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心得]
之前就從朋友口中聽過林曉瑛這位創造力豐富的設計師,也很關注她的作品,很高興能從設計師本人口中聽到36計各作品的創作理念,以及從台灣典型的科技代工公司,與工程、機構師交手的產品設計師,轉化成與台灣各地職人切磋合作的產品設計師,這當中的心路歷程。林老師講述個人經歷時,一般設計師碰到的關卡她也有遇到,但我認為超乎常人的「自我砥礪」與「樂觀」是讓她能化阻力為動力,跨越、前進的主因,同時也十分慎重地審視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的設計能力、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與工作理念,因此有了36計,是故貫穿19/36件作品的主軸是材質,材質的探索進而促成與師傅、職人的合作和知識交換。
聽林老師與每位師傅的對談是很有趣的,就好像是對該產業變遷的訪談,像記者,對產業歷史、型態轉變不勝唏噓的同時,設計師能夠身體力行地找到契機,主顧關係、委託關係到合作夥伴,所以設計師與師傅間的角色關係很多變的,只要有心就會看到可能性。有心同樣能感動人,就像演講中QA時間提到的,對上一輩的爸媽、祖父母而言,竹工藝不是逸品,是生活用品中大量使用的材質,但有次跟爸媽到南投實際看 Yii 產品時,他們是驚訝的,同一個材質,可以造出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也可以心血結晶般的藝術品,意外記憶中的夕陽產業除了觀光區的小吊飾(甚至可能是大陸製的),也能有另一片天。
[延伸閱讀]
近幾年講述台彎職人的書籍越來越多,許多是以旅遊導覽般指引民眾深入認識:除了買日本職人的藝品外,不妨注意台灣職人的作品吧!在書店翻過這本<職人誌>,滿新奇的,推薦給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