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朱浩華教授演講內容 / D9510104 D9610301 M9610301 M9610302 M9610303 M9610304 M9610305

演講者:朱浩華 教授
日期:2008/3/14

主題:跨領域合作相關案例裡的Convenient and Inconvenient Truth

概要
「這是一場沒有對錯的談話」!以這句話作為開場白;明顯地感受到朱教授是一位謙卑有禮的實驗室裡的學者。他的演講內容是以他所參與的案子為例;點出了一些科技與人文(跨領域合作)的相關問題,也坦承出一些表面看似成功的研究案;背後隱藏的不成功事實。他說道:不管是論文研究,或是實驗室裡的研究,或是跨領域的研究案,在結案的當下,都寫下非常完整的句點,但是如果坦承面交;重新檢驗,會發現都有一些非常不完整事實。所謂的不完整;可能是研究裡的「盲點」或「錯誤」,但是基於現實(時間、人際、預算、技術面)的因素,案子可能還是得結束,這是每件研究案的悲哀。但是,從過程來看,不管是失敗、完整或不完整,這其中大家都有收穫,大家都有互有所長,這是最珍貴的,也是跨領域合作最該得到的效益。

案例
朱教授的研究領域是利用Ubiquitous Computer的技術幫助兒童的行為治療。因為他的領域是關於科技的,但是「兒童行為治療」卻是「醫學、心理、社會」的領域,因此,朱教授今天所舉的案例都是跨領域合作下的案例。

1、小孩用餐行為的治療

一般小孩的教導是:口頭教導。但是很多小孩都不吃這一套,使得一些父母非得用「體罰」或是「語言懲罰」(責罵),但是其效益是非常有限的,通常是治標不治本,而這些懲罰會使得親子關係變差。所以,一般的兒童行為治療專家都會建議遊戲式的治療(這裡的治療可稱:教導)。
這個案例是:兒童用餐太慢。要改善小朋友的用餐習慣與速度,他們研究了一種裝置,透過Ubi-com的技術:當小朋友的餐盤裡的菜被光掉時,小朋友就會得到一種顏色或筆,能把餐桌上的卡通圖案塗上色彩,利用小朋友愛玩的心理,因為想玩(塗色彩),而加速用餐(吃掉食物)。當初,在設計上他們完成了這個裝置,但是;心理醫師(羅教授:台大醫院兒童行為治療專家)卻提出很多質疑;例如:小孩是因為想玩而吃飯,而不是因為美食而吃飯。(加速用餐就可以著色,不加速用餐就不行著色),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而且;若把著色裝置(遊戲)拿掉,兒童的用餐習慣會有改善嗎?儘管最後,朱教授團研究嚴隊,大幅改進了ubi-com的功能和遊戲的趣味度,但心理治療師還是不太樂意接受他們所設計的裝置。

2、小孩子的刷牙行為治療
基於沒有定性,或好玩的心理或是想睡(睡覺前刷牙)的關係;一般兒童在刷牙時是非常草率快速的,因為花在刷牙的時間少,因此;他們並沒有把牙齒清潔乾淨。所以,他們要解決的是;讓兒童多花點時間在刷牙上,並且能有效的清潔牙齒。於是他們設計了很好玩的遊戲,在刷牙的兒童前設置了遊戲面板,每當兒童刷過牙齒的同時,裝置面板上的牙齒(圖案)上的污垢就會去除或淢少;這個裝置最後很成功地實驗出來,也真的試用在兒童的行為(刷牙時)治療上,報告顯示;也大幅改進了兒童刷牙問題。但是最後治療師也不予採用這樣的裝置,也同樣提出了很多質疑。

結論
朱教授最後坦承說:以上的例子在研究報告上;最後是成功的。但也僅在研究報告上,而實情並非如此。原因是:科技技術團隊並不了解醫學心理團隊所重視的東西,而隔行如隔山,因為不了解、因為侷限在自己的領域,所以所研發的東西只考慮到「科技的技術面」,並沒完整地考慮到「使用者」(治療師與兒童)的情形。如果真正重新評估以上的設計,那會發現很多問題:產品的成本太高、人與人(兒童)的行為習慣(使用牙刷的習慣)並不一樣,小朋友會因為貪玩而多吃東西,會吃太快;重心還是在於「玩」,並非在於吃飯的本質,所以行為治療師並不贊同這樣的設計。兒童要成長,並不能一生都靠這些科技裝置來生活,這是很不人性也很不科學的。

跨領域的合作會有很多問題:因為專業不一樣,爭執難免,盲點又多;過程一定會挫折連連。若要跨領域;朱教授也建議幾點:花多一點時間去了解對方領域的專長和專業,除了利用本身專業來看設計外,也要站在對方領域的立場或專業來看待設計,畢竟設計還是為了「使用者」,而了解產品不等於了解「使用者」。當然,朱教授還是非常鼓勵大家去進行跨領域的合作,因為跨領域的合作能激盪出意想不到的創意火花,同時也能取長補短,各有所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