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朱浩華教授演講心得 / D9610104 廖繼盟

朱浩華教授演講中介紹跨領域的合作案例。由於小孩子的注意力相較於大人比較無法持續,利用遊戲來治療或矯正小孩子的某些日常生活上的行為,如小孩子不願意刷牙或進食時不專心等不良習慣,希望藉由遊戲的吸引力讓小孩能夠專心的做完某些事項。朱教授提到在研究矯正小孩行為器具的過程中,要注意下列幾件事情。
一、要先觀察受測者(小孩子)的行為模式。
二、要有鼓勵機制,讓受測者願意持續的矯正工作。
三、從受測者的行為模式設計矯正器具。
四、從旁觀察並適時的改進矯正器具。
研究範例提到經由這樣的方式可以改進的某些習慣,並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有一個現象研究者需考慮到,如果一項矯正工作在矯正的過程中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可是將矯正器具移除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事後追蹤發現,受測者的行為又回到未接受矯正前的狀況時,我們需思考這項矯正措施的功效級實驗的成效。

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跨領域合作將會是一個趨勢。在跨領域合作的過程中,如果每位參與者只在自己的領域發揮,則無法用同理心去了解其它領域參與者所需考慮的事項。因此在進行跨領域合作時,必須了解其他領域的特性之後,所提出來的提案才可能被其他領域者所接受,並達到跨領域合作的預期效果。

這場演講讓我學習到,在進行研究前須考慮到研究的效果是短暫的或是長久的,作為是否進行研究的參考。以及在進行跨領域合作時應注意到的其它領域的想法,降低溝通時的障礙,提高跨領域合作之成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