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23 呂易安


[個人心得]

一棟建築可能矗立在土地上十年、百年、千年,除了歷史上的階段文化象徵外,建築存在的每個當下都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不論是以起居住宅、辦公大樓、娛樂場所的型式,還是提供大眾一個休憩的公共空間 ; 換言之,建築在務實面上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有遠景規劃的藍圖同時能營造需求、改變的契機。建築師必須對「環境」和「文化」深入地明察秋訪,藉由敏銳的感知感受能力來體會當地的生活,配合設計師個人的思維體悟、中心概念來將觀察結果深入淺出,為這地區的人們量身規劃空間。設計過程中,建築師個人的主張是關鍵,畢竟那會影響到他看待事情的角度,看中大系統的現代化、全球化,或是注重小系統下保有的當地文化特色,兩個切入點關注的是截然不同的面向,當然,最後的產出也是南轅北轍。

這次阮先生介紹的小鳳山(興仁里)<城市的甦醒> 工作營,除了嘗試將展覽從殿堂式的美術館拉到現實生活場域裡,讓展品與人們,甚至該說是「居民」近距離的互動,展現其「現在進行式」的真實性 ; 同時讓有經驗、有體悟的建築師和工業設計師帶領學生體驗「行動中的反映」,讓學生有機會看到平常難以窺探的老師思考時的脈絡,前輩如何拿捏議題、詮釋概念、探測真實性到實踐手法,從「小系統」切入下的過程顯得尤其別緻,想必工作營中,師生、創作者與居民間的對話是相當精彩而難得的經驗,同時能夠引發學生真的去思考「亞熱帶美學」為何?歐風東漸、追求現代化的思潮下,台灣的建設多少被想像化了,看看真實台灣的樣貌,台灣需要的是什麼?我想,這是台灣設計師必須視為己任去思考的。

[延伸閱讀]

 <弱空間: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

聽完阮先生介紹謝英俊建築師「協力自造」的作品,內心頗受感動,進而搜尋相關的建築著述,因此找到了阮先生的著作 <弱空間>。本書接著<若建築>,以《道德經》讀出「後921世代」建築師們,如何在跨越理念的向度中、萌發秀異的空間美學。本書以五個關鍵事件(1895年甲午戰爭∕1945年日本戰敗∕1978年台美斷交∕1987年政治解嚴∕1999年921大地震),作為映照閱讀當代台灣十五位∕組建築師發展的歷史參照,再以五個基本價值(空間、美、永續、社會性與宗教性)對個案與設計者為中心做紀錄與評論,在鋪述這個建築世代的作品與作為同時,也試探了台灣建築的未來走向可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