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林韻嘉 M9910304

記得以前上課的時候,在整學期的課程結束前,台上的教授突然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以後做的介面應該要是user-oriented,而不是某某-oriented(抱歉我忘記是什麼oriented了......而我的同學們則是真本不承認有教授講過這種話)。簡單來說,讓機器去配合使用者,就是user-oriented;讓使用者去配合機器,就是那某某-oriented了。

而我想所謂的讓機器去配合使用者,指的應該是設計者要能設想到所有使用者會發生的狀況,讓使用者能夠隨心所欲的使用,而不會有被機器限制住的感覺。

聽起來是很容易的道理,卻還是能常常聽到使用者抱怨產品有多麼的不「人性化」。

大家都住在地球上,大家都知道要有同理心,也覺得自己有,可是工程師設計師還是常常被說是從火星來的 - 演講中所提到的empathy gap。我覺得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當設計師在發揮所謂同理心的時候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出發點已經不一樣了。產品是自己開發的,對於這個東西基本上是了解的,所以會把很多地方理所當然的忽略掉。這些忽略的地方,就是使用者抱怨的來源吧。

所以整段演講中,便介紹了許多如何真正touch到使用者需求的方法。可是我總覺得,聽來聽去好像大家都以能做出百分之百配合使用者要求的東西為目標,不知道為什麼我就突然想到蘋果電腦和PC。

蘋果的作業系統,Mac OS,向來以「直覺」、「人性化」等等的特色聞名;相較之下PC的作業系統windows,問到大家對它的印象,應該沒有人會以人性、好用、之類的去形容吧?這樣看來應該全世界都只剩下macwindows早就被使用者淘汰了啊,但為什麼儘管windows一天到晚都在道歉、問你要不要回報、大家抱怨歸抱怨,windows的使用者還是遠多於mac

而從
windows跳槽到mac的人,中間也是需要經過一段學習和適應期,在這段撞牆期陣亡的人也不是沒有;apple的steve jobs又以個人風格強硬古怪著名,很多東西都是他覺得好就好,一個人的想法就代表了全部使用者的意見,讓我覺得有時候是apple讓使用者來適應它的東西,主動的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能適應的就會覺得好,而不是被動的去配合使用者的習慣。這樣的做法,卻反而讓它在市場中開創了一個難以取代的地位。

所以看起來有時候對於自己的產品十分自我感覺良好也不能說它錯囉?使用者啊使用者,真是越來越讓人摸不清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