負擔不起城鎮中昂貴住宅的問題。



德國雕塑
有趣的是這兩個雕像分別指向東西方位,一位是中產階級,另ㄧ位則是雅痞造型,分別反映了當時一國兩制下不同的社會型態。

柏林雙年展-----剛果三部曲
自由攝影師-----社會輿論----消費非洲的苦難


自由攝影師是將所拍攝到的影像透過商業行為的販賣,將其影像轉賣於各大媒體,但在某些人眼中認為這是一種消費當地人苦難的一種行為,這些攝影師並無權利去販售這些影像,於是開始教育當地人,甚至讓當地年輕人學習攝影,讓他們去瞭解,影像是具有權利關係的。

土地被殼牌石油過度開發,於是當地人組織游擊隊狙殺白種人的現象與期貨市場,大量金融交易而產生的強烈對比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議題
中東地區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關係是相當敵對的,而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的軍事行為也是眾所皆知的,但在這個展示中,作者企圖以妓女(巴勒斯坦)與嫖客(以色列軍人)的關係,來轉其現實的角色,其中妓女在床上的強勢對比於在相對弱勢的男性,形成ㄧ種強烈的意象衝擊。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伊東豐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伊東豐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所呈現是對於期許的概念或價值美學

另一個有趣的是,雙年展中的國家獎是由一個波斯灣小國"巴林"所獲得,人口約七十萬由十三個小島所組成,在展示中僅以"重申 Reclaim"為題。

 展示了三個漁夫的房子,來表達其對國家環境的訴求,反對巴林政府正在實施的填海計畫。

 而當地的漁夫認為"海洋是帶來財富的馬匹"。

香港的食衣住行

在這邊黃先生有提到,香港因為其公屋政策有強制拆除像是皇后碼頭、珠海大學、菜園村等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但是這些背後因素卻不會被世人知道,而埋藏在一波波追求進步的洪流之中

 新加坡展場,呈現了高度化的文明,可視為規畫者的天堂,但也因此反映了沒有民主的可能

台灣展館
講者提到台灣展館時,形容台灣館的主題 "TAKE A BREAK"很適切,因為整個展區並沒有跟世界產生什麼關聯性,沒有很具體的呈現台灣本身的特色與國家發展的訴求,整個展館就像一個可以優閒喝酒聽音樂的PUB,是一番頗有特色的見解。

搭配著大紅繡套的沙發,展館的宗旨是不要被建築物所影響,能達到放空的效果


展館位至於運河兩旁觀光客密集區,地理宣傳位置條件不錯

這是柯比意的建築設計,由其弟子在多年後依照草圖建造而成,柯比意引領的國際風格,正是與當代整個社會型態與產業型態的訴求有強烈連結,然後講者提到柯比意後期的作品卻漸漸失去本意,從烏托邦的計畫轉為計畫的烏托邦,因過於追求理想從而與現實脫離。

 台灣三鶯部落不斷被遷居的狀況,與台北好好看的系列主題行程強烈的對比

花博的垃圾不落地的政策,卻因為要解決ㄧ各問題又衍生其他的問題


世界博覽會英國館,再每個碳纖維的尾端埋入一個種子,代表著對於世界環境的關心與展望,是講者非常欣賞的設計展現。

 最後在結論上,講者提到藝術必須伸張其社會權利,而藝術也必須去瞭解當地的背後價值才能在表現上具有其意義的存在,所以講者非常積極參與田野調查,希望藉由深入了解在地文化,做出有深度的藝術創作,例如他們團隊在鹽埕區進行了將老建築重新製作3D數位模型,再放入故事來還原現場,目的要去建構一個活的數位博物館,又例如再找到一張老照片,為了希望能還原現場的感覺,特地去邀請照片中的人重新再拍一次照片,新舊的呼應亦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美感。種種都在說明其創作理念都是須以現實生活的事物或當代社會型態做為基材,再進行創作。種種都呼應前面 John Berger所提到藝術必須與現實生活做連結的主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