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304

[演講內容]
主講人先和我們分享了他離開學校之後經歷工作、創業的歷程,再和我們講講他現在的團隊工作在做什麼。開頭便丟出了一個問題:臺灣有機會發展科技藝術嗎 ?有科技、也有部份藝術的臺灣,如果有這個機會的話,那個機會是什麼?
主講人本身大學念的是日文系,研究所轉念藝術史,在快畢業的時後突然覺得有些無聊,恰巧當時網頁剛興起,基於網站很好賺的理由,便開始和同學開始從事網頁設計的差事,得了些獎,也賺了些錢,便慢慢往數位藝術的方向走過去。
講者介紹了不少各國的藝術節,相較之下臺灣在科技和藝術結合的這方面似乎尚未起步,或者是使力方式不太對,例如早期Acer成立的數位藝術中心,後來竟詭異的歸類在行銷部。之後講者參與了許多數位藝術活動策劃,教育推廣數位藝術教育,分享了許多個人經驗,最後在科技與藝術之間找到了「文化」這個著力點,透過實物發揮分享的精神,達到交流的目的。「分享的精神不是在於會做什麼、做的好不好,而是願不願意。」透過國外workshop的例子讓我們體會到了這個精神。面對科技和藝術兩個看似對立卻又必須結合的議題,兩方面都有潛力的臺灣,要從文化著手的話,明確的主題可以是什麼,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個人心得]
一開始蔡老師拋出的問題讓我覺得很有趣,關於科技和藝術結合的可能。因為自己大學剛好就是資工系的,研究所跑來念了個設計所,雖然才經過一個多學期,但我常常能感受到在設計師和工程師之間的差異,說設計師和工程師會因無法溝通而吵架,還真的不是騙人的。對於這個問題在開始的時候我也是抱持的否定的答案,畢竟自己目前正夾在這種矛盾之中。如果只是用用coding畫出圈圈排列出若有似無的畫面,我覺得也不算真正的結合,只是形式而已;互動裝置似乎是目前比較蓬勃發展的藝術與科技合作的例子,也是一直想從代工轉型的臺灣想邁進的目標。而台灣的文化以多元著稱,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沒有屬於本土代表性的文化,光是原住民跳舞是不行的,要如何從兼容多國文化的潮流之中創造出屬於臺灣文化自己的價值,想必是未來重要的課題。最後提到能從飲食方面下手,食物是台灣的強項,讓對「吃」極有興趣的我,其實是很振奮的。
[延伸閱讀]
臺灣菜的競爭力
文中提到臺灣菜的競爭力在於多元,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