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花莉涵 M9910206


  記得在演講的開頭,黃宣龍先生首先向我們介紹資策會。他說「資策會是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生活的。」對設計師來說,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是要了解使用者的。不過又怎麼知道,我們是真正了解還是猜測到的?即使我們同時扮演著設計師和使用者的角色,也還是不能百分之百的了解使用者。

  設計進行的過程中都會有思考,我們要以同理心來了解使用者,拼了命的去「觀察」使用者的生活,努力去做和他們會做的事情,揣測他們的生活。然而,卻完全忽略了有Empathy Gap的存在。這讓我想到了大學第一次學習情境故事法的時候,我們煞有其事地想出一個故事來,並開心的提出了切合我們故事的解決方案,進行設計。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使用者也許存在,不過在使用者圈裡面是佔了多少呢?「思考其實是想像」真的是很貼切。從前天真的認為“這個是填問卷的數據耶”,以為只要有白紙黑字外加簽名,就可以當作一切,卻忘記自己也是那位在訪談時會人云亦云,在填問卷時可能會整排都勾同樣答案的一員。不過其實只要降低同理心的斷層,同理心工具也是會有好設計的。就像是那個IKEA設計讓小孩子躲在桌子底下收藏玩偶的小架子,如果我是小孩子的話,也會迫不及待的要收拾娃娃吧。

  那麼,脫離了想像和訪談,使用觀察法呢?就像是那些選了黃收音機卻拿走黑收音機的人,雖然鏡頭下的是事實,有如奧出直人所說「觀察者本身透過觀察自己的改變。」以前聽探討紀錄片的老師提過,即使是紀錄片,也要經過長時間的習慣,透過鏡頭顯現出來的行為才有可能少去一點點不自在,多少還是有的──除非你不曉得鏡頭的存在。那又何況是也許是第一次在鏡頭前回答問題的使用者?還有,原來觀察也是有分很多種的呢。其中的行為考古法讓我想到小時候看過的柯南卡通,那集是小朋友們玩遊戲要從超市發票購買項目來推斷那位客人的晚餐菜色,沒想到也是使用了行為考古法耶!再來的隨身物研究,也是在雜誌和報紙上的流行版面上常常看到的;媒體資訊更是座落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之中。觀察其實不需要大費周章的架設攝影機或是使用錄音筆,帶著冒險的心去探究街道,也會有不可思議的發現。

  另外今天的演講也讓我想到使用者都是聰明的設計師呢。就像是花媽懂得把濾咖啡的杯子敲破,讓她煮咖啡煮得更順手;工程師會使用兩個螢幕搭配便利貼,使他的工作環境更有效率。還有電視上很常撥出的運用小巧思改善生活的節目,他們不正是在設計自己的生活嗎?

  很開心自己讀的是設計科系,觀察世界是一件好有趣的事情。把這些都存在自己的idea wallet裡,有一天這個錢包是滿滿的,除了設計的腦袋變得富有,這天我也會多了解使用者一點點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