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吳瑪悧老師演講心得 / M9710104 M9910105 M9910112 M9910113 M9910114 M9910117 M9910119 M9910210 M9910304

吳瑪悧老師從回溯自己創作的發展,讓我們瞭解她在這個當下所做的藝術行動背後的原因,一切不是憑空出現,背後有許多的思考與發展。

起初不是學習藝術而是德文的吳瑪悧老師,從文學、書寫走到劇本的發表,並且在劇場領域擁有不錯的起步,慢慢的思考到更廣大的視界,包含空間、視覺、聲音、行為,這一切讓劇場更完美,然而書寫的狀態下只是想像,真正實踐到劇場時困難度卻很高,令人佩服的是在碰到困難的時候,老師能夠清楚的分析整個事情的脈絡,補強自己視覺的弱點。進一步開始修習雕塑課程的吳瑪悧老師,在國外一路的求學經驗,從劇場走到雕塑,再從傳統雕塑走向現代藝術、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能夠在過程中不斷發掘自己所要的,並且勇於對現況的改變,思考當下所能學習到的與自己的連結,這些能力與轉變過程並不容易。

社會雕塑與藝術介入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概念,藝術家的作品不一定是雕琢有形的物質,而是包含無形的精神,藝術最終目的是改變社會,任何方式介入社會,創造改變的可能性。

老師的作品也是這樣的發展,從早期學生時代的作品,初期探討材質的可能性,從實體空間走進虛擬的脈絡。從國外回到台灣時剛好碰上解嚴與民進黨的成立,面對社會劇烈的衝擊,老師的創作開始思考到社會與藝術的關係,一系列的作品帶有社會脈絡批判的意思,其中包含對藝術本身的反思,對商業的批判,藝術的價值意涵與社會的關係,慢慢的藝術從美術館進入公共領域或是都市的空間,老師探討的議題越來越廣大,令我印象深刻的包含我從小長大的新莊地區與女性的關係,老師的藝術所傳達的現象或是問題是非常生活的,甚至是我曾經生活過經歷過這些痕跡,然而一直到看了老師的作品才瞭解這些背後的意義,老師探討的包含歷史、城市、性別等議題,卻發現這些事情很難在片刻改變。

超越兩極思考,我覺得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概念,從藝術家對政府藝術村的反對,思考到現實層面上藝術到底可以做什麼,走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藝術變成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禮物。
另一個令人應象深刻的實例是玩布工作坊,藝術在傳達性別意識之外,還能確實的對社會作出怎麼樣的改變?其實傳統婦女在性別意識上較需要支持,她們觀念傳統,受男性影響深刻,老師用她們熟悉的拼布與她們溝通,開始進入與社群的互動,讓婦女運動從菁英層次透過玩布藝術性的手法,透過對話的過程,讓所有人都可以實踐。

透過目前吳瑪悧老師所做的淡水河溯河行動,觀察到樹梅坑溪的特殊情境,可以發現所有人能夠為環境為地方所做的事情其實很多,缺乏的其實是許多人沒有對地方的瞭解,沒有藝術思考與設計思考的能力,甚至是缺乏對環境關心的態度,這一切可能是廣大的教育問題所引起,然而藝術或是設計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有我們可以立即開始的關懷行動,思考人跟土地的關係,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去做一點事情,經過幾年的設計教育後,我深深的認為學習藝術或是設計的我們,不應設限在個人的視野中,應該要為社會、環境等更重要的事情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