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心得]
一個人要有兩個箱子,一個放進你喜歡的,另一個放進你不喜歡的。
總覺得這個思考模式十分有趣,常常人們都將自己不喜歡的推離自己,又有誰能主動接近自己所厭惡的事物,並且了解它?李冠毅講師今天帶來了這場講座,講了兩個箱子,講了義氣,講了東西雜誌,講了文化,講了小宇宙,講了倫理道家。我的生活中是好惡分明的,但總是一味逃避討厭的事物。如果將自己討厭的事物轉換過來,能成就一場改變,那種改變便是一種力量,或者再進一步思考,我的喜好是如何被我喜歡著?如果這兩個箱子能使設計師了解自己的宇宙,我期待我的宇宙成就我的那一天。
曾經有另一位講師說:越在地越國際。
東西雜誌的概念令人嚮往,雖然我並不完全了解雜誌內容。單純的分享東西,分享給生活在文化當下,卻總是忽略不見的人們看見文化,生活並不是完全依附潮流或者崇拜,我更相信不管設計師與否,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小宇宙。當然講師在創辦時也透過許多手法,讓世界、讓這個文化下的人們逐漸認同。十分佩服講師能在那個年代裡,用兩個箱子了解自己,以兩個人完成一本文化雜誌。
一個人要有兩個箱子,一個放進你喜歡的,另一個放進你不喜歡的。
總覺得這個思考模式十分有趣,常常人們都將自己不喜歡的推離自己,又有誰能主動接近自己所厭惡的事物,並且了解它?李冠毅講師今天帶來了這場講座,講了兩個箱子,講了義氣,講了東西雜誌,講了文化,講了小宇宙,講了倫理道家。我的生活中是好惡分明的,但總是一味逃避討厭的事物。如果將自己討厭的事物轉換過來,能成就一場改變,那種改變便是一種力量,或者再進一步思考,我的喜好是如何被我喜歡著?如果這兩個箱子能使設計師了解自己的宇宙,我期待我的宇宙成就我的那一天。
曾經有另一位講師說:越在地越國際。
東西雜誌的概念令人嚮往,雖然我並不完全了解雜誌內容。單純的分享東西,分享給生活在文化當下,卻總是忽略不見的人們看見文化,生活並不是完全依附潮流或者崇拜,我更相信不管設計師與否,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小宇宙。當然講師在創辦時也透過許多手法,讓世界、讓這個文化下的人們逐漸認同。十分佩服講師能在那個年代裡,用兩個箱子了解自己,以兩個人完成一本文化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