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個人心得

       邱慶岳先生利用本身執行工作坊、展覽的經驗,從評論出生轉成策展人,與大家分享並表達自己對於台灣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等的看法,提及著認為創作者與策展者的角色逐漸模糊的趨勢。透過他其中一個工作營的分享,於2005年城市甦醒中,對於他認為展覽應該要拉回現實,何不將展覽放入都市呢?不一定要在藝術空間下進行的想法很認同,從他的分享裡,可以看見許多創作者和當地人產生許多互動與對話,展覽不再只是一個靜態的展出,而是一個能夠引起當地或更多人思考的媒介。在這個城市甦醒下,中心思想是「全球化之下,單一化的大系統下,如何擁有自我的權利?大系統與個體的思考」,這也同時讓大家重新思考並和邱慶岳先生一起去探索,台灣的真狀態到底是什麼?非常印象他說到的「我們應該在我們的「熱帶」地區產生出我們的美學,現在我們大多深受溫帶地區的美學影響,單一化的美以為才是美,但我們實際是擁有各種木質,是混雜的,卻沒有發展出我們該有的特色與美學。」如同案例中高雄政府所傲稱的新建公園,水泥地與咖啡廳,卻只是模仿歐洲的感覺,卻忘記台灣夏日酷熱的天氣,這樣的建設一點都無法擁有像歐洲的浪漫。

       對於台灣的想法,邱慶岳更提到他的看法:「台灣是一個現代與非現代之間的模糊狀態:透天、廟…/線索、中華路(大馬路商店、晚上變成夜市),一個都市空間可以變成各種不同的功能,而非單一性的(對於台灣的街道),我們應該從「台灣的普遍性」找出台灣的特色,讓大家不管在哪裡拍照,都會知道這就是台灣,這才能產生深遠的現象,而非找到獨特性。」也在這過渡又多元的特色下,台灣的部分在地的建築師開始被國際間注意,這些人都沒有受過西方教育,形成非常有獨特的台灣風格,相比較於那些國際化的建築師來得更特別,例如謝英俊帶領居民自己動手蓋房子,讓複雜程序的房子建法變得更簡單,給予原住民可以輕鬆蓋防;劉國滄的都市客廳裡,讓我最引像深刻是黃色巷子的案例,透過這項作品開始與當地居民的阿婆形成關係,並且讓阿婆實現「蓋廟」的夢想,這樣和當地共創的感覺,才能真正讓作品延續在人們的心中或產生更多的影響。


延伸閱讀

領921災民蓋屋   台建築師美國得獎
http://tw.news.yahoo.com/%E9%A0%98921%E7%81%BD%E6%B0%91%E8%93%8B%E5%B1%8B-%E5%8F%B0%E5%BB%BA%E7%AF%89%E5%B8%AB%E7%BE%8E%E5%9C%8B%E5%BE%97%E7%8D%8E-034852189.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