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東西方雜誌的創辦人:李冠毅先生這次來台科大分享,大名鼎鼎的李先生分享他工作與在社會磨練的經驗,包含了之前在法國求學時的經驗,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先生有提到,人一定要先深刻的了解自己、我是誰,來自哪裡、我背後的文化是什麼、我個人的經驗是什麼,這讓我很大程度的反思自己以往設計的思維,另外除了做設計意外,在社會上如何保持一種良善的心態,與人為善,才是做事能否成功的根本。

而經過這次演講,我開始會對以往我直覺不喜歡,一撇而過的事物多一層的檢視:「我為什麼不喜歡這個 ?」,對於雜誌如此對於風尚敏感的媒體而言,李先生提出的思考與洞見非常有趣,希望能藉由這些練習多咀嚼與反思自身。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306/劉宥佳



李冠毅先生是東西雜誌的創辦人,雜誌在設計時特意用東方的書法方式排英文字。在全球化市場下一直還是以西方白人世界做引導,就連時尚觀點我們也不自覺效法他們,而忘記為自己出聲,就像香蕉一樣,我們有著黃色的皮膚,內心卻是白人主義。我們要創造東方人的時尚,而雜誌基於這樣的理念誕生。

李先生還提到兩個盒子,一個盒子裝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個盒子裝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兩年下來,就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脈絡和風格。這讓我想到,我們往往去效法成功、出名人士的觀點和成功,但一直忘記自己屬在什麼樣的文化底下、或自己是如何成長並在潛意識被影響,他所提供的方法我想對於尋找自我來說是有幫助的。尋找到自我,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跟不能做什麼,以及內心真正關注的事情。

另外他還說了很多關於人際關係和他怎麼樣被朋友幫助,成功來自各方朋友的助力,也要學習如何做人與幫助別人、給予回饋,即便有時信任也會造成失敗,但我想這些經歷都成就了他豐富的人生經驗。

林建宏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1 陳意淳

「個人心得」

在林建宏先生分享完許多中興百的貨廣告稿後,總覺得背後藏著許多符碼與文化意象,於是又另外蒐集其八零到九零年代的作品,整體視覺大膽、鮮明,編排可謂非常前衛,再加上許舜英文案創意的風格,創造出經典且膾炙人口的作品,而奠定了中興百貨引領時尚的地位。對比時下許多時裝百貨的廣告,中興百貨的廣告除了巧妙運用符具來表現視覺重量以外,許多廣告稿的符意更是造成觀者的認知衝突,透過細微、精闢的社會觀察,挑戰傳統的文化意涵與社會議題,這樣的反骨精神是很多老闆或設計公司無法買單的,也許這就是中興百貨能在廣告界創造盛世的原因吧。

雖然林先生沒有透漏很多在執行廣告稿時的內幕與辛酸,但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在構圖、攝影、場景、服裝…等等製作上的用心,不過問題是這些作品存在的年代距離現在20年,現今台灣的市場已經看不到有趣、新奇的廣告了,儘管台灣有許多好的創意人才,卻沒有有效且合理的資源將這些idea執行出來,這是林先生非常擔憂的狀況。

其實,這讓我想到荷蘭會出現輕藝術的環境與原因,跟台灣的現況有點類似,在當時的荷蘭,面對德國引領20世紀現代設計的開創地位;也不像義大利有深厚美學傳承的輝煌;更談不上北歐獨樹一幟的工藝傳統,荷蘭設計卻能靠著天馬行空的想像與跨界前衛的實驗手法,打響了自己的設計名號,這種將藝術、人文思考融入設計的「輕藝術」概念,也成為荷蘭設計的註冊標記。

反觀現在的台灣,已經沒有二十年前那樣的經濟盛世和資源,對於廣告設計而言,是一個很難發揮的困境,在羨慕國外或中國大陸設計環境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目前的狀況下,找出(走出)屬於自己風格,就算是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也要有屹立不搖的精神,可以觀察、比較各國的趨勢與優劣,進而內化學習,但不是一味的崇拜、模仿與利益導向。我想,各企業與消費者的反思、重整是更重要的,尤其現在是更強調「設計」的時代,卻是設計資源式微的時代,正是很好創造革命與扭轉社會價值的時間點。


「延伸閱讀」

[意識形態風格] 之台北市形象廣告設計創作研究. 2010. 以符號學的角度探討中興百貨平面廣告在視覺設計上的應用

荷蘭設計的瓶頸──輕藝術因應而生 淺談荷蘭設計中「輕藝術」的發展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D10210201高萱芳


Kevin先生的演講內容,一直還是很印象深刻, 他的才華與在國內外作為傑出毋庸置疑,整個演講話題仔細聆聽下來,離不開做人處世與溝通。大家都在學設計,設計師的價值高低取決於多方面的條件,在學生時期我們往往認為美感好、得到老師的讚賞就是設計的全部,但其實出社會後發現真的沒有這麼簡單,決定勝利的因素不是只有單方面的,不管是人與人之間,世界開始變的很大,必須面面俱到,設計流程要全盤瞭解並且控制得當,這需要長時間的經驗。

設計,其實說穿了其實就是在學做人,任何事情都逃脫不了人們溝通與相處間的關係,講演中Kevin先生除了提到他在法國接受教育的過程,他也提到了不少入社會會遇到的問題,這也是自己開始接觸業界能感同身受的。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學校接受教育,師長教導我們要正直、誠信,但沒有人告訴我們踏入社會後該如何有效的防衛自己,如何使用一些方式巧妙的閃過傷害,其實很少有演講者會在講演的過程中提及自己最難過的往事,但Kevin提出了自身的例子讓聽者警惕做參考,他說:『希望每個人還是能夠繼續保持善良的心,但是幫助他人別忘了要設底限。』希望善良的他在未來能夠順順利利,讓全世界的人看見更多的東方之美。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19 李雄傑

準備兩個箱子,一個放自己喜歡的,一個放自己不喜歡的,再努力的把不喜歡的都變成喜歡的。這或許就是設計的本質?不斷的創造,把東西加到喜歡的箱子吧!

也許是歷史傷痕或西方的地位領先,華人崇洋的心態十分的明顯,但我們可以也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感覺到很驕傲,浩蕩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學、書畫、武術、思想、建築、服飾等等,越來越多的人像講者一樣,不斷的提升,讓中華文化可以發聲,讓大家可以看見它的美。其實很多西方人是對中華文化非常嚮往的,東西應該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一起激盪出前所未有的火花。

朋友不會提出對你過分的要求,我們可以跟很多人看起來很好,但我們必須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朋友。「以誠待人,對朋友盡力幫忙,但設有底線。」,非常好的建議。

設計教會我很多對內的事,問自己喜不喜歡,問自己體驗的心情......等等,幫助我開始去探索我的小宇宙,由內而外,當你真心的這樣認為時,就更能真誠不做作的去做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後引爆它吧!探索自己的小宇宙很重要,但我們不要忘了出來觀察一下別人的小宇宙,畢竟宇宙是互聯的,會互相影響,我們應該用更開闊的心去往內探索,往外了解吸收。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3 楊雅筑


[演講心得]

  一開始看了李冠毅先生的傳奇影片,感到很不可思議,彷彿是跟我們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卻站在台前即將與我們對話。

  不同於響亮頭銜帶來的想像,李冠毅先生超乎常人的親和,並且很真誠的與我們分享他的經歷,雖然中途提到了很多次曾經遭騙的慘痛經歷,但從他的措詞及語氣中,甚至感受不到一點負面的情緒。在李冠毅先生的陽光笑容中,似乎可以感覺到他的韌性。

  草創初期的東西雜誌,由許多朋友的幫助才能誕生,還得先在國外得了獎才受到華人圈的重視,可見我們長期接受外來文化的浸淫,反而對於自己的文化沒有足夠的自信。我們對中華文化總有種傳統、老舊的感覺,但在東西雜誌的演繹下,是前衛而時尚的,足見文化不是舊,而是一種根,深埋在土地中經歷了時間而能長出美好的花朵。

  由東西雜誌創立的成功中,他提到了人脈的重要性,李冠毅先生對於新進的設計人員的提攜態度也十分令人印象深刻,不由得想到前一陣子沸沸揚揚的戴勝益事件,我想,在經營人際關係上自己的人格特質絕對比金錢占了更重要的因素。

  關於在台灣發行的「東西名人」雜誌,李冠毅先生也提到台灣普遍有種「仇富」現象,但這些人背後其實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唉,我想台灣實在有許多為富不仁的例子,若人人都如同李冠毅先生一般謙和,我想台灣的貧富階級將會相處得非常融洽吧。而後追蹤了李冠毅先生的臉書,也發現他總是分享正面的消息,並且對於社會議題非常重視。對於這樣一個人,我實在無法不把它的成功歸於他的努力。

  


[延伸閱讀]

  講到人脈就想到另外一個大力鼓勵大家拓展人脈的企業家---戴勝益,也是藉由這次打心得的機會去深入了解前一陣子沸沸揚揚的新聞「戴勝益鼓勵年輕人不要儲蓄」。

  只能說媒體實在太喜歡聳動的標題了,讓像我這樣原來沒仔細閱讀的人誤解了,其實戴董就像李先生一樣,只是鼓勵大家廣結善緣,多交朋友而已!


戴勝益:66人出1.6億相挺,開創餐飲王國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524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1 黃柏源

李冠毅先生帶來的演講,是一個精彩豐富的生命旅程。能夠創辦東西雜誌,將東方的思想包裝進西方時尚的舞台,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業。李先生非常謙遜而直白地向我們述說這些年創辦雜誌的歷程,以及其中遭遇商場黑暗面的歷程,我想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人大可以將整場演講包裝成美麗燦爛的成功模式,若光是介紹雜誌的精彩內容就可以講不完,但是李先生卻選擇讓我們看見其真實的一面,這是需要相當時間自我的反思才能做到的。
李先生的為人也真是好與朋友交往,即使面臨過去在大陸的商業詭局,仍然有許多朋友和他在一起繼續建立新的事業、度過難關。其後來在台灣創辦的東西名人雜誌,介紹是這麼說的"WE PEOPLE東西名人雜誌-全台第一本社交生活時尚雜誌,是為了成功人士、社交圈中人、品味超凡與思想獨到者,量身打造的生活時尚雜誌"。鎖定的基本客群,屬於名人、金字塔頂層的生活報導,藉此使得同樣社群的人們有了生活的交集和話題。如此建立一個社群間交流媒介的方式,並且舉辦慈善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完成希望、夢想,是我們值得參考的。
在個人的特質之下,多元的自我發展、與人為善以及對工作、事業、理想的始終堅持,我想是李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資源,也祝福李先生有更精彩的發展。
銜接李先生的創業經驗,台灣的設計領域也需要持續建立東西對話的形式與舞台。無論將西方引進東方,或是將東方介紹到西方,如何建立可以對話的語言,既可以溝通又可以有異國文化的衝擊,東西雜誌的成功經驗,或許也是未來值得參考的方式之一。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04 張嘉年

「收集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才能從中找到改變的力量」

我們的網頁裡都有一個「我的最愛」收集我們喜歡、有興趣的議題或物品,為什麼都沒有「我不喜歡」的資料夾呢?聽到這句話時,突然有一股閃電打到後腦勺的感覺。李冠毅先生在法國留學期間,教授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當你非常了解自己,就會很自然表現出來,成為風格。的確,要是我們都在看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容易就會形成模仿,在追求什麼風什麼風的同時,卻忘記自己是誰、來自哪裡、擁有什麼,我覺得這也是台灣設計產業很容易遇到的盲點。我在想,或許也跟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有關,至少我求學過程中,沒有一個老師要我們去了解自己,更不會有每個人都是小宇宙的這種觀念出現,即使非常需要獨特思考的設計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都好像都要靠自己長到很大、有思考能力時才開始認識自己,相較之下,我覺得台灣的小孩其實是滿辛苦的,稍微獨特一點立刻就被當作異類了。但從這幾場演講下來,我發現成功的人都具備著那麼一點異類的特質還有一股腦的傻勁,從零開始認識自己、並且堅持著自己喜歡做的事,保持正向的心態,自然就會得到好的機緣和人緣,也是給了年輕設計師的我們很重要的一課。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11 呂瑋嘉

「個人心得」
隻身來到一個全新的自己所屬的地方——巴黎。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利用兩年的時間,將兩個盒子填滿,一是將喜歡的設計、音樂、文學,一則相反,兩年後,一一檢視盒內的物品,便能清楚理解自己的風格脈絡;以及將過時的八O年代的時尚作品,透過自己的創意做成符合現代時尚的作品。這兩件事情是要使自己審視所不喜愛的事物,如果只是因為不喜歡而捨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如何將那些事物創造成自己喜愛的,從中得到的那些訓練過程才是真正的寶貴。

離開巴黎的李冠毅先生從中自我探索東西方美學的差異化,以一種熱誠和遠見,創辦了東方世界第一本充滿國際觀點的雜誌——東西雜誌。並將在巴黎實習時所有的人脈用上,於是雜誌的名聲便漸漸日上,這也是為什麼李冠毅先生會不斷強調結交朋友以及做人的重要性,他誠懇地說著,並不是要單純的只是利用這些人脈,而是彼此從中互相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如果一位做人成功的人,他謙虛待人、溫文有禮,事事替人著想,就算他自身明白這件事情只做到剛好及格,可是別人卻會給他很多的掌聲與肯定,相對的,不成功的人,就算事情以做到幾近完美,但是周圍的人卻不一定看好。

或許一場演講的時間無法得到他的成就,但是卻學會了他的成功。


「延伸閱讀」
東西雜誌  http://westeastmag.com/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8 官孟穎


李冠毅先生在2001年創辦了東西雜誌--站在國際的位置,講亞洲人的觀點。他深知時尚的運作模式,亞洲崇洋、世界也崇洋,所以東西雜誌把自己定位為國際的品牌,打進西方市場,再打回台灣。很多人對亞洲文化都有理想,要復興、要發揚,大多數的人循著一種從內打到外的模式,但李冠毅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他成功了,2002年,東西雜誌是「most ''In'' magazine in the planet 」之一。「空有理想不夠,你還要有手段。」我想這段不知道從哪讀來的話,應該挺適合當這次演講的心得總結吧。


「態度是一把鑰匙,你以為全世界都不懂你,那就是你的問題了。」從2個盒子談到自我風格,從文化尊重到工作態度,短短2個小時,能感受到李冠毅先生有很多的想法想跟我們分享。我特別喜歡他對於設計(藝術)工作者態度的想法,真的,我們的確特別需要鍛鍊溝通的能力和接受批評的氣度。要能夠捍衛、能夠妥協、口才要好、心胸要寬、如此城堡才能擴張,否則象牙塔只是越來越小,尤其是設計這個''身份'',必須接觸人群、以人為本,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你發現「全世界都不懂你」,那還真是「你太不懂這個世界」了,至此,設計還怎麼做下去呢?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110120 林奕岑

這次很開心能聽到東西方雜誌創辦人 - 李冠毅先生的故事,每個成果背後都有一段獨一無二的辛酸史,從李先生的演講中不難發現,李先生個人的執著,探討著西方與東方的差異,風水輪流轉,雖然過去西方文化的獨霸讓東方人趨之若鶩,但21世紀的今天,東方文化漸漸顯現出他獨特的美與其重要性,實際上,文化無分貴賤,都是在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造就多元化的世界,重點都在於不同文化背景差異的人們如何交流,都是這個世界更往前進的重要元素。

除此之外,我欣賞李先生對於待人處事的人生觀,提醒聽眾多幫助人,的確,多多益善,這世界需要多一點愛與關懷,讓人們交流的更深一層 - 心意能被感受到,人因如此的交流而人生也更精彩。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4 歐庭綱

  李冠毅(Kevin Lee)先生是"東西雜誌"創辦人,用他一貫謙虛且真誠的態度,娓娓道來他人生的起伏轉折,他的個人特質受到家庭與老子的深深影響,黑道家庭的重義氣愛交朋友,與老子哲學的圓融不計較,曾經是偶像歌手、模特兒的他,如此謙沖自牧的個性,很難把他與時尚圈的浮華聯想在一起。

  東西雜誌是一本國際時尚流行雜誌,搭建東方時尚美學結合西方技巧的舞台,基於西方世界對於東方文化的好奇,雜誌本身的設定在於表達亞洲的觀點,報導東方各流行領域有影響力的人,而非以往抄錄西方的流行資訊,這樣獨特的出發點與精緻國際化的細膩操作,成功的在時尚交流雜誌留下相當亮眼的成績單。

  人脈,是Kevin強調的成功之道,經營人脈與運用人脈,是他所認為的核心元素,他一生有許多貴人相助,也源自於他的廣結善緣,Kevin提到態度是一把鑰匙,正確的態度能打開所有的障礙。相信如此謙虛的他,無私的幫助更多需要的人,肯定會為他帶來更高的成就。

【延伸閱讀】李冠毅與他的《東西雜誌》
http://www.wretch.cc/blog/mapleduh/20447189

李冠毅演講心得 / M10210203 潘冠廷


個人心得

從觀看老子道德經進而養成足夠的文化背景來看待時尚圈。李冠毅先生不論是從創業或者隻身出國進修總是以良好的待人處事道理圍繞作為最基本的核心價值。從最早不善言辭的大男孩成長為享譽國際的時尚創造者,演講敘述中讓我們看到是質樸的素養,所有的能力、技巧都是經由閱讀道德經後透過內化進而呈現出來,雖然並沒有很精辟的口語傳達能力,但是呈現出來的作品、交際手腕都是令人十分佩服激賞的。從最早只是想要成立一本屬於東方人的時尚雜誌,從而演進到一些上流人士、名人的訪談進一步形成一種提倡社交的新思維。訪談中李先生一直提到社交的重要以及待人誠懇的相關性。當我們正在創業,人脈是能最快幫助拓展事業的方式之一,人們互相禮尚往來,自然而然變形成一種圈子。至於你想待在哪個圈子則是取決于你與哪種人的來往。同樣的李冠毅先生也不斷以一個過來人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的身為一個即將進入社會的新鮮人,應該要做到處事謹慎仔細觀看法律文件等等保護自己的權益。

延伸閱讀
一位實習生在東西雜誌的實習心得
http://www.mbatics.com/2008/10/summer-internwesteast.html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06 邱元貞

東西雜誌的創辦人李冠毅先生在赴巴黎求學後,發現了西方人越來越需要了解亞洲,隨著亞洲的經濟發展,西方人到亞洲來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但能認是亞洲的文化和管道並不多。「文化不一定是古老的,生活不一定是平淡的,他們都可以有時尚的呈現,這也是新興的趨勢。」他因此創辦了東西雜誌,把西方世界和東方世界放在同一個平台上,讓雙方從新認識。創立雜誌過程並不輕鬆,面臨過一堆人的質疑與打擊,在香港碰壁後,他決定從國外發展回來,在國外得了獎受肯定的東西雜誌回到中國後,逐漸得到華人的重視。這也讓我們思考了華人崇洋媚外的習性和觀念是否會影響了我們對事物本質的判斷,對自身的文化不夠有自信。除了東西雜誌的故事之外,李冠毅先生也分享人脈的重要,能夠創辦發行一本雜誌,想必須要廣大的支援,李冠毅先生對人處事的人格的特性也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免勵我們多結交朋友之外,李冠毅先生分享了一句在法國求學時,他教授告訴他得一段話「收集不喜歡的東西,才能從中找到改變的力量」,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我們常常在看我們喜歡甚麼收集我們愛的東西,但我們不會去收集我們討厭的東西,我們也應該收集一盒我們討厭的東西,從中去找到我們所討厭的是哪些部分,改變創新。這次李冠毅先生的演講,分享了許多很棒的想法與故事,也讓我們看他的成功是經過了許多的努力堅持下來的。





李冠毅與東西雜誌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39564555-%E6%9D%8E%E5%86%A0%E6%AF%85%E8%88%87%E4%BB%96%E7%9A%84%E3%80%8A%E6%9D%B1%E8%A5%BF%E9%9B%9C%E8%AA%8C%E3%80%8B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11.14(五)
講者:李冠毅  Kevin Lee

Kevin Lee,李冠毅先生,曾經是歌手、模特兒,卻到法國學服裝設計,以高級定制服全校第一名畢業,他還創辦了「東西雜誌」,更以這本雜誌在2006年得到「風尚成就奬」。擁有諸多輝煌經歷的他,卻謙虛地說,如果說他是成功的,那是來自身邊很多人的幫忙,整場演講裡,談論的主軸更不離「朋友」與「做人」這件事。

在台灣求學時,他曾就讀泰北美工科,那段日子非常的苦,但這段苦的經歷,在他後來到法國讀書時候,就變得很有幫助。他的功課很好,但當時老師卻說了一句影響他極深的話:「不管在學校成績多好,出社會之後,這些成績並不會影響你的前途事業,關鍵在你怎麼做人。」聽了這句話,以前很內向的他,便開始觀察、學習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也開始喜歡上交朋友。

後來到了巴黎,開始在另一個國度生活。他發現,台灣的訓練使我們擁有很好的技術,卻不訓練思考,在巴黎不會如此。有一個作業是必須搜集兩個盒子。一個盒子放喜歡的東西,可能是音樂,或任何實體;另一個,則放不喜歡的。做了一兩年的蒐集後,再打開一一檢視,可以發現不少脈絡。一些腦子裡本來無形的東西,變得很清晰,這個作業也讓他了解自己的風格。

我們通常著眼於「喜歡」什麼,卻沒發現「討厭」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點,討厭一個東西,去想想為什麼討厭,又要怎麼修改才能讓它變成喜歡的東西,從反面常能發現一些重要關鍵。李冠毅先生也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應該好好的自我探索,當你非常瞭解自己的時候,所有的idea就會自然的泉湧而出。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過程。

法國人對文化的尊重,也對他產生衝擊。

小時候他也很崇洋,注重標籤,到了法國後,法國人對文化尊重的態度,讓他開始審視自己。
為什麼自己沒有好好重視過自己的文化?中國文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歷史,豈算少?其實我們有很深厚的背景,是我們自己不注重,一味追捧西方的時尚標準。當時亞洲的時尚媒體是沒有聲音的,都跟著西方的屁股走,應該要有人以東方的角度,亞洲的視點,來談談何謂「我們」的時尚—這,就是他創辦東西雜誌的契機。

此時,他發現媒體是用來吸收養分很好的身份,做得很開心,就在巴黎做了三年的駐派記者。利用媒體,他建立了很多關係,很多當時以為在幫忙別人的,在創業時這些能量都回到了自己身上,也因此順利創辦雜誌。

東西雜誌是一本什麼樣的雜誌?

他是流行雜誌,是文化雜誌,但同時也沒有類型上明確的定義。東西雜誌的名稱,不是慣用語的East-west,而用了West-east,縮寫後就成為「We」,我們。這是我們的聲音,也把所有人連結在一起。他找來了頂尖的模特兒、攝影師,集結一群優秀的「朋友」,開始了這個事業。他要做的是,把亞洲有才華的人推到國際上去,做一本屬於亞洲的國際雜誌。

做雜誌是件很燒錢的事。他在金錢上卻越來越窮,卻在精神上越來越富有。不負眾望,東西雜誌更在2006年得到了「風尚成就奬」。

他以他的自身經驗,給了我們很多從事設計上的建議,以及做人的建議。

因為設計的東西是沒有定價的,所以需要多開放你的心,好好溝通。

在跟客戶溝通的時候,不要用強硬的態度,硬要人家接受你的想法。其實可以透過一些柔軟的技巧,讓對方覺得「你想得跟我一樣」,潛移默化讓對方認同你的創意。這是溝通上的小技巧,也是好的設計師應該具備的能力。因為,若是做人成功,自己做60分,別人會給你90分;但若做人失敗,就算你做了100分,別人還是會給你60分。溝通與做人,都很重要,年輕設計師容易自視過高,只會批評人家不懂你,但也要認清,當全世界都不懂你說的是什麼,那真的就是你的問題。謙虛一點,人家就會喜歡你、接受你,給你機會。

雖然說要好好做人,但也不可以當濫好人,要當有用的好人。而這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把自己變得強大。他以前常犯這樣的錯誤,明明自己都飛不起來,還想去帶別人一起飛。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好好培養自己的能力和內心,讓自己變得強大、堅韌,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演講越是接近尾聲,我就越能感受到李冠毅先生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發自內心,純粹、誠懇而真摯,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特質,讓他整個人散發出一股獨特的魅力。也正是因為這樣坦率的態度,他才能夠結交這麼多的知心好友吧。

溝通、做人,是每個人一輩子的重要課題。這是非常精彩,令我相當受用的一場演講。



延伸閱讀:〈獨家〉驚艷西方時尚圈 東西雜誌來自台灣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050313075603&&dd=2012/4/20%20%A4U%A4%C8%2002:09:31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06趙亞紀

聽到東西方雜誌創辦人 李冠毅先生 娓娓道來這本雜誌誕生的背後辛酸史,是一段充滿感性的氛圍,更是一段充滿探索的時光,其中對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這件事情上,這觀點講好久了,但這月亮好像已經就真的特別圓!不是偉大的圓,不是厲害的圓,而是東方人排排站圍出來的圓!?有如一段無特定對象,主題, 答案,定論的知識探索,最終無科學定論,誰能說西方月亮比較圓有科學根據?既然是一個抽象表徵!我們何不看看東方月亮為何不夠圓?曾經有外國人問到:不久的將來,中國會取代西方成為世界主流,問我的想法是什麼? 我回答說: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那也不會改變.東西文化依然各自存在!西方人也不會因為學習東方文化而不用學習西方文化,我們亦然!學西方文化固然厲害, 但東方文化固然深奧!只是碰不碰而已,不是嗎?這是此次演講喚醒我的一段感想!東西文化確實需要相互交流!這可謂李先生所提的光明吧!

李先生的人生觀-多幫助人,多幫助該幫助的人,看似一樣,真是天壤之別!其中提到很多以幫助人卻吃虧的例子,讓我感覺的,幫助提升雙方關係,但也有可能因為幫助破壞彼此關係!畢竟”心“放在對的人上,”意”放在對的事情上,才顯得出 “心意”!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106趙亞紀

林曉瑛 老師的演講讓人感到對台灣充滿希望,台灣真的有非常多很棒的傳統工業,值得我們去發現,為設計師,也許有能力去在好的工藝上作發揮,進而設計出符合這個世代需要的作品或是產品,但是我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個勇於批判的設計師,不是言語上的批判,而是每個結合文化的作品背後,都應該有他獨特的原因,不管是歷史訴說,文化傳承,社會批判…等。都能有所堅持住一個特殊,唯有設計師(不見得只有設計師,人人都可以行之,但設計師應有著更大的責任)趨先定義特殊或是特有,才得以塑造文化先明度,並將其發揮極致,否則就如同許多中國文化被世人誤以為源自於日本,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勝枚舉!若許有人認為台灣是以多樣文化著稱,更以兼容性來塑造其優點,我並不否認我們擁有著其歷史背景,但更難的是,我們如何定義出顯著的特徵!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106趙亞紀

澳洲的國際知名策展人Annie Ivanova

其中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安妮熱愛台灣這塊土地遠大於我們想像,就像他熱愛他自己的國家一樣,愛國心真的會促使一個人作出很多很有意義的行為!

他認為藝術雖然是透過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想法,但在未來更重要的是互動藝術帶給人的即時反應,畢竟藝術不該只是項作品, 他應該很自然地融入於社會,
你可以每天醒來經過上班的路上就感受到藝術,就像他給我看的澳洲街頭塗鴉一樣,很自然的發生,更像他舉的另一個例子,你可以用手機掃描帶有細胞分子的海報後,可以看到該細胞分子的環境,這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藝術感受方式!他嘗試帶給設計師力量,讓我們知道設計師不只是一個職業,而更要的是背負著傳達有意義的人!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15 林怡菁

東西媒體集團的創辦人李冠毅先生來和我們分享,一開頭的開場影片,就認定李根在老師又請了不得了的人,想著眼前這個成功的人等等會能言善道的說說成功道理和策略性實踐成功的步驟,但當影片一結束,李冠毅先生卻誠懇又靦腆的說出一個主題:「做人的態度」。他認為成績不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光源,而是「做人」這件事,市面上有許多如何交朋友,如何用說話的藝術贏得成功等等之類的書籍,但是紙上談兵的條列式論點,和不知真偽的故事範例,常常只讓我看到社會面的虛偽,然而李冠毅先生的談吐,讓我看到他以最誠懇不做作的態度,去編織他的人脈,即使他已經在金字塔頂端的位置,他卻以最謙卑的姿態,希望我們這些和他沒有直接利益關係的學生和他交朋友,大方地和我們分享他的失敗和支持他到現在的理想;也和我們分享他創作中尋找自我小宇宙的方法。李冠毅先生不吝嗇、也不保留的分享他的人生觀,不同於那些書上所說的條列式規則,他只有一個簡明的信念:「多幫人,廣結善緣」,而這信念中的「幫助」,也踏實地建立在強大自己的能量上。

最後,謝謝李冠毅先生為我們分享的這堂關於態度的課,這個道理真的是需要一輩子去學習與實踐!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Annie Ivanova是一位來自澳洲墨爾本的設計師,這次的演講跟我本身就讀的資訊設計組有很大的相關性,老師在演講中用了很多的範例,讓我見識到影像本身做為一個溝通媒介,其擁有的可能性,並不只是我以往單純認知到的娛樂與消費性用途,其實它本身擁有巨大的說服力,比方說 Annie 所介紹的Open Air 的互動藝術裝置,是由城市出發,利用其本身民主及尊重言論自由的特色,開放式的邀請參與者進入創作,令人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講後 Annie 所回答問題的部分,讓我了解到重視設計的脈絡,思考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做,以及每一代的設計師在不同年齡、不同位置上所應具備的不同思維;這讓我思考以台灣來說,要如何讓知識及價值被有效的延續與傳遞,台灣設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立足,其實是當下前輩設計師要思考的;而在全球化之後的中國崛起、多元價值的開展、環保議題等,則是新一代的設計師該考量進去的。

最後 Annie 以行動證明了設計師 ( 應該說生而為人 ) 應該多重視自己從哪裡來這件事:她邀請我們一起在加油的布條上合照,為了給現在局勢不穩定的保加利亞 - 她的家鄉民眾鼓勵,在拍照的同時,我深深感動,而且發誓自己之後也應該效尤之。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D10210102 林恆毅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D10210102 林恆毅

  東西媒體集團的創辦人李冠毅先生帶來分享。--把人的事情,當作一件志業,好好經營,他將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東西”源於West/East而又組合成了“WE”,而東西雜誌的logo中有一實一虛的的兩個圓點,西方為實,東方為虛。時尚源於西方也一直由西方主導,而東方時尚的樹立確實有一定的困境,李先生開始以西方元素來包裝東方的文化。他認識到東方文化的獨特與深厚,源自他前往法國留學所體會到的法國人對不同地方文化的尊重。這讓他重新審視自己,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衝擊,用足夠的文化底蘊來看時尚這個東西,時尚就變得與衆不同。 在法國留學期間服裝設計課的老師給他注入了種全新的概念,認識自己對於時尚界的看法,從認識自我的尋找與啟發,從喜歡到不喜歡,從傳統的流行時尚到尋求創新思微的新趨勢與流行風尚,都是要學會尊重自身的文化,從西方人的眼中所看到的東方文化,是那麼的鮮明,那樣的具有包容的內涵。從愛自己生長的地方與國家開始,善待自己周遭的人事物,從自己所處的環境與養分出發,孕育出可取代,具備自我特質的能量--小宇宙,探索內心所發展與演化中的特質,然後自然而然的展示出來,找到那股改變世界的力量,並且具體的呈現在設計與生活之中,讓他成為改變目前不完美的周遭環境下的一股新勢力。

李先生也分享了他受騙與經營時所遇到的困難與盲點,時常也要留意在商業上的法律關係,因為只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將過去的努力付諸流水。不要一昧的成為照單全收的爛好人,也要留意設計人時常因為太過感性,太過理想化,往往都會在無形之中就為自己製造了危機,因此在找尋合作夥伴時,也要有人能協助提出理性建言,才不至於讓事業與工作時常傻傻分不清楚熟輕熟重? 把時間與心力過度集中在某些看不到的事情上。

最後李先生也提到,做人要懂得惜福與感恩,適度的將自己的時間與財富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例如喜願協會、AIDS的關愛之家等,幫助自己認為需要幫助的人或是團體,讓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能有機會表達與實踐的內心夢想。所以,需要先壯大自己,才能影響他人與幫助他人。

在商業的決策上,也提出--以柔軟的心看待對方,不要太執著與個人的成功與成就,有時需要將心比心,讓對方覺得受到尊重,使他在進行決策判斷的當下,
是他提出最終的解決方案,讓他也能獲得應有的成就感。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14 廖栢賢

  流行是西方的東西,我要創造屬於東方人的時尚。李冠毅這麼說到,他想要做一本亞洲人的國際雜誌,希望打出一個舞台給許多有才能的亞洲人。這是一個很又意義的想法,確實亞洲的有許多好的一面,在人文素養與許多方面都有著不輸西方的發展,但是崇洋的想法對於許多人卻是根深蒂固的,也因此李冠毅在剛開始要做雜誌的時候在亞洲卻是到處碰壁,不過他也提到,沒辦法改變別人,那就換個角度做創意吧!所以他從西方開始,先把自己的實力壯大,再從西方反過來敲響東方的大門。這讓我想起現在的設計,許多人朝著極簡發展,極簡確實是個趨勢,但是北歐的極簡有著北歐特有的風格與味道,是一眼就認出來的,但是常常看到台灣的設計師的極簡確是漫無目的的,不禁讓我去思考是否我們也有著什麼樣的東西是可以加進這個趨勢裡讓自我更突出更具有獨特性呢?
  人,才是資源,李冠毅很強調這一點,就算是個學生,他也不吝嗇讓他身負重責,我覺得這一點是讓我很佩服他的,常常學生在業界都事被看輕的,不管是能力或是價格,在外面接案子常常會因為學生的身分而遭到業主的砍價,也常常因為是學生而無法有力的表達自我的意見,所以再聽到李冠毅很重視也肯放手讓學生去闖蕩,讓我感到非常的訝異與高興。
  李冠毅還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設計概念,準備兩個盒子,一個裝喜歡的東西,一個裝不喜歡的,當收集久了,我們便可以從喜歡的東西裡找出自己的脈絡,也可以從不喜歡的東西裡整理出原因,並且要試著把不喜歡的東西做成自己喜歡的,這也是一種自我脈絡與風格的整理。

李冠毅(Kevin Lee)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3  黃桂芝

    那天看見Kevin Lee走進教室心想:「哇!老師今天邀請到一位好像明星的講者來分享。真酷!」結果他不僅是明星,更是知名雜誌的創辦人。

    席間Kevin自然流露的演講,大家聽得也很自在,隨著他回憶過去的點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Kevin應該是一位擁有五湖四海皆兄弟的人,怎麼也可能也會被騙呢!心想,社會大學有其黑暗面,而這也是我們該警惕的事情。

    而在這場演講中,印象對深刻的是Kevin對於老子思想的敬意,如同我所提問的問題,老子崇尚無為而治,而Kevin卻是創辦有濃厚商業氣氛的雜誌,這兩者間,其實有點矛盾的存在。其二,印入心中的話題是他在法國的求學歷程,那兩個盒子的啟示,這對我而言,也是受益良多。

提問與答覆:
請問Kevin大哥受老子思想的影響是來自您的父親?或是例如一本書的啟發?

「這基本上應該說是受我父親的影響,因為我父親是黑道,小時候我就看見很多道義的事情,所以,不是受到書的影響。」

請問您在法國留學,陸續也到很多國家交流,當您吸收到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後,請問在您所見中,是不是有哪些部分,可以提醒我們應該學習與加強的部分?

「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所以我才決定創辦一本讓西方人可以更加認識我們東方文化的雜誌,這不是流行雜誌或是時裝雜誌,而是一本文化雜誌一樣,我希望這是一本亞洲的國際雜誌,可以讓更多人看見東方的文化。」
        

延伸閱讀:
李冠毅 東西雜誌

201311月號 Cover: Kevin Lee 封面人物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01 陳意淳

[演講心得]

時尚不能只靠表面,裡面必須藏著文化。這是李冠毅先生創辦東西雜誌的初衷,希望藉由一本專業的時尚雜誌,作為東方文化的發聲平台,促進東西方不同概念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追隨西方的經典與流行。李先生更提到東方是最有消費力的一群人,卻最沒有聲音,可是現今西方人反而厭倦了充斥在西方文化的東西,希望有更多的文化衝擊,因此東西雜誌(WE)因應而生。

由於生長背景和工作類型的關係,李先生累積了不少社交經驗,從商場上的失敗受挫到得獎的輝煌,甚至是事業版圖的擴建,都讓他對生命與朋友有更深的體悟,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都可以成為一種風格,想要創新或革命,就必須試著從不喜歡的東西裡面,去找出改變它的力量。這個想法鼓勵了我們更認識自己並塑造風格,我們時常追隨正向美好的東西,卻忽略了探討造成醜陋不堪的原因,試著從反面的角度思考,可以對自身與社會甚至是文化做一個反省。

「沒有底線的時候,人性會去試探底線。」幫助朋友可以,千萬不要做爛好人。李冠毅先生鼓勵我們多結交不同領域的朋友,可以在必要時互相幫助,其實應該說是交流,現在很多專業領域都需要不同技術的支援,跨領域的學習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而人性與心機,我想只會出現在利益不對的時候吧。

「態度是一把鑰匙,拿出態度,大家就可以打開門看到你有甚麼寶藏。」最後,李先生以這句話勉勵我們。我想,不管做甚麼事,都不應該有成見或不誠懇,要讓別人認同的話,就必須打開心胸真誠的面對,就像是李先生對待他的事業和朋友一樣。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M10210M02 袁一


  東西雜誌的創辦人李冠毅先生帶來了這次分享。

東西源於West/East而又組合成了“WE”,而東西雜誌的logo中有一實一虛的的兩個圓點,西方為實,東方為虛。時尚源於西方也一直由西方主導,而東方時尚的樹立確實有一定的困境,李先生開始以西方元素來包裝東方的文化。他認識到東方文化的獨特與深厚,源自他前往法國留學所體會到的法國人對不同地方文化的尊重。這讓他重新審視自己,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衝擊,用足夠的文化底蘊來看時尚這個東西,時尚就變得與衆不同。

  如果你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不知道想要去經歷什麽去完成什麽,那是因為你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深刻。李先生分享了兩個盒子的辦法,在兩年的時間里將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分別放入兩個盒子中,形成一個脈絡。在這兩年的積累中你會慢慢的發現屬於自己的風格,腦中無形的想法會變成有形的意向,靈感在自然而然之中就達到實現。

  李先生的演講中反覆提到探索自我之外,也提醒我們廣結善緣,以誠待人。李先生創辦雜誌的初期只有他與助理二人,他說雜誌的成功得益於很多朋友的幫助。從李先生的演講中能感受到他是個率真的人,因為太信任他人而遭遇過被欺騙,但他始終保持著自己做人態度。

   保有自己的態度,擁有自己的小宇宙,在不被認同中尋找認同。達到目的的路不一定是直線的,繞個圈也許會變的更容易。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會收獲回報。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22 李雅涵

在我們熟知的時尚雜誌中,不外乎就是VOGUE、ELLE這類在歐美發跡遠播世界各地已久的雜誌,在時尚界中,向來是由歐美文化主導,李冠毅先生所創辦的東西雜誌核心概念則是以東方文化的觀點涉入時尚領域。其創辦的精神與原由來自於李冠毅先生到法國學習服裝設計時所受到西方教學、文化的薰染,回過頭來反思屬於自己成長的地方所擁有的文化根基。創辦之初,即是領略到在亞洲市場中時尚的西化之深,人們一味地接收來自西方的時尚文化,而沒有屬於東方文化的發聲地。因此,東西雜誌的設立為東方時尚開創了一個發聲平台。創辦一個雜誌也就是開創了一個公司,在營運上會開始有許多商業考量與經營風險,誠如李先生所提到的,他曾經成功的開創價值千萬的廣告公關活動,也曾經經歷商場上的風風雨雨損失無數。然而廣闊結交朋友,適度的幫助朋友,也讓李先生結交了廣大的人脈,對其事業有許許多多正面的幫助。
對夢想的追求與努力,是成就現在東西雜誌在時尚界俱有一定知名度,以及讓李冠毅先生享譽時尚界的最原始的原因。李先生也勉勵我們,挖掘真實的自我、認識自我,才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真正的夢想也才會清楚浮現,才能更清楚賣力地去追逐夢想。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01 鄭宇婷

{演講心得}

這是一位很傻裏傻氣的酷演講者,一位雜誌創辦者但也曾是一位藝人。李先生分享許多做人的道理,從過去黑道老大的父親所學的「台灣傳統義氣美學」,更從法國留學時所進行的兩盒子蒐集尋找自我風格的方式,來表達「了解自己、自我風格」是非常重要的,他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當你探索出你自己的宇宙時,便會漸漸會塑造出自己的風格,並且發揮宇宙的極致力量!」最有趣的是,他提及他最大的失敗,在商場上太過於相信別人導致自己吃大虧,這樣的教訓與課題,教會他「自保」的力量,更告訴我們在幫助別人時,要先充實好自己的實力!對我來說,總是很喜歡聽這些平鋪直敘、不裝飾的人分享,分享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每段故事讓台下的自己能夠有更多的想像,而未來當遇到相同的問題,我也一定會想起他們所說的這一切,雖然實在是很欣賞他能夠對人如此信賴的勇氣,或許,要讓自己有所成就,就是需要一點這樣的傻氣和勇氣,想太多便會阻擋自己前進的動力,傻一點、衝一點,或許日子就可以有點不一樣,再來,也是他所要講的重點和心和氣待人處事,態度決定了一切,但也不要變成爛好人!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09 蔡丞恩

[個人心得]

  首先不得不讚嘆東西雜誌這本的命名概念,既是東方與西方交流,亦有物品東西的意涵,在英文WE更有我們一起的意思,這個包含多元的意涵不得不讓我先對李冠毅稱讚這本雜誌的取名實在很有趣。當然,經過創辦人李冠毅先生的解釋,這本雜誌本身的內容意涵更是一個創新,打破了第一個在全球發行的華人雜誌,他的一路心路歷程就像是一場不可思議的電影情節,甚至是他們黑道家族背景,但又是從法國從零開始到拿下應屆第一名留學回來,再經過法國和香港或是各地的奔波後才生出這一本東西雜誌,但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這本雜誌後的偉大功臣者—李冠毅先生本人的想法。

  儘管李冠毅經歷過這些大風大浪,但在我們面前,他的謙虛態度就像他生平成功的經歷是不小心從地上撿到似的,也一直強調人生的態度—圓融,就像在雜誌上圓形LOGO的意涵,我想這也是亞洲華人文化中相當傳統與基本的態度,甚至是他從小家裡給他們教育,一個他認為是道家思想的意念,讓他這人生能夠無為而為,順來順受得接受每一個挑戰,潤其圓融得處理每一種人,這也是他總是到處幫助人的初衷吧我猜,當然他還是分享了他的經驗,也不要當爛好人拉哈哈,並從他太相信人而被欺騙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萬事還是要懂得自己的底線,懂得底線與判斷也為了是保護自己,當然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幫助人,那些便是妳以後的助力,幫人就是幫自己,這點跟交朋友一直是他深信的人生之道之一,從他的故事中可以體會在他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多半都是他外在幫助別人到後來人回來幫助他,這樣一來一往便建立的他現在的強大力量,這些人脈最後都是他最後成功的基石,甚至現在還是不變的在廣交結緣,深信他所相信的。

  除了他人生之道外,回歸到他原本的設計,有趣的是,他認為每個設計師都要懂得自己並探索自己,因為了解自己要的是甚麼,能量才會源源不絕流洩出來,探索並釋放自己的小宇宙,最後讓他爆炸,這是個很有趣的譬喻,但經過連續這幾周的演講,這樣的概念一直從講者的經驗談流於我們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才會知道我們該做甚麼,不要永遠聽命於他人最後只會淪為只會替別人做產品的"機器",更有趣的是在一開始就告訴我的一個方法,利用兩個盒子一個裝自己喜歡另一個裝自己不希歡的東西,久久之後就會了解自己到底不喜歡的是甚麼,因為在探索自己喜歡或是自己想要的是甚麼之前,我們要了解的便是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不想要甚麼,這個方式真的相當有趣,再這樣一正一反的搜尋,我們的宇宙終會被我們挖掘出來,相信自己,並釋放他吧。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D9910201 王怡美

[個人心得]

「分享東西」一如李冠毅先生創辦《東西雜誌》的封面設計。

【當東西方相遇】
西元二世紀《地理志》敘述了自幼發拉底河口、經美索不達米亞到達中國的路線(何芳川,199324)。西元前138年漢代張騫兩次的通使,將中國的絲綢經由絲綢之路傳向伊朗、羅馬,同時間西域的文化與特產也傳入中國(王怡美,200116)。
從十六世紀中期開始,西方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陸續來到中國,1601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到北京覲見中國皇帝,並在澳門與南京住了將近20。早期來華傳教的西方傳教士,主觀上是希望完成對於東方各國家的「精神征服」,客觀上對於促進東西文化藝術交流,產生積極的作用。十七世紀中葉以後,中國工藝品在西歐廣為流傳,並在應用藝術中形成一種以中國或中國人物為題材的風格(李明明,1999 1)。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間,「中國風」一直受到西方社會的歡迎,在許多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藝術作品和裝飾品中,都看得見中國式主題,例如傢俱、陶瓷和織品運用等等。「中國風」這個字眼本身就是歐洲所創,是對中國的一種幻象式投射(張小虹,2000 26)。
「中國風」是時尚趨勢中反覆出現的流行話題,藉著西方觀點的詮釋,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時尚。
中國風的發展進程與中西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正如20031號《時尚》(Vogue)雜誌指出:「現今的流行元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熔合。」(Mower2003112

[延伸閱讀]
Gruber, Alain Charles1996.The History of Decorative Arts. New York : Abbeville Press.
Honour, Hugh1962. Chinoserie: the Vision of Cathay. New York, Dutton.
法國「CB新聞雜誌」評選東西雜誌為全球最IN9本雜誌之(most "IN"
magazine in the planet)
東西名人雜誌 https://www.facebook.com/wepeoplemag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在李冠毅先生專講前,我先搜尋了講員的相關經歷與作品,閱完相關資料後心裡有許多感觸與激情,先是針對李冠毅先生對於亞洲設計潮流永遠在追歐洲時尚的尾巴這件事上,我深表認同,為何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現今卻總是鄙棄自身的文化,然後張開雙手去擁抱西方大腿;而對於能有一本亞洲時尚潮流書籍暢銷到國際這件事情,深深的感動了我,也代表李冠毅先生擊倒了許多原先等著看笑話的人,並為我們在歐美潮流市場上打開了第一扇窗。
        實際聽到李冠毅的演講當下,與我想像中有很大的落差,我想像中的雜誌創辦人應該是要有很man的講話語氣,但李冠毅先生流露出的是一種鄰家男孩的氣質,特別是你會想跟他交朋友,我想這也是能讓李先生有這麼多貴人幫她一把的原因。整體的演講好像一場經驗分享,但也讓我對東西潮流及經營學有了些著墨

【延伸閱讀】李冠毅與他的《東西雜誌》
http://www.wretch.cc/blog/mapleduh/20447189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這次請到澳洲的國際知名策展人Annie Ivanova來為我們演講,雖然不是互動藝術的專家,其思考的模式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看到許多不同層次的互動呈現方式,沒有金費也是有沒金費的互動設計方式,特別是透過改變現有的互動模式或是加添互動設計,來提升展演的吸引力,或是激盪消費者的獨特見解,例如幫助恐龍博物館設計的互動軟體,打破原本參觀博物館的模式,透過真實恐龍的重建與虛擬動畫,讓參觀者彷彿就將自己置身在侏羅紀時代,可望去探索園裡每一個未被尋著的角落,也透過互動設計讓許多幻想能夠轉化為實際的體驗。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1佟紹魁

李先生在社交上累積了許多豐富的經驗,本身是個黑道家族背景出生,認識各個領域的朋友學習到許多不一樣的知識,並互相交流與合作,但也提醒了朋友之間也需要提防,別做個爛好人,李先生就是太過於相信別人,被欺騙了許多次。

東西雜誌來源於West/East的組合,剛好又合成了"WE",而創辦的理念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引響在回到自身生長的環境文化基礎,希望打造出屬於東方時尚的雜誌,用時尚來呈現豐富的東方文化,而並不只是一直接受西方的引響來創作,雜誌是第一全球發行的華人雜誌。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04 林冠芠


講者李冠毅先生在整場演講中,以誠懇謙虛的態度貫串整場演講軸心。整段過程,他的謙虛與正向思考的心態,成為他最大的吸引力。演講初期我最感到好奇的,即是身為東西雜誌的創辦人,擁有各界人脈與許多優勢的他,難道這樣可稱為上位階層的人,真的能夠用所謂的誠心誠意和如他所描述的過於善良的心爬至他現在的位子嗎?的確,一個人的眼神似乎不會說謊。我們在台下感受到的,是他在台上用很謙虛且正面的語氣搭配專著誠懇的眼神所完成的演講。

講者在演講開頭,提及他在法國學習時期所學到分辨出自己喜好的兩個盒子,對我來說是最受用的一件事,將無形的喜好意象化,透過這樣簡單的自我探索,將自己的興趣和風格流露出來。確實的瞭解自己,不會在成為空有技巧的作品機器。另外身為一個媒體工作人,告訴我們:在這資訊爆炸流傳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要是自己的媒體。懂得自我宣傳和行銷,才是實現夢想的最大助力之一。

他和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一樣,告訴大家人生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之一為:廣結善緣。在人類這樣的社群動物裡生存,人是這世界上最有趣的資源。不是談利用,而是真心去分享與結交值得深交的朋友,讓他們在未來轉換為自己的助力。也千萬不要有任何看清自己或抬舉他人的想法去改變自己,人們習慣對所謂社會地位高的名人、藝人、有錢人貼標簽,當你將他人視為層級以上的人,你同時也將標籤貼在自己的身上。或許這段演講,讓我們對於社會所謂人心險惡的鋪路過程,重拾了一些純樸且真摯的想法和希望。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8 鄭雅方

﹝個人心得﹞

  這次的講者李冠毅先生讓人感覺十分率真,因為有感於華人的時尚湮沒於崇拜西方的潮流中,而毅然決然於2001年創辦了「東西雜誌」,自此提供華人時圈一個得來不易的珍貴舞台,自此便有專屬的等待被看見的地方。之前雖未接觸過這本雜誌,但從封面就能看見創辦人不願華人故步自封、勇於與西方文化碰撞的意圖。

  過程中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李先生對於朋友的信任與重視。從大學到研究所,逐漸有接觸業界人士的機會,感覺在專業中打滾較久的人士常常會把朋友與人脈畫上等號,而人脈需要的是「經營」,雖然不太喜歡這樣的說法,但不得不承認不管是否身處社會中,充足的人脈常能解決很多麻煩。人脈雖然意味著更多的資源與方便,也意味著更多的付出,但追根究柢,我們的人脈本質仍是「人」,人有人性。講者李先生非常重視每個朋友,在複雜的社會中也不改初衷地信任他們,這樣的選擇雖然曾經讓他狠狠地跌跤,卻也在許多時刻成為他最好的助力這是不管身處哪個領域,都值得學習的態度。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07 柯采妙

東西,我們分享東;分享西;分享東西。關於東西雜誌其實自己本來並不瞭解,第一眼看到東西雜誌的封面時覺得跟常見的國際時尚雜誌有點不同,感覺有點神祕感雖然不一定會直接聯想到這是亞洲出的雜誌,因為是融合東西方文化的關係吧!這也是東西雜誌的風格吧!

這次講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李冠毅先生跟我們分享的風格收集。我們做為一個設計師應該要可以清楚了解自己內心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東西,知道自己的喜愛和厭惡有助於我們發展自我設計風格。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這個喜歡、那個也喜歡;也覺得自己就是討厭那個並無法認同,可是我們卻不去思考自己為什麼喜歡和為什麼不喜歡。其實想想我們希望別人可以認同自己的設計時不也是這樣的狀況嗎?去學習把不喜歡的變成喜歡的,這不就是我們設計人該做的事嗎?

從東西雜誌的成功可以得知東方人應該要好好正視我們珍貴的文化,對我們文化給予尊重,不要再老是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東方文化並不比西方來的差,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去了解西方,難道西方就不能來了解東方嗎?其實西方是很樂意尊重了解其他文化的,反倒是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只為可以都吸收西方文化。因此從最基本的了解自我到跳脫圈框,打開大門都是我們該持續做一輩子的事。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李冠毅先生演讲心得/E10210004 周欣



[個人心得]
  
       作為資深媒體人的李冠毅老師,用他真誠的話語,詮釋了他的品牌創意和成功之道——關於後者,他坦陳那是因為做人成功的關係——他的言談和思想大大打破了我們關於時尚人士的印象。在很多人原先的想像當中,那個世界在光鮮的外表背後是浮華空洞的,而李先生卻是如此坦誠、優雅,富於見地,他洞達而穩健的人生境界,令人心生嚮往。

       冠毅老師的智慧得益於豐富的閱歷,他似乎一直遊走在黑白之間——從少年時代的家事背景,到成年之後爲了事業的拼打經歷——他似乎始終在兩種極端之間做著平衡的高難動作。有趣的是,他自如地掌控著人生的方向(雖然也遭到背叛和挫折,卻依然前行)。顯然,他明白一個道理,無論為人處世,還是品牌的打理,世事背後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應當有所堅守(比如對於東方文化傳統的堅守,對於道義人情的堅持),同時又要有所妥協與揚棄(唯有如此,才能儘快獲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他雜誌創意的獲得也是很有趣味和啓發的:起先是一個概念,之後將這個概念傳遞出去,通過和各地友人的探討,獲得出人預料的意象。友誼、生活和事業交織在一起,還有比這更加好玩的嗎?!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110121 劉立祥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當你探索出你自己的宇宙時,便會漸漸會塑造出自己的風格,並且發揮宇宙的極致力量!」

今天邀請到東西雜誌創辦人李冠毅先生,之前看過他的報導,他觀察到許多時尚圈中的亞洲人崇洋到失去自己,一切都跟著西方人後面走,說不出一點屬於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李冠毅先生也發現西方人愈來愈需要瞭解亞洲,隨著亞洲的經濟發展,西方到亞洲來工作的人愈來愈多,但是能夠認識亞洲文化、生活的管道並不多。所以創辦《東西雜誌》,把西方與東方放在同一個時尚平台上,讓雙方重新互相認識。


我覺得這雜誌的初衷很好,透過既衝突又和諧的雜誌封面來吸引大眾,讓大家看看關於東西方,下次應該來好好翻一翻。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02 卓思陽

[個人心得]

這次演講李冠毅老師提到一個很不一樣的想法,建立自己的兩個箱子:一個收集喜歡的東西,另一個則收集不喜歡的東西。在欣賞設計時,對於不喜歡的風格或作品我常忽略它,對於喜歡或嚮往的設計作品則一個一個加入最愛。我想老師說得方法很不錯,我可以思考為什麼我不喜歡這樣的作品?是風格或者是手法讓我不喜歡?這樣能鍛鍊自己去反思,嘗試踏出舒適圈,增廣自己的見聞。

另外,老師講到自己不斷的再建立人脈。在許多講者分享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中,似乎可以發見他們都很樂於與人打交道,同時也從中學到金錢買不到的寶貴經驗。老師說到:最寶貴的財產,就是這些朋友,用盡所能幫助他們,有一天在最需要幫忙的時候,也終將獲得他們的力量。


在老師身上看到一種態度,一種精神,那就是:“相信”。他相信他在做的一切是有意義的,他也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但也因為這個“相信”的傻勁,使得他被人所騙。我認為憑著這股“相信”,在追求心中理想的目標時,所有事情也都將成為一股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