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aldman曾經針對好用與好看做了一番論述,如何在好看與好用之間取得平衡,是設計師一直傷透腦筋的兩難,而現在當互動的體驗也加入了設計,以前的靜態變成了現在的動態,設計的過程就更複雜了,而產出的結果好壞,也難以從直覺論定。而這次請了蔡教授講解眼動儀的原理,讓我又多了一個設計的切入及檢視的角度。
蔡教授主要是研究中國字的認知學,而他從生理上的認知過程講起,共分為1.光照到物體;2.反射光入眼經;3.眼睛轉為神經訊號傳遞大腦;4.腦內讀取成像,最後,5.思考判斷。因此,只要任何一個環節發生變化,認知就會產生不同。而其中,因為眼睛看清楚的範圍是有限的,注意力是在整個過程中,影響我們認知的關鍵因子,因此透過一些設計的方法方式,讓讀者注意力集中,以及注意力移動,將有助於設計所要表達的訊息。這時,設計是否達到要求,憑著眼動儀的分析將能幫助我們作精密的測量,用科學的方法,判斷設計與理想是否相符,將可避免掉過去設計的黑盒子,以及增加設計成果的效用。
最後「思考判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同的風俗、年紀、性別等等,也將會為成為影響注意力的一個關鍵因子,因此作設計時,讀者的身份背景也是要考慮到作品當中,使讀者的認知與訊息的傳達能夠一致。
提問:
紙本跟螢幕有沒有差別?測量上有沒有差異?
回答:
第一,紙本跟螢幕在閱讀上,一定有差別,螢幕上看起來會比較容易疲累,但是沒有研究顯示出這兩者對閱讀上,何者會造成障礙。第二,在測量上,比較少人做書本的或翻書的研究,因為執行上比較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