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這次邀請到策展人易安妮老師來做演講,恰巧在去年有到台北當代藝術館參觀老師策畫的展覽,覺得非常的有趣。其中有一個裝置是觀者可以將頭埋進一個裝置中,並且透過內嵌的螢幕看到自己身後的影像。看了一陣子之後會看到自己身後有狀況劇發生,驚嚇中回過頭來看其實那只是虛擬影像,虛驚一場。我覺得這個裝置非常有趣,引發觀者思考”觀看的意義”。
這次邀請到策展人易安妮老師來做演講,恰巧在去年有到台北當代藝術館參觀老師策畫的展覽,覺得非常的有趣。其中有一個裝置是觀者可以將頭埋進一個裝置中,並且透過內嵌的螢幕看到自己身後的影像。看了一陣子之後會看到自己身後有狀況劇發生,驚嚇中回過頭來看其實那只是虛擬影像,虛驚一場。我覺得這個裝置非常有趣,引發觀者思考”觀看的意義”。
其中有同學問到: "您對於台北申請設計之都有何看法? " 老師提到: " 政府有意願來帶領這個風氣並且去爭取,非常好;但是經費怎麼使用,誰來使用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我覺得老師一針見血,自從台灣開始在國際上已設計嶄露頭角,甚至獲獎無數後,許多人以為只要在許多事情冠上”設計” 兩個字,這件事情就會變得很有價值。於是政府在許多企劃案中便說我們要用設計思考或引進設計師來做事情,但當設計者以專業來執行時,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以最近台北市重新設計清潔人員掃具為例,設計者以專業能力在評估和設計掃具,但是議員卻忽略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質疑設計師的專業,我想這就是在跨領域合作時遇到的溝通和信任問題。
老師的提醒很棒,提醒我們應該去了解台灣自身的文化,並且以自己的方式發聲,傳達給其他觀者,而不是去模仿其他國家的設計師,這樣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文化,我們應該回到自己的身上,專注自身文化、議題,如此更是身為設計師應該做到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