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2013.11.01(五)
講者:林曉瑛

當工作的內容已非自己所愛的,離開又何妨?況且,在台灣,你聽過有人餓死嗎?似乎也沒那麼容易。拋下工作,勇敢出走,確實是一場賭注;但最慘的,莫過於每天過的都不是自己想過的日子。

透過林曉瑛的敘述,那千篇一律設計著滑鼠的枯燥日子,與決定離開到澳洲唸書的勇氣,顯得那麼的真實。這一年的留學讓她有了不同想法,開始思考工藝,與設計之間的關係。工藝來自工匠,是必須透過「手」的技術,不像現在的工業產品在電腦中設計,在機器中成形。將工藝與設計結合,又是否可行?回台灣後,她累積了許多想法,往中南部開始尋找工藝師傅,雖然吃了不少閉門羹,但她也沒灰心,當成旅遊看不同的台灣,而想法也持續累積著。

2007年在北美館的展覽「亂,有秩序」,提供了設計與工藝的反思。之後,她終於開始著手將設計與工藝結合的想法具體實踐,也就是「36技/36skills」這一系列作品。這套系列作品,目前只進行到第19件,林曉瑛老師仔細且感性的一一地介紹著每一件。材質有玻璃、陶瓷、紙、鐵、竹子等,都是設計與工藝的細膩對話。

我對其中幾件作品印象特別深刻。

No.4是一件立體化的象棋作品。
為什麼西方玩象棋的人少?有一個因素是,象棋使用的是文字,有語言障礙的問題;相反的,東方人會玩西洋棋相對較多,因為西洋棋是角色形象,沒有語言上的阻礙。因此,這套作品便決定賦予象棋形象。結合的工藝,是製作神像帽子的金工。雖然神像看過不少,但我卻從沒意識到,神明身上穿戴的金銀飾物也是工匠們用純金、純銀,細細打造出來的。要將那樣精緻講究的技術,應用在制作這套象棋上,必定是費時費工,所費不貲的,因此,一開始的策略就將它定位為高單價的收藏級作品,要價台幣120萬,使用純金銀、琉璃、杜邦石,營造價值感,讓文化、工藝、設計與材質不只是結合,更能相得益彰。

而最讓人震撼的,無疑是No.12「回」的骨灰罈設計。挑戰的議題是「死亡」,人們對於死的態度。蜂巢紙包覆的PLA container,裡面藏著一個樹的種子,當紙被分解、容器被分解、骨灰中的種子就開始發芽,長成大樹。我非常喜歡這個概念,因為,這是以一種溫柔、自然的姿態,被留存下來的方式。

墳墓、墓碑、靈骨塔,這些堅硬水泥搭建的小空間,此刻雖然恭敬的、紀念性的把骨灰「奉」在那裡,但是,這些設施從搭好的那一刻起,就等著在漫長的歷史中被反覆修復,終就毀壞。最後還是成為難以清理的斷垣殘壁。而這為的到底是什麼呢?目的其實早已模糊了。死者的存在的標記,僅是讓活下來的人聊以慰藉,但當我死了一百年、兩百年,「我」之於當下活著的人一點意義都沒有,他們的生命中,不會需要這個與自己毫無交集的「紀念」,此時墳墓的存在只是多餘。但當我以一棵樹存在,不論人的記憶如何,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有他存在的角色。

想像墓園改為一片樹林,風吹過樹葉的聲響、陽光灑落的樹影,都引人懷思。就算樹木死亡了,那也是再次回到自然而已。誠如作品名稱「回」所言,總歸是要回去的,所以,就以這樣輕鬆自然的姿態吧。


No.13「月伴兔影」這套作品在古典的韻味中多了趣味性。運用了2D、3D的錯視,讓平面的碗盤,擁有立體的情境,兔子本體與月光下曳長的影子,是相當雅緻的趣味。還有No.8早期陶瓷「礙子」轉化成的花瓶,是讓老模具再生,產生新價值的構想。

林曉瑛老師說,這些作品,是在幫產業、市場思考更多可能性,確實是如此。但我想,這些作品與其說是結合了設計與工藝的「產品」,不如說是為工藝技術找到另一種存續可能的「藝術品」,為了理想的工藝與設計結合的未來遠景,預先做了一個美麗的示範。而女性設計師的細膩溫柔,在這一系列作品裡無處不在,這更是賦予作品靈魂,最觸動人心的特別之處。

延伸閱讀:務實的設計蠻勁!專訪產品設計師 林曉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