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吳瑪悧演講內容 / M9910118

演講者吳瑪悧 教授
演講主題人詩意的居住


這此請到的老師是吳瑪俐教授,跟之前的黃孫權老師一樣都是在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任教,是國內著名的走向前衛藝術行列的台灣女性藝術家,也因此其作品都充滿著相當關懷其藝術在社會責任上的探討。
在演講的開始,老師為了能讓我們能夠較為了解她的思維脈絡,特別將其創作歷程做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介紹,從過去學生時期較為專注個人創作的表現,著重在材料本身的創作,到後期的社會批判與材料的意識型態的探討,從空間到看不到的空間的演變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都具有其背後的時代背景的脈絡與思維。


老師也有提到她的作品開始進入所謂的社會脈絡的批判的時候,本身也會批判藝術的展現與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意涵與社會的關聯,以下是老師一些相關的作品介紹。
這是現在華山藝文特區以前的樣子,在過去是屬於菸酒公賣局的財產,但長期被當地的里長佔據為私人營利的地方,所以有許多藝術家透過不同的方式將其創作以侵入式的方法來展現其創作理念,而吳教授的創作就以停車場為其展區。






這也是老師在創作上的轉捩點,從過去只能在室內的藝術空間中轉換到公共空間的創作,從此,藝術與公共領域的關聯性就成了老師不斷在探索的課題。也開始關心從性別的角度切入,從女性的反思來做脈絡的探索。


1997年 新莊藝文中心的特展,當時探討的主題是新莊跟女人的關係,在七零年代過去新莊及樹林一帶有許多的紡織廠,是台灣的紡織重鎮,也因為產業別的關係,幾乎是靠女人撐起的產業,也因此教授透過訪談去了解這些女人在見證產業興衰後的心路歷程與背後的故事,隨著產業外移,男性的失業造成經濟重心轉移到女性身上,造成家庭地位的衝擊;城市的成長與發展牽連這些平凡人物的生活與故事。
作品的呈現是將訪談的故事織成一塊的大布,並透過縫紉機不斷的運作,來表示生活是不斷的在進行,故事也是不斷的被織進布中。




這是另一個關注女性的作品"墓誌銘",探討的是女人跟歷史的關係,切入點是探討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家女性家屬的故事,在事件發生後,這群女性成為了默默承受痛苦的一群人,作品呈現方式是將將玻璃噴砂後將有關這些女性經驗的文字寫在玻璃上,"當歷史被改寫後,當叛徒變成英雄,那這些女人呢?"是老師在這個作品所下的註解,而噴砂玻璃與文字間若隱若現的關係,彷彿是在混沌之間尋找歷史與這些女性之間的脈絡跡象,又流露著淡淡的悲傷,是讓人感觸很深的一個作品。









接下來的作品"寶島賓館"是因應當年1998台北雙年展所提出的題目"慾望場域"所創作的作品。動機是當初90年代末經濟的蓬勃發展造就了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也剛好都是漢文化的國家,但是也因為的經濟的快速成長,導致了人們對於物質的慾望也相對提昇,吳教授在創作這個作品的時候主要的切入點為台灣雖然經濟成長快速,主要是靠賺外匯的經濟活動,但多是計算在男性的勞動產值,但女性對於經濟的貢獻的產值卻常被忽略,我們可稱作地下經濟(情色行業),在當時因為美軍在台灣的活動帶動了觀光等等的消費,幾乎都是女性所貢獻的地下經濟產值,而在歷史中也往往是被忽視的一個區塊。





 情色業都拜豬八戒
天下為公

蠻特別的一個地方是這件作品並不同以往的空間呈現,只有在老師在的時候才會打開門,讓觀眾進入觀賞,所以老師也半帶微笑的說許多男性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因此感到生氣與憤怒。


以下是老師另一個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品"秘密花園",創作背景是當初1999年政府要在南投九九峰處設立一個大型的藝術村,然而大多數的藝術界人士都反對這個文化政策,建立一個中央集中型的藝術村,並不是從藝術家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從商業觀光的角度來設立,藝術村的目的是用來培育人才的。然而,單靠藝術家是很難抗衡國家這個巨大機器,所以老師轉而思考如果建立一個藝術村該要用什麼方式去呈現,於是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係變成老師在這個作品的精神所在。


在外觀上是一個廢棄的房子

從地下另一個入口挖一個地道

在地道建構一個秘密花園,上方挖洞採光

地道另一端出口


這個作品在視覺上呈現一種衝擊感,彷彿在逃離喧囂的都市生活時,在地下室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一個安靜卻充滿色彩的想像空間。有趣的是,與寶島賓館只受女性青睞不同的狀況,這個作品相當受到一般民眾的喜愛。


接下來的主題是以拼布的方式去探索與女性之間的連結,這活動並有拍成影片,可以看見有許多媽媽們發揮她們的想像力來製作出許多不一樣的服裝設計,這個系列活動也讓婦女運動團體了解到女性主義的議題以往都是高知識分子的口號,但在普羅大眾中低階層間才是最有影響力的實踐,這個活動讓大家聽到這些家庭主婦的聲音,也改變了過去對婦女運動的傳統思維。








吳教授從以紙為藝術媒介,到探討從當代政治到文字文明的廣大面向。而她由女性社會角色發展出來的空間裝置,則衍生出女性議題的深度論述,以及藝術與社群相互關連的新興思維。雖然老師在婦女運動上的努力以及持續不斷關注藝術與社會價值的關聯性,但女性的社會議題是必須靠長期以及持續不斷的運動或者透過立法才能造成改變現況。


人如何對待環境


最後老師是切入她的主題"人詩意的居住"的講述,是以她目前在與北藝大學生一起進行的專案,內容是環繞一條在淡水竹圍一條少為人之的溪流樹梅坑溪,希望透溯溪這個活動,親自體驗認識河流,帶起土地情感與環境意識,改變我們與河流之間的關係,從下游一直沿著溪流而上,發現了溪流在不同的流段的各種面貌;在都市區塊,溪流埋入柏油及水泥變成潛流,或者只是個排水溝,而下游跟上游的生活的鏈結在現今或許是斷了,但或許往上遊多走幾百公尺,就能發現溪流原本的面貌。
環境問題已經是我們應該要去注重的問題,老師也提到;如果人不斷湧進都市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那我們應該去思考怎樣讓都市的生活更美好,然後在談各別生活之前,也許透過用水的方式來當做一個連結的媒介,透過用水去連結大家的生活,然後運用方法讓能夠讓人們居住的場域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因此;不管是嘉義大埔鄉或者是文明進步的大都市,都需要透過創意去協調人與自然間的關係,所以要脫離兩極面的思考,正視我們所居住的場域。如果所謂的創作與建造就是存在的顯現,那這存在的顯現就是一個詩,而創作或者製作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所有的環境問題也都是文化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面對不管城鄉差距或者環境污染下的議題時要深深思考跟探尋的。



相關活動連結  http://www.deoa.org.tw/events/168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