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15 林怡菁



阮慶岳先生分享策展的經驗,並提及全球化下台灣的定位。大系統(全球化)裡小系統(在地文化)必須找尋自己可以寄託情感與文化的物,也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亦或是一個村里裡里長與里民之間的關係。
阮慶岳先生便是想要藉由對小系統的思考,來傳達對定位台灣的想法。他限制參展者在鳳山興仁里,運用有限的金額去實踐小系統拓展到大系統的思考,這些作品藉由環境切入、議題思考、民眾意見等等角度,發展屬於自己在地的東西。這樣的策展做法,就像在土地上種出只屬於這片地的植被,而這也呼應到阮慶岳先生對台灣美學的看法。他認為台灣的創作者,大多模仿著日本、歐美風格,而那些風格的背景環境是林種單純、地表分明的溫帶氣候,並不屬於我們亞熱帶的美學觀,我們的美學應該有像雜木林般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而不是純粹、單一。對於他對台灣美學的看法,我表示贊同,台灣的氣候濕熱並不適合追求像歐洲一樣的香榭大道空間,也不適合為了防雪重量的斜屋頂,我們應該發展適合自己當地環境的建築美學。
劉國滄的曬藍圖是完美的修繕藝術,帶來2D與3D的交錯衝擊,也還原了當地的記憶,這次也參與了此計劃,在一個公共空間-巷弄中建立戶跟戶之間的聯繫,以承載著家的記憶的舊物去重新塑造一個大家熟悉場景,顯眼的黃色巷子更是引起了注意與話題。在此案例中,作品甚至與當地居民形成聯繫,不但實現當地阿婆的夢想,也讓我們看到藝術創作與人之間共創的情感延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