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黃筱媛 M9910107


對於使用者的需求,我們往往都是使用一種揣測的心態去設想他們想要的是什麼?我思考著當我少了一隻手要怎麼生活,我思考著如果我看不到,但是那都僅只於“想”,認真思考卻總是少一些體驗,在聽過這場演講之後,讓我反思了一些問題,對於設計,我們必須更小心謹慎。
過程中不斷提及同理心斷層,我時常自以為已經為使用者做了最好的設想了,但是其實對於使用者的瞭解根本就還不夠,沒有透過深入的觀察、訪談和正確的研究方式,我們很難真正理解她們的需求。關於行為與意見落差這個問題,其實有時候就連自己幫別人做問卷的時候,也會寫出些言不由衷的解答,當然這不是我故意的,只是很難每個問題都能夠替他分辨程度,寫上很好、好、普通、差、極差,然而只要透過文字的轉換,情緒就無法完整的表達,也許在做某些研究的時候,可以利用腦波的變化,去推斷人腦的想法與表達之間的差異性,也許這樣可以計算出更精確的誤差值也不一定。
演講過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使用者改造,其實我們常常可以從使用者身上得到新的靈感,像是計程車改造他的呼叫器一樣,從他身上我們發現了問題點,發現了改造方式,整個問題的解答就從觀察中得到, 因此我們必須深入的瞭解使用者,然後也必須遵循一些方法,多觀察而不是詢問,多利用同理心去設身處地為始用者著想,而不是光依賴自己的腦袋去思考別人需要的。
我認為使用者洞察研究,可以幫助設計師本身瞭解更多,對於使用者知道的越多就能夠設計出更加適用的產品,當我們常常在自己的黑箱作業中找解答,就很容易不切實際,因此我認為設計師本身不只是針對外型去做設計,必須在多方面有所涉略與理解,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