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林建宏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11/28(五)
講者:林建宏先生

很可惜沒有經歷過中興百貨的那段盛世。

雖然是在90年代間長大,但因為小時候並沒有關注設計的意識,也不是台北人,因此一直以來都對中興百貨一無所知,最鮮明的印象,倒是2008年關門的時候。

進入大學以後,瞭解了廣告,瞭解了許舜英,並且在我認知中,中興百貨與意識形態廣告,幾乎劃上等號。這些廣告都有特出的畫面、經典的文案,並具備高度品味與精煉感。透過這次的講者—林建宏先生的介紹,又再次對這些堪稱經典的廣告感到讚嘆。

林建宏先生是復興商工畢業,本來想作室內設計,但進了卻百貨業。第一份工作就在芝麻百貨,即中興百貨的前身,不料這輩子就做這一份工作,一直到中興百貨結束營業為止。

他說,總經理徐莉玲的品味很高,也願意花大錢做好的櫥窗、好的廣告,當時他的月薪6000元,而貼一整面櫥窗的卡點西德,卻必須花費10000元,但也因為這樣的重視,那些櫥窗儘管拿到現在,都還是很好的作品。

他也介紹不少平面廣告、影片等作品。例如1993年的絕對在地系列,是以台北的十個景點去做;而我對於「雞/豬篇」廣告的印象特別深刻,身上印滿各種LOGO符號的待宰雞豬,逼真的皮膚質感,像是把剛宰好的動物直接放在眼前一樣,對觀者產生衝擊,諷刺的表現出受到外來文化宰制,失去自我認同的我們,就如同畫面上的雞與豬。厲害的是,在呈現這個強烈的畫面同時,整體視覺依然具有相當的時尚感。

然而在演講的過程中,講者陳述當年抱負、榮景的同時,也不時透露諸多感嘆。相較於當年的盛世,講者今日的歎息確實不難理解。台灣市場小、資金少,在一支廣告上願意投入的金錢非常有限,也就很難做出有氣勢,有規模的作品。對照於對岸大陸正在起飛,資金雄厚的狀況,可以產出許多台灣無法做到的廣告類型,台灣幾乎是優勢盡失。另外,台灣的設計人才一直大量外流,企業應該要花錢,把這些人留在台灣。然而人才流失,是台灣整體的問題。不只是設計業、廣告業,問題還存在於台灣的薪資結構,還有政府、企業的心態之中。要探究原因,或要定罪何方其實並不容易。

李根在老師也提到,1990年代正逢廣告業發達的時期,當時年輕人的志向,就是進到有名的廣告公司,挑戰創意的廣告工作。近年,雖然設計產業熱門,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多了數倍,卻少有人以知名廣告公司為目標,其中有不少弔詭之處。但自己身為這個年代的設計科系學生,以這個立場來看,倒是能隱約明白其中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台灣的廣告環境,並不令人嚮往。沒有像當年一樣,持續產出高品質,內涵豐富的好廣告的公司,沒有一個登高一呼,引領大眾品味的存在。年輕人看不到自己進了廣告公司,能夠做出什麼有趣的、好的作品,看不見好的產出,自然就不太會產生想進廣告界的意願。

另外便是,廣告本身的質變,傳統廣告的式微。在今日,要達到宣傳效果,不一定要採用報紙、電視廣告等傳統媒體,透過網路、社群網站的手段,甚至能達到更好的行銷效果。也就是,廣告這件事變得更多元。相較之下,我個人會覺得,「廣告公司」是一個過於傳統的詞彙,以往的廣告模式,在今日似乎顯得有些笨重、窒礙難行,廣告公司是否能在這個變換的潮流中存活,擁有好的前景,我不禁產生懷疑。

另外奇妙的是,不少在廣告待過的前輩或老師,會與我們分享經驗,所以我們都清楚,廣告這份工作充滿挑戰,壓力大、辛苦、薪水也不高,要進入要有相當覺悟。必須苦熬多年、志向堅定,才能走得下去。因此,這不是一個簡單就會踏入的工作。

而且廣告要考慮更多行銷傳播的面向,非常注重團隊的合作,所以難有機會進行真正的創作。雖然不少平面設計工作也是薪水低又辛苦,但至少能擁有較多自己的空間,累積自己的作品,這對年輕人來說是維持熱情相當必須的。而且,在產業瞬息萬變的今日,待在一間公司裡苦熬,不見得會有結果,也不見得能學到最多。像自行接案這類,能保持彈性,隨時修正自己的方向的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是更具吸引力的。

不論現狀如何,當年中興百貨的廣告,確實創造了台灣廣告界中,一個華美而深刻的印記。



延伸閱讀: 【人資話題】台灣廣告業的未來出路
http://www.brain.com.tw/teach/teach/0709_5.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