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林老師地個演講,不禁讓我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在台灣有那麼多種設計師,你以後想要成為哪種設計師?
這個問題最近上課老師也提出過,是在一間有規模、有組織的大公司裡與其他眾多設計師針對某一種的產品做設計嗎?還是在一間小公司,然後甚麼都要會都要懂得做的"多功能型"。還是個人獨立般的工作室,單純只為自己做設計?當然不管在哪條道路,一位設計師都必須充足的能力與能量,對我而言,能力是比較容易隨著環境或是時間成長的工具;而能量是一種對設計的熱誠與憧憬,這是比較難得的面向,要在這個設計領域活出屬於自己的一種品味或風格,這可說是我對自己註下的一憧憬。
在林曉瑛的身上我看到類似的光芒與能量,不斷地增進自己的視野,對事情的態度也是我們值得仿效,儘管有時過程會碰壁,但不放棄才是最後的贏家,36計更是他對自己的一個期許,或者就是自己品味。其實在我以前老師也常常跟我們說要區分清楚所謂的工設和工藝和藝術,在定義上也許他們各有類別,甚至有人偏頗的將他們之間的關係用產出和收入去區分,讓我感到愚昧,在他們之間只是元素的不同,但絕對都是設計一環,在林老師身上,我更實際證實這個想法,工設和工藝都是為自己設計的加值的一種處理,我更意外的,老師對工藝材質上的運用讓我讚嘆不已,也許自己在設計的能力上,我還做不到這樣材質的結合與創意運用,讓我看到另一種設計之美。對我而言,林老師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光芒的道路,樂於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投入、深入最後出來得是我們的景仰,希望我能永遠記住這位在我眼前往光芒走向的身影,並時時提醒自己追逐屬於自己的光芒。
關於能量我是這麼嚮往;而關於能量的影響,
當我在前面看到前面老師與幾位以前都是學設計的朋友一同在美北館策畫展出「亂有秩序」展覽,這點讓我十分感動,因為曾經大學也為自己系上策畫畢製的展場,那過程上的辛酸苦與展期的感動,我深刻體會過,面對一個龐大艱難的任務,在外界幫助極少的情況下,一切最能支柱你的就是那些與你一同奮鬥的戰友,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一定能感受到,多人的支持產出無限的能量,我們共同對設計的熱誠,轉化成具體的行為付諸在這展覽展場,在最後看著自己孩子展出後的心情我想林老師也是十分深刻。如果有一天我們還能聚集幾位好友,單純為設計付出一些能量,去做一些具體行動並嘗試去改變世界,這才是真實改造,過程一定辛苦,但看著成果一定甜美,尤其是站在身邊那些一同努力的朋友,我想自己的能量,加上朋友的支持這個元素,設計一定可以感動更多人,就像我在林老師身上所看到的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