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蔡教授分享了眼動儀的測量方式,以及它的數據為何可以被視為較為客觀的科學計量結果,透過蔡教授深入淺出的介紹,從而得知眼睛的閱讀行為,竟然包含著這麼多的認知運作:閱讀、注意力級語言處理,從眼睛移動所透露出的訊息,即可讓研究者在一個自然的情況下搜集資料,而凝視的軌跡就會透漏出想法,凝視時間也可作為比較的標準;從蔡教授的分享演動儀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它對於視覺設計或介面設計,這類與接受者視知覺有高度相關領域,若能仰賴眼動儀的協助,就能讓設計的結果測量,從仰賴接收者的主觀偏好,轉變為一個較為客觀及自然的計量方式。演動儀的延伸運用,是在專家能力的判定,這部分蔡教授的舉例,相當有趣,所謂一流的足球防守員,除了在防守表現上有差異,更主要的差異是在於他眼睛所觀察的凝視點,一流的防守員在罰球時,注意的不是對手踢球的那隻腳,反而是另一隻腳,而防守員的下一個行動判斷就是取決於他所觀察到的另一隻腳所透露出的訊息,反之二流的防守員只會將注意力放在踢球的那隻腳上。由此可知,因為科技與精密儀器的協助,讓或許連專家本身也不知從何說起的差點點,讓我們透過科學化的抽絲剝繭過程,得以辨認找出專家能力的特殊之處,進而成為在挑選培養選手的依據,也因為眼睛視知覺的能力是非常穩定的認知能力,若能從小培養,亦能協助孩童更早發早發展自己的天賦。
[提問與答覆]
問:眼動儀所記錄的順序軌跡,是否即代表注意力的順序?答:是的,很少的例外,絕大部份眼睛到的地方就是注意力注意到的地方。
問:那是否注意力的順序,就代表偏好的所在?
答:這部分就不一定了,因為那會因為個人的動機及偏好習慣,有所不同,通常第一個次序是比較穩定的,但第二第三則會很有很大的差異存在,他可能會大範圍的掃過,或策略性的選擇。
問:那現在數位行動的裝置普及,是否已經有相關的研究或規則,可以與我們分享?
答:數位裝置的研究一定有,但是否有一定的通則或規則可以遵守,我想應該是還不一定,因為裝置的大小,閱讀環境例如:站著看、邊走邊看,都會有影響。
[延伸閱讀]
1.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The Mind: What Sherlock Holmes can teach us about decision making>本段影片闡述主題為:如何透過科學化的方式研究人類的心智運作,講者快速簡要地介紹了近代心理界重要的大師,即其使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來探討人類的心智,如開啟先河主張測量記錄的佛洛依德,現代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奠定了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基石,以及主張以科學計量方式測量行為的行為學派巨擘 B. F. Skinner。
2.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本書核心觀念即圍繞在行為心理學派的核心基礎「獎勵與懲罰」,透過最新科技的輔助:認知照影顯像技術,讓我們得知腦神經迴路如何影響着我們的生活與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