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蔡介立教授演講心得 / 陳俊中 D10110103

認知一值是門有趣的學問。學設計的過程常常把設計的好與壞簡化成當下的想法判斷,但若仔細從認知的觀點來切割,對於一個設計的好壞判斷源自於:1環境光線照射到設計物體上,2反射出的光線射入眼睛,3眼睛再將光線轉為神經訊號傳遞給大腦,4腦內神經讀取並成像,5最後人再與腦內資料進行思考判斷。因此,只要有一個環節產生變化,對於設計的認知就可能完全不同!我們常透過問卷或訪談來研究腦內思考判斷之後的意見,作為設計認知的結果,但腦內的“綜合”作用過於複雜,感知之後可能經歷了百轉千迴才反映在問卷上,很難非常清楚的切割出必要的資訊,因此透過觀察眼睛--這個本身沒有自主意見的器官動作,透過注視反應,不管是視覺路徑或視覺熱點,反而有機會能更清楚的釐清設計或美感的認知反應。

演講過程中提到了許多的透過眼動儀的視知覺實驗,有圖像的與文字的部分,但總體來說,除了食物的味覺、音樂的聽覺、材質的觸覺、味道的嗅覺之外,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只靠視覺來完成“判斷”與“選擇”,物的設計品質評價也大多依靠視覺完成,因此透過眼動實驗,可以找出許多設計與美感相關學術研究的新法門,過去我們許多依賴質性研究來完成的部分,可以建立起實際的量化值,並透過實驗設計間接推論出“喜歡看”或“不喜歡看”的證明。

比較可惜的部分在於受限於實驗設備,多只能以平面圖片的形式來進行測驗,無法用3D實物的眼動實驗來找出產品設計與視知覺之間的關聯,例如眼睛到底怎麼看3D曲面或造型線條,或是跨平面的造型元素變化等,希望日後能有新的眼動儀器能夠來進行3D眼動實驗,相信會讓工業設計師對於人怎麼看造型變化這件事,會有更多的了解與幫助。

[問題提問]
問:眼動實驗是否能找出看的時候產生正向情緒(喜歡)或負向情緒(不喜歡)?
答:眼動實驗沒有辦法直接看出受測者喜不喜歡,但可以透過實驗設計交叉比對,間接推論出正向情緒(喜歡)或負向情緒(不喜歡)。

問:眼動實驗儀器的螢幕大小是否會影響視覺感知?
答:受限於眼動偵測攝影機是固定的,若眼睛看到太旁邊時,攝影機偵測的眼球就會變成橢圓而失去準確度,螢幕太小眼動距離不夠也不行,因此螢幕大小有一定的限制。

問:不同受測本身的背景是否會造成視覺認知順序或停留時間的變化?若是會,通常哪種背景差異造成的變化最大?
答:受測者的背景差異都會造成影響。舉例來說:通常西方人比較會看前景圖像,以及比較強烈的部分。東方人則會看背景留白與較為和諧的部分。

[延伸閱讀]
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
作者:陳瑞麟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認知之後緊接著就是評價,因為人無時無刻不在判斷左邊右邊、往前往後、字型字義,或是說一還是說二,因此要對整個認知到作出的反應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就必須把認知與評價一起檢視。本書舉出許多知名認知理論與實驗,分享執行認知實驗的竅門,是有至於深入認知實驗與研究的專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