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黃宣龍先生演講內容 / 鄭宇庭 M9910106

演講者:黃宣龍先生

演講主題:You can observe a lot by watching?--淺談使用者洞察研究

演講內容:設計是從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連串流程

工業設計在現代的地位開始慢慢的轉變,從以往的較偏重外觀、包裝設計開始轉向貼近人真正需求的設計訴求,然而這中間最重要的一環即是貼近使用者生活的觀察做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世界上不是所有產品都符合使用者需求,於是產生了一些使用者改變產品的行為產生,一樣的產品,透過不同的使用者,便會受到程度不一的改變,如放在公共冰箱內的飲料,常不自覺的變少,即是被同事等偷喝或倒掉,因此有人拿麥克筆在飲料的包裝上做記號,乍看之下讓想偷喝的人卻步,實際上卻可能發生偷喝者偷喝完再加水稀釋至原來液面高度;又如計程車運將,將衛星叫車器上加裝蜂鳴器喇叭,如此一來就在等客時,不必待在車內也可以聽到衛星叫車的通知,然而可能衍生的問題是若有顧客上車,可能會因為忘記關蜂鳴器造成驚嚇到顧客的情況。然而這些問題與情況,都是要相當貼近使用者才有可能會發現到的問題點。

許多設計師常把自己設定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套用在使用者身上,造成所設計出來的產品無法獲得共鳴與符合實際生活的趨勢,設計師在蒐集問題時,常使用問卷的方法,然而問卷會讓受訪者產生防衛心,無法實際問到需要的資料,又或者在訪談時,使用踢皮球的答問法。

EX:

問:為什麼你要運動?

答:因為運動健康。

問:為什麼運動健康?

...

這種問答法不僅會讓受訪者感到厭怠感,且極有可能無法獲得心中想要的資料,不如換個方法,把WHY改成HOW,盡量讓受訪者可以敘述心中的感受,如此一來得到的資料會更具可信度與客觀度。

那要如何觀察使用者才能真正發現問題?常用的兩種方法:SHADOW與FLY ON WALL法,第一種方法為如影隨形般的觀察使用者,每個動作每個細節乃至於每個習慣都記錄觀察,NOKIA使用者觀察分析團隊即有採取類似的方法,受訪者從起床開始每碰觸到一個物品都必須用相機記錄下來,如此可以獲得相當充足且細節的資訊;而FLY ON WALL則是儘可能不讓被觀察者察覺的觀察法,可能是一個長時間且隱匿的資料蒐集法,如此一來被觀察者才可以自然的生活與表現自己最真的一面,如此得到的資料是相當客觀且自然的。

IKEA有個相當知名的設計,就是兒童的收納家具設計,設計師透過觀察,發現兒童喜歡待在桌下等有如自己小小世界一般的地點,而對於收納的動作方面為"塞"的動作居多,因此把整個設計做在桌子底下,為雨滴般的形狀,如此一來兒童就可以把玩偶等物品塞在內部,這個設計若沒有經過縝密的觀察思考,是絕對沒有辦法辦到的,由這個案例即可體會到觀察分析的重要性。

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除了觀察分析外,還必須考慮到共同生活經驗以及人們普遍的刻板印象,如高鐵票儘管在朝上那面已經有著斗大的提醒字樣,仍有許多人會搞錯,將卡片反插,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將含有磁條的那面朝下,如此的生活經驗投射在高鐵卡票的使用上,造成使用上的反差;又如台北捷運的售票系統,許多人直接要把硬幣投入卻不知要先觸碰螢幕才可投幣,原因為販賣機造成的使用習慣與印象,因此若一個設計無法將大眾共同生活直覺的反應考慮進去,則就無法完美的呈現。

透過仔細完整的觀察分析、貼近使用者、了解使用者背景與生活習慣,一個好的設計必須要有這些完整的資料做為後盾與基石,方可更恣意暢快的揮灑創意。期許各位設計師未來都可以朝這些目標邁進,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