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教授透過他所執行的二個跨領域的合作案,告訴了我們一些「不方便告知的真相」,而這些「不方便告知的真相」卻是被他認為「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大家都很怕所謂的「跨領域」,因為隔行如隔山,很怕別人聽不懂自己的專業,也同樣擔心自己誤解了別人的意思,別說跨領域,就連同領域,還是會合作的非常艱澀。但如果真能有機會和勇氣,應該是要極積於「跨領域」合作的。旁觀者清,往往外行人能點出內行人的盲點,從人文的角度來看科技,和從科技的角度來看科技一定會完全不一樣的,而所謂的「完全不一樣」不就是「創意」的開端嗎?
朱教授所講的案例裡:「兒童刷牙、兒童用餐」的行為治療裡我非常認同「那位治療師(羅教授)」的想法,科技產品研究者往往看到的是:多炫的產品,多高的技術,他們忽略了「人」。所謂的透過玩遊戲(這次研究的著色裝置)而想吃飯這件事,基本上是非常不人性的,先不管產品的成本,人體工學等問題。穿竟要校正小朋友想(食慾)?還是要校正小朋友「吃快」?這二點要先弄清楚,玩遊戲能增加食慾嗎?要吃飯?還是要玩遊戲?重點在吃?在玩?以後是否小朋友只要吃飯時就要玩遊戲?我覺得這些問題沒答案時,根本無從設計起。所以,朱教授也坦承,其實這些案子是有很多問題點的。但是過程中;不管是在技術上(本身專業科技),或是在合作(別的領域),都有一定的收獲,他是蠻建議跨領域合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