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從未受過設計訓練的人,是否能成為一位專業的設計師? 是否成為一個作品被國際知名設計雜誌報導的人? 而且是否能將設計品成為一個商品。台大物理系畢業的陳涵希先生,用自己的經驗來分享這一路自己的心得。陳先生的經驗驗證了這個數位設計的輔助,縮短了降低了踏入設計領域的門檻,並非專業技術的訓練不重要,而是每個頂尖行業看重的是想法,能否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特原創的洞見,尤其在設計這領域,涵蓋的範圍相當廣,從藝術、商業到人道關懷,都屬於設計與社會對話的範疇,關鍵在於設計師能否在這光譜中,知道自己作品對話的對象是誰?挑戰的概念是什麼?如何在實作中,一次次克服困難,這困難很多時候不一定是設計概念,而是能否將各個環節想得透徹,這就關係到自己設定的挑戰在哪,如果只是要得獎,就只會停留在設計概念與原型上,陳先生以自己的第一個設計品來舉例,Royal College of Art的畢業設計作品 Dislocation Clock,設計概念是把時鐘的轉軸從正中心轉移到分針上,這是一個十秒鐘之內就確立的設計想法,但如何把這概念落實,卻是整整花了六個月以上的時間,搭配精密轉軸用半手工的方式做出來,而且在米蘭展上獲得荷蘭知名鐘錶設計公司洽談商業量產的機會,經過整整半年,最後的評估是無法進入商業量產。這場經驗讓陳先生更認清,設計與商業量產間的不同,如果只是要得獎,這個作品到米蘭展就結束了,有個很漂亮的想法也可以被執行,但如果要去想商業量產的可能性,就必須考量更多,這也回頭刺激了自己如何把自己的優勢與特長落實在商業可行的商品上,這也催生了empty memory的誕生,一個結合台灣科技島優勢、以及歐洲人文設計的作品,這次的困難就在於製成過程的種種磨合,以及把商品推向對的通路,而且是把眼光放遠在全球通路上。
這場演講陳先生很誠懇地分享了自己一路,從零開始,卻不斷把每次挫折轉換為下一個挑戰起點的機會,並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不足作出調整,把自己準備好然後大方地去敲機會的大門,不去嘗試怎麼會知道下一道門是不是就是為自己敞開的呢!
[提問與答覆]
問:請問陳先生下一步目標是朝向大量產化的商品設計?
答: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花時間在設計上,量產化的商品只是其一,像是即將把自己的霧中燈做成商品,也是打算先在米蘭展做曝光,比較是朝向商業藝術的角度來做設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3PxxEoW7Z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