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師是我在7年前即認識的優秀設計師,從2007年開始由Design Together 集設計聯盟策畫的"亂有秩序"聯展開始,持續展開"36計"在設計與工藝對話。在2007年前後,對於台灣生活反思的設計才剛剛興起,當時一起參與的設計師們也都在產學界各自持續深耕。
林老師的作品,相較於當時其他設計師們,帶有一種女性細膩思考的特質。而每一件作品的背後,則有著對產業關心的溫暖,用設計的策略結合展覽與通路的連結,實際上一步一步的參與傳統工藝的蛻變。 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例如: 籽紙、Barbie Dream、回 / 骨灰罈,透露出的是設計師對於環境與生命的反思。秋作盤、邀月杯、pray 福 plate等作品,則是將文化與工藝透過設計帶出新的意境與美感。還有一些作品,則是還原工藝素材在材質上的特性,融入生活的經驗與記憶。
"設計"在設計師本身成熟的思考、技法,以及不斷遇到困難下,仍然堅持實現的意願下,作品本身就述說著設計與工藝之間互相淬鍊的結晶。
將工藝結合設計,並且將其推展到國際設計的舞台,參與米蘭家具展、巴黎 Maison et Object ,是這一系列設計得以突破原來日本工藝以來的傳統路線的重要關鍵。
目前,工藝結合設計,能夠持續與國際設計舞台鏈結,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我也認同,設計需要持續的推動,不僅只於一時的獲獎,對於產業持續的擴展,對於我們自己和未來持續進入生活設計領域的人,才有機會讓台灣的環境可以滋養設計人、建立台灣設計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
問: 目前台灣結合設計在未來的可能性?
答: 台灣在生活工藝結合設計的領域,目前的策略是國際展覽與國際獲獎的設計策略,和日本進入生活器物用品的作法很不同。未來仍然有很多可能性,現在新生代的設計師可以透過新的聯繫網絡推展新設計,或許有新的產業型態形成。
參考資訊:
進入米蘭家具展的意義,米蘭家具展是創新、前衛、實驗性極高的設計舞台,可以打開國際上的能見度。
進入巴黎家飾展,則是設計與產業銜接的最佳展覽,參展的作品必須具備市場的商業性,同時設計能量與創新性也必須足夠。
http://www2.ntcri.gov.tw/ciic/html/left_menu105.a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