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對於林曉瑛提及和傳統技藝的師傅們合作的事,讓我想到之前在進行畢業製作時,曾跑到雙連站的打鐵街尋找彎管師傅詢問金屬與結構的問題,以及前進林立許多CNC小工廠的三重區,他們一致給我的感受,都有一種昏暗的感覺,好像曾經都是一條熱鬧和重要的街道,如今卻佈上了一層灰塵,即便如此,他們仍很歡迎學生的來訪,即使那店裡微露出一絲絲的無奈。我想,就像林曉瑛老師正在做的,希望能夠透過我們的設計能力,幫助他們能夠運用這項技術來轉化到別種層面,創造新的價值,以免這項技術從此在此地生鏽。
台灣漸進走入不同的工業時代,似乎模仿著歐美國家漸漸將技術外移、國際分工,提倡著「想法留在台灣,技藝外移」,殊不知歐美國家正煩惱著沒有技術人人才的窘境,過去擁有與工廠、技工合作的實際經驗設計師已開始離開這個世代,留下新的世代,卻無處能便利了解工業的技術,這對設計師的專業培養是很大的致命傷,而他們也只能從書本努力的去想像,卻無法實際和專業技工學習和瞭解,在沒有專業技術與想法的結合,許多的創意和設計也只能存在於概念。而我們台灣目前仍保有著許多技藝,但是有鑒於東方人的傳統習俗,這些技藝總是只傳授給特定的人士,也因為如此,目前就是欠缺著系統化的技藝教育,能夠讓多數的年輕一代前去專研,據我所知,日本大學有著傳統工藝的學系,培養出專業的人才,我認為,讓台灣的技藝能夠持續下去,是需要靠教育的力量,僅靠著設計師或某些文化單位來合作做出新的手工藝設計作品,僅只能讓大家看見一時,卻不能真正的保存住他們(技藝),這些技藝不是為了存在博物館所展示,而是需要有新人真正的能夠接手,若台灣能夠建立起完善和科學的方式,建構起技藝的學校,讓我們(更多的新一代)讓台灣的技藝能再度在未來發揚光大。
{延伸閱讀}
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2010, 遠流出版,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