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這次阮老師以他在高雄策劃的「城市的甦醒」內容講述如何靠設計及藝術介入空間,喚起城市意識。
他提到南台灣屬於熱帶氣候,應該要獨立發展出我們自己地區的美學觀,而這種雜混的生態美學並沒有被發展出來,而是一直模仿溫帶氣候的美學觀。
他提到南台灣屬於熱帶氣候,應該要獨立發展出我們自己地區的美學觀,而這種雜混的生態美學並沒有被發展出來,而是一直模仿溫帶氣候的美學觀。
鳳淩廣場露天休息區,模仿溫帶國家,忽略了熱帶國家的氣候。譬如十月的高雄怎麼會有人在路邊休息?這是虛擬的或自我想像的台灣。或是貂皮大衣被定義成時尚和貴婦的象徵,而其實不適合我們的國家。東西為誰做或是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而對他來說就房子和新大樓交混狀態才是真實的,這個不知道是什麼的狀態才是台灣目前的狀況。中華街白天招牌交錯,但是晚上接著就變成夜市,有一種多元的個性。台灣應該從普遍性而不是深遠性出發,普遍性才具有意義(白天、晚上、每個城市都這樣。)
另外說到謝英俊如何利用建築實踐自我,謝英俊認為蓋房子沒有很難,將建屋簡單化。將物品現代越來複雜、商品化、製造困難的「排他性」去除,讓沒有選擇性的人可以自己動手做。後來致力於發展自力造屋,告訴弱勢者他們還有別的選擇。
由上而下很容易忽略一些細節,改變要從下而上。
我們有個迷思,認為糞便或垃圾需要一個大系統來處理。可是以前小農村都是有人會來把糞便除去。但像單一大系統,如果有一個病毒進來很可能就會整個毀滅。
他也提到其中一個藝術家觀察台灣時,發現一些特殊的違章,狀況是房子先蓋好了都市規劃才進來,後來政府把房子規劃在馬路,就必須得把房子拆掉。雖然政府會給予補助,但藝術家認為這是弔詭的,並相信土地是全球的,而人類不應該宣稱他們有土地所有權。他選擇在一個原本可以通過汽車的馬路,一個只能通過行人的違章房屋頂上,蓋了一個平台。
接著劉國滄的主要作品為藍晒圖和安平樹屋。他去了被馬路拓寬而拆掉的房子,牆面留下一些痕跡,就去想像原來的住屋,而藍晒圖隱喻把東西叫出來。他就把藍晒圖把原來完整的家叫出來,去附近撿家具洗乾淨後,切一半然後貼上去,然後勾邊把立體平面化。遠看會看不出來真實的還是虛假的,讓不存在的東西變成立體,把存在的東西變平面,2、3D的視覺交錯。
後來又為這個展覽做了一個作品「都市客廳」,批判現代人和都市的關係,選定一個角落,選兩戶建立一個動用的都市空間。這次也在附近撿家具重新漆成黃色,給予新生命、勾邊再切一半崁進去,建立模糊性。
建築常因考慮到現實而被藝術圈歸類為應用藝術,概念的檔次在形而下的部份,而藝術因概念的完整在形而上,但事實上能做到形而上的人沒幾個,大部分都是虛假的形而上。
而建築設計可貴的就是他能實際去做點什麼,但希望當建築或設計介入空間,能夠加入一點抽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