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個禮拜的演講皆提到自我文化認同,上週易安妮女士從在台外國人的旁觀角度闡述,這週留法歸國的李冠毅先生則以台灣人、過來人的角度來訴說自身體悟和實踐得血汗過程。
簡述完個人經歷,要切入演講正題-(創作者)人生態度時,李先生以一個問題開宗明義「在做設計時,你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自己的風格是什麼嗎?」。文化是人們行為、思想的聚合體,換言之,探討自身淵源的文化時,要瞭解自己先,認識自己有很多種方式、方法,李先生舉例他經歷過的兩個:喜歡/討厭的兩個盒子、文化衝擊出的反思。
喜歡/討厭盒子是他在法國念服設時的作業,幫助創作者建立個人風格的方式。課題是要在一、兩年間,不斷收集兩個盒子,一個盒子裝自己喜歡的,一個裝自己不喜歡的,收集過程中讓人不知索然,但一兩年後回頭看兩個盒子裡的物件,配合時間軸,就看出了脈絡,並能夠闡明個人喜歡、不喜歡的原因,自我闡述的過程便是更深入的自我認知,也漸漸將無形的個人風格意向化。值得注意的是,創作者需要追求營造出個人小宇宙,但同時也不能太自我,尤其是「溝通」時,畢竟當你自認是有才華的人時,為何不藉由良好的溝通來讓更多人認同你呢?
而文化沖擊的反思,則是由於法國的文化特色 - 相較於美國,法國是一個很「尊重文化」的地方,尊重各地特有個性,重視你來自於何方,當法國朋友樂於詢問台灣文化內容而土生土長的自己無法有聲有色地回答時,讓過去總是崇洋的東方人方能夠審視自己、仔細品味自身所處的環境、獨特的文化生活。李先生個人反思後的實踐成果便是「東西雜誌」,他認為2000年代需要一本很亞洲的國際雜誌,書報攤常見的Vogue等時尚雜誌畢竟只是西方聲音的代表,相形之下,東方人有時尚消費力量卻沒有時尚發聲權,好似源自西方的「時尚」只為西方擁有。在如此衝突的現況中,憑著一股熱忱,以現代元素包裝東方時尚的東西雜誌但生了,雖然,從演講中不難知道,逐步說服崇洋東方人觀看自身時尚產物遠比想像中的艱難。
感慨的同時,也深知作為創作圈的一份子,重視文化跟本必須是創作的初衷與核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