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曾御欽先生演講團體心得/M10110105、M10110210、M10110M01、M10110206、M10110209、M10110120、M10110212

欽先生出生於觀念傳統的軍人家庭,從小就被訓練坐姿端正,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吃飯腰桿挺直,以碗就口;睡前要被四書五經給父母聽的軍人生活。並且被期許好好唸書,將來成為一位醫生。但他有不同的想法,他想要成為一名街頭畫家,於是經過長期與家人溝通及一些因緣際會之下,踏上了藝術創作的路。

講座的題目為《坐在奶奶的屍體旁》,如此命題是因為,”坐在奶奶的屍體旁“是演講者本人的親身經歷,加上當時正在閱讀《寂寞國的殺人》和《味增湯裡》兩本書,其書的內容和當下情境的融合,使他進入深沈的創作狀態中。

講座中播放了四個演講者的影像作品;多數是以小孩子和青少年為主角,主要反映作者在兒時和青少年時期的感受及心理狀態。

第一支影片《有誰聽見了?》;他找了許多小學生,讓他們面對鏡頭露出笑容,然後冷不防的在他們臉上潑上白色粘稠的液體,小孩子還是盡量要保持笑容。演講者在播放後闡述其創作概念: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境,都要微笑面對。這樣的頓悟是因為他在大學生活中遭遇挫折,在那段時間中,他常常浮現一個畫面;自己抓著小時候的自己,用力地他打巴掌,告訴他這句話: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境,都要微笑面對。

第二個作品是空無一人的校園裡,在夏日的午後一個裸着上身的小男孩躺在司令台上。這個作品是演講者在描述他小學時期因為身材關係常常受到同學的調侃,因此當時常常希望校園中只有他自己,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向這樣躺在司令台上,沒有人會來干擾他。

第三個作品,一位母親在將一張張的便利貼,貼在小孩子身上,最後便利貼佈滿小孩子全身,幾乎看不到原本的肌膚。這也是反映同年心理狀態的一部作品。

第四個作品則是媽媽與孩子嬉戲,並且親吻孩子長達兩個鐘頭的過程,最後剪接成20分鐘的影片。

最後一個作品;是一名青少年在夜店中看著其他夥伴都醉倒的錄影。這個作品也是來自作者本身的親身經歷。主要傳達的想法是“年輕的身體是最不知畏懼的畏懼”,他贊同用年輕的身體去衝撞懷疑,即使受傷了也無所謂。

『Q&A作者回答』

在台灣,不論是藝術創作圈的生態環境,或是政府對於對藝術創作的支持,都讓他有一種失落感。當初入選參加德國雙年展和得到文件獎時,在國外受到的肯定和推崇,和國內對這件事的關注相比,落差相當大;在德國領文件獎時,主辦單位可以說是用貴賓級的待遇來招待他,對於他的作品給予高度的評價和推崇,讓他非常感動。而反觀台灣;幾乎很少媒體報導,也沒有專業的藝術類雜誌報導;甚至有許多藝術圈的前輩對此事表達嚴厲的批評和懷疑,讓他對這樣的環境有些失望。

另外,曾御欽先生仍用正向的態度鼓勵我們:藝術家的成就不會只是個人的成就,同時也是國家的成就。藝術家的作品在國際上得到肯定,可以成為國家的代表。國家與政府應該用多一些心力支持藝術創作,並且給予多一點的鼓勵和肯定;因為藝術也是讓外國人瞭解一個國家是一種途徑。『什麼樣的國家,成就出什麼樣子的藝術家』;娛樂事業和藝術成就是提高國家知名度重要途徑之一,南韓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藝術作品唯有真正曝光,與觀眾互動,才能稱作作品完成。作品除了表達自己內心的狀態,與觀眾的聯結更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作者的心理狀態要如何才能與觀眾契合,產生共鳴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創作者要對自己殘酷,能夠直接去面對甚至揭開自己的心理狀態,又要對作品理性。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鄭群萌 M10110107

本週很開心可以聽到藝術家曾御欽先生的生涯歷程分享,曾先生與我們分享他從以前到現在的許多成長作品,我們也看得出來曾先生對於藝術作品的執著與天賦,並認為藝術品是需要獲得許多人的人可才算是真正完成的藝術品,若獨自一人欣喜而已,這樣子就無法傳遞藝術本身的精神給其他人,另一方面曾先生也分享了關於他目前對於台灣藝術發展的觀點,目前台灣因為缺乏媒體上的關注,且有些的創作較不容易傳達給他人理解,因此比較沒辦法透過藝術創作來獲得真正的收入來源,當然這樣子的情況不止侷限在於台灣,因此我們必須要思考保留真正的台灣藝術以及落實的推廣,但要以何種方式來進行呢?這可能是值得我們思考省思的地方吧!


延伸閱讀:

放眼法國設計: 潮流藝術的引領者



本書內容涵蓋建築、動畫、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數位設計、時裝設計和其他行業,透過與藝術的結合來產生全新引領潮流的設計品,並介紹這些潮流藝術設計是如何引領世代的!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趙龍傑 D10110104

(個人心得)
"坐在奶奶的屍體旁邊"主題的確是滿令人驚悚的,但透過曾御欽先生用藝術分享的方式聆聽對於藝術的理念,著實讓人獲益良多並能充分享受藝術洗禮。

透過曾御欽先生介紹其在藝術生涯的起伏,不由得佩服他堅持理想並能有效執行藝術作品的發揮;曾先生提到很多創作者都會從自身獲著身邊的事物找創作題材,獲得台北獎的〝有誰聽見了〞一作,就是抒發家庭的緊張關係和不愉快的童年回憶。看完所分享的作品,心中一直無法壓抑內心的激動,仿佛喚起自己小時的記憶,同時心中也不時告知自己對於關愛孩子的重要性,站在孩子的高度聆聽孩子的聲音,進而懂他、關愛他。

然而曾御欽先生不免嘆台灣藝術環境的困境,尤其是在泛政治化的當下,一個藝術家的發展受制於過多世俗的牽絆,在政府大力鼓吹文創興起的此刻似乎有些矛盾。曾先生得分享告訴我們堅持理想才有機會實現,我想身在此現實之中,惟有靠每一個願意堅持理想的力量才能壯大,讓台灣的藝術、文創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延伸閱讀)

伊通公園

http://www.itpark.com.tw

透過此次曾先生的演講激起了我對台灣藝術的興趣,想要多方面找尋藝術家以及其感動人心作品,找到這個伊通公園的平台,網站之中除了有多位藝術家簡介與作品外,還有許多藝術評論,透過這些評論給我幾個方向來切入藝術家的創作思維。

楊淑慧小姐演講心得 / 趙龍傑 D10110104


(個人心得)
透過文鼎科技楊淑慧小姐的演講內容我可以深刻體驗到字體之於訊息傳遞十足影響著現代生活。記得賈伯斯曾敘述當時離開名校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無法在校得到想學的知識,反而去專研如何讓字體設計得更優美,也因為賈伯斯對字體美感的要求因而造就出讓使用著喜歡的軟體介面呈現方式。

自從接受教育開始,我們就不停的接觸文字,只是習慣於藉著字體接受訊息的同時又幾時停在字裡行間中思考這樣的字體呈現能夠傳達出視覺上的心理表現嘛?中華文化講究看字識人,深信文字所傳達的不只是文字的意義,透過字體的展現更能清楚展現出撰文者所要傳達的心境。回到資訊時代,資訊傳達數位化,如何展現出文字的靈魂就是隨之而來的挑戰了。

(延伸閱讀)

佛經音義與漢字研究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699325

許多漢字的研究都會從古文經典中著眼,特別是佛點中之文字與字義與一般大眾所認知的不同,許多文字都有其特殊的由來與背景故事,透過了解佛經文字可以體驗另一層面造字的精神與文字靈魂。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M10110M01 吳敏

本周的演講嘉賓是藝術家曾御欽先生,曾先生是台灣第二位參加卡塞爾文件展的藝術家。在整個演講過程中,曾先生分享了他的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從大學期間開始的部份重要作品。透過曾先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對於藝術領域,相較設計而言需要更多的個人創作天賦,曾先生認為,一件藝術如果能夠得到最多數人的認可,才可算是真正的完成,否則,僅僅是藝術家的自娛自樂而已,卻無法將傳達其精神。
另一方面,曾先生為我們介紹了目前台灣藝術界的狀況:藝術活動缺乏媒體的關注,藝術家的創作難以得到理解。這種狀況不僅在台灣,在大陸亦是廣泛存在。大學期間,身邊原有較多對藝術充滿熱情的同學,卻因為無法通過藝術創作獲得經濟來源,最後只能選擇從事其他行業。有人反思何以造成這種狀況,認為需要提高國民的藝術素養與審美情趣,方能帶動藝術業的發展。然而,數千年來,華夏民族對無法直接轉化為既得利益的事物便毫無興趣,這種民族性或許是制約目前藝術活動的因素。藝術能夠直接反應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理應受到重視,但以何種方式推廣,或許我們還需要思考吧。

[延伸閱讀]




作者:宮布利希
原文作者:E. H. Gombrich
譯者:雨云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藝術的故事》是討論藝術的著作中最知名也最暢銷的一本。五十五年來,其地位依舊無可取代,成為世界藝術史的最佳入門書,涵蓋的範圍,始自史前的洞穴繪畫以至當代的實驗藝術。全世界的讀者,不論年齡與背景都會發現宮布利希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大師,他結合了知識、智慧與特殊天份,將讀者直接帶入他所描繪的藝術世界之中。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李胤愷M10110110



演講者Albert曾任職於IDEO亞太區行銷傳播部職位,對Design Thinking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於國外求學與工作長達十五年,之後回台創立Pebbo擔任執行長。

每位設計師對設計是什麼都有自己的見解,
講者Albert認為設計不只是外觀和功能,是要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這讓我回想起國中時,問爸什麼是工業設計,爸很直接的說就是設計產品的外觀,然後跟機構師合作一起把產品開發出來,顯然這是在父親時代對設計的看法。在大學時造型設計是每位同學必須被訓練的,這會影響到定義一樣產品的特性以及展現產品美學,另外學到最多是從生活中體驗,找到問題點,那個問題是存在我們生活中常造成不便,但時常被我們忽略掉的,以此訓練我們觀察的敏銳度,再來就是解題的技巧,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要多看多然後收集資料,看別人設計的解決手法,當累積到一定的量就可以去歸類,下次在做設計時很快就有方向可已著手,儘可能將自幾天線拉高,收取新知。

另外
Albert有提到創新Innovation是三項要素的交集:用戶需求Desirability、商業的合理性Viability及科技的可行性Feasibility,並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這讓我想到,我很喜歡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的設計,就是四兩撥千斤,儘管有人會覺得那這樣設計師的用武之地在哪裡,但反觀這種方式卻是人們最能接受且容易使用,真正以人為本的設計我覺得這類的設計應該是是其中之一且最為重要的手法。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李胤愷M10110110



陳高明為國內知名竹藝家居住在南投竹山,已有三十幾年的竹藝經驗,年輕時曾到西非參與竹子相關製做,另外也與許多國內外知名設計師共同創作設計。值得一提且最著名的作品是與Konstantin Grcic所合作的竹椅43椅。
 

竹材近幾年被用來做工藝設計相當盛行,因為其材質環保且韌性強,可塑性也高,除了桌椅板凳,也有3C產業做為筆電上蓋材質,顯現獨樹一格的質感。元朝畫竹名家李息齊竹態譜云:「竹之為物,非草非木,不亂不雜,雖出處不同,蓋皆一致。散生者有長幼之序,叢生者有父子之親。密而不繁,疏而不陋,沖虛簡靜,妙粹靈通,其可以全德君子矣。畫為圖軸,如瞻古賢哲。」東坡居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其意義象徵竹子也有堅忍不拔,自強不息:有堅韌的生命力,地下莖節芽甚多,適時可萌發新竹。

在近兩年新一代也有許多作品 運用材質呈現作品,竹藝代表台灣的特色,且希望由新銳設計師繼續傳承,並繼續創作出代表台灣文化象徵的作品。

楊淑慧小姐演講心得 / 李胤愷 M10110110

文鼎總監楊淑慧小姐,分想很多設計字型在實務上應考量的地方,也讓我回想日常生活中在交通或行人道上的指示牌或警語,是否讓讀者易懂甚至在遠處就可以看的到,符合通用設計。字體的設計不容易,要把字用在對的地方也是要精心慎選,對我們學設計的來說除了圖片以外,字可以當做裝飾成為畫龍點睛的效果,也有可能是最直接傳達理念的工具,無論如合兩者搭配一定要協調,圖文並茂。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李胤愷 M10110110

又是一位非本科系,而且又是從未想過未來成為藝術家的人最後踏上藝術不歸路,初生之犢在剛開始就有非凡的表現,成為台灣第二位入選德國卡賽爾文獻展得藝術家,德國卡賽爾文獻展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展(世界三大展:德國卡賽爾文獻展,威尼斯雙聯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但很遺憾的是儘管台灣人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台灣政府卻不聞不問,甚至在回台後遭受冷語熱諷,感覺年輕人嶄露頭角就是不對,或者是利益交換,很明顯把藝術政治化,顯示台灣的藝術圈生態。

曾郁欽也投入教育界,也分享很多在教學方式與想法,其中我很認同的是要同學到出去玩,且必須獨自一個人或者是兩人一起彼此都不能對談,以此種方式訓練學生獨立自主,又可以獲得旅行中的經驗也體驗不同生活。但另一方面老師會依照學生當時的情況,要沒天賦的同學放棄或換方向,這是我比較不認同的部分,我始終相信勤能補拙,堅持到底態度對學生有正面的影響,換句話說,站在半路比走到終點還累。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曾御欽先生演講筆記 / M10110106 M10110108 M10110109 M10110110 M10110113 M10110117 M10010104



演講主題:坐在奶奶的屍體旁


演講者:曾御欽

 

作者特別喜歡靜止或慢慢的身體。曾藝術家說所有的創作者都有個鬼在身邊,這句話我覺得很棒!台灣第二位入選德國卡賽爾文獻展的藝術家。

 世界三大藝術展:

1.德國卡賽爾文獻展五年展

2.威尼斯雙年展

3.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影片介紹: 

作品名稱:有誰聽見了?

 第一幕:有許許多多的小孩子身穿白衣,被突如其來的白色液體(優酪乳)潑到臉上,每個小朋友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表情,作者解釋為童年的單純幻想。也解釋出愛玩的作者,碰到所有事情都要開心。

 第二幕:孤單的一個小孩,只穿內褲被大太陽曬,躺在學校的司令台上,鏡頭慢慢從小孩焦點往後拉,最後呈現出空蕩的學校跟孤獨的小孩子。作者的童年回憶,曾經想像沒人的校園,希望所有人都不見,剩下孤單的自己。

 第三幕:一個母親,不斷往一個小女孩全身上下貼標籤貼,背景有小孩不斷喊著媽媽的聲音。

 第四幕:不斷切換小孩奔跑跟男人背影的場景,呈現出強烈的對比感。

 第五幕:一個母親跟一個小孩不斷玩鬧,母親一直想親小孩子,小孩半鬧半接受的跟母親嬉鬧。呈現出十分歡樂溫馨的感官享受。

 曾藝術家說明看觀眾的反應,等於繼續的創作,也才是完整的創作作品。說明了台灣的藝術環境是充滿弱勢跟消費性質的,

也說出台灣藝術家的辛苦跟政府的不重視,國家不推,藝術家就真的很難走出國際,台灣不推藝術這塊領域,也擁有著對藝術的錯誤價值觀。更說明了藝術家的成就不是"個人成就"而是代表"國家文化藝術之想法"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也各自擁有不同的解釋。

 作者早期很喜歡用小朋友詮釋大家小時候的純真,

跟那種回到一開始的感覺。

 創作者必須腳色分裂,去觀看作品的每個過程,藝術家可以沉浸在思考靈感的其中,但要懂得抽離!包括藝術作品是需要去凝視的,每個人自然會呈現出許許多多不同的看法!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蘇天雲 M10110109

[個人心得]


本週難得請到藝術家曾御欽先生為我們帶來有別於技術導向或商業模式的演講內容,以錄像藝術作品為代表的曾先生曾獲得德國卡賽爾文件展的殊榮,即便國內鮮為人知,卻著實為台灣的藝術領域帶來國際性的掌聲。曾先生活潑的個人演講風格與創作中的抑鬱氣息有著不同的層次,一邊播放作品一邊講述求學創作過程及得獎經歷,兩邊交錯橫生,讓聽眾得以自行拿捏兩邊的著重比例,不浪費演講素材也尊重聽眾的時間,雖然到後面精神上有點無法兼顧但不至於有無聊或昏睡的狀況發生,也算是有意思的一種演講方式。演講時間短暫但內容充實,雖不能看完所有的作品,但透過演講內容與作品的搭配,從多方角度切入,有助於完整了解曾先生的個人思想與所想要表達的東西。作品可以表達作者的思想,但是否傳達到觀眾的心理是另一件事情,演講中曾先生對於作品完成的看法需要能與公眾互動與對談,從目的的角度出發往往是最有效檢視成效的方式之一,也讓人聯想到大家口中文字的力量藝術的力量音樂的力量,如果閱讀人觀賞人聆聽人不能感受到或無法理解便無法產生共鳴,對其而言充其量就是一些符號顏料和聲音,何來力量之有。或許國家的美感與思考能力需要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雖然有可能因為現實環境經濟天災人為因素停滯難行,仍期待台灣能妥善運用藝術資源,讓藝術與國家一同前進。

[延伸閱讀]

從北京的邊緣,擴及亞洲及世界 ——專訪北京獨立影像展策展人董冰峰

曾先生在演講中提及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董冰峰為中國藝術領域相關人士,近期有錄像藝術的相關策展。本篇文章提及處於中國封閉的環境底下藝術人士對於藝術的行動與社會及歷史的反思。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楊淑慧小姐演講心得 / 王鉞麒 M10110201

[個人心得]

此次演講邀請到台灣知名字型公司文鼎總監楊淑慧小姐,由於先前的他堂課堂上有邀請文鼎的老師前來上課,所以概略上對文鼎是如何造字及運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別於先前,此次楊總監提到了許多字型設計與應用的未來觀點。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已從傳統的紙張印刷走進數位時代!人手一機早已成為流行趨勢,因此如何因應電子化的時代也成了文鼎公司當前所要前進的方向。

透過此次的演講,也讓我更深入了解一組我們隨手可得的字型竟要經過如此繁複審慎的製作程序,從字體元素的發想、手稿的繪製、電腦組字、校稿精修,無一不是需要費心費力的步驟,而一組稱得上完整的中文字體少則八千字多則兩萬多字,與英文的二十六組大小寫字母或者日文的平片假名比較起來,中文字體的設計與製做更顯得工程浩大!也不得不佩服起可以勝任這份工作的每位字體設計師。

這次演講中也提到了關於UD (通用字型) 的設計與應用,如同我們常聽到的通用設計一般,通用字型也就是更符合大眾及滿足於文字閱讀與觀看有障礙的朋友,這點讓我感到非常有趣,也賦予了字型設計更多的意義,經過此次的演講真是收穫不少,一探了字型設計背後不為人知的祕密、也提醒了我們每組字型的創造過程得來不易甚至辛苦,身為未來設計師的我們更應該懂得妥善的利用與搭配,發揮每組字應該有的特性、放置在正確的位置,同時可以的話也要支持正版字型,良好的商業循環模式,我們才有機會享受到更多元更豐富的字體。

[延伸閱讀]

除了電腦常用的制式化字體、為了某個展覽、唱片、海報所製作的客製化少量字型,似乎更能吸引到觀賞者的目光,因為少的關係更看見許多設計師瘋狂的創意與趣味所在!先前於URS21 所展出的「瘋字型-文字藝術創作展」就集結了許多有趣的字體創作與實驗性的設計,錯過的同學們不妨搜尋看看喔!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M10110302 林秉毅

個人心得:
這次演講者是一位製作錄像藝術的藝術家,談得是重複這件事情,他的影片常常是在反覆做一件事情,藝術家給我的感覺常常是這樣的,關注在一個議題上面,反覆不斷的做,停住的鏡頭,企圖將那議題的特徵,透過注視或者重複來去放大或者強化,有點像是佛教思想的觀想,停住或者是一直循環,最後就會大澈大悟,另外他提到他入圍德國文件獎,至於有沒有什麼樣秘訣我覺得倒是沒有,似乎有些運氣,或許藝術家只是單純想要表現他關注的議題,但是觀看者或許在重複當中找到其他的元素或者啟發,像是噴優酪乳,他只是想要以液體來去取代打巴掌這件事情,然後打的是小孩,但在外國人眼裡卻有點性暗示,很禁忌的話題,有時候我覺得設計師是在尋找適當關鍵字編成一段故事,而藝術家則是更縮小範圍,在去創造那樣的關鍵字


其他:
http://vanyice.pixnet.net/blog/post/12024649-%E8%97%9D%E8%A1%93%E6%81%90%E6%80%96%E5%88%86%E5%AD%90-banksy

有時候藝術要挑戰禁忌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3 徐維聰


這次演講請到曾御欽藝術家,分享了很多藝術作品的創作歷程,包含早期的作品跟現在的創作,我很喜歡曾藝術家早期的作品,運用許許多多的小孩子,來充分表達自己的心境。
影片第一段可以讓觀眾被突如其來的白色汁液嚇一跳,進而去思考做這樣行為的意義,我也很喜歡背景撥放的音樂,跟畫面有莫名的契合,會讓人會心一笑,至少我一看到就笑了出來,或許不同的人對於這樣的藝術作品,會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也是藝術創作好玩的地方。
演講者認為作品本身的形式符不符合潮流並不重要,藝術家想要傳達的意念也與觀者沒有百分之百的關係,他反而認為當今天前來觀看作品的朋友,可否在未多加解釋的作品之前, 感受並領悟到些什麼,並且深刻記憶這個場景與畫面接著將這見作品存在腦海中帶走,對往後的自己也可以有所幫助和省思。
對我而言,創作是需要一定人生經驗與歷練累積的,不論是藝術與設計,我們都試著發聲成為自己或他人解決問題的出口。也十分認同身為藝術家或者設計師的我們,應該隨時隨地深刻體驗、感受生活,曾御欽藝術家因為自身特別嚴苛的生長背景,更成為他往後的創作養分,透過這一部部的錄像影片背後,我們也找到專屬於自己的感受、並且發人深醒,我想這就會是藝術存在的必要與價值。接著讓我們用力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每分每秒每個角落,並轉換為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

延伸閱讀:
Anish Kapoor(1954年出生於印度Bombay)1970年初定居英國,是英國80年代新雕刻的靈魂人物之一,以他強烈色彩及迷惑人的形式著名,帶著濃厚深遠而神秘的印度人的傳承及哲理,深入西方現代藝術的洗禮,跨文化經驗及綜合東西文明,築構成富於玄思之形而上風貌,充滿想像及宗教性的冥想空間,是當今最獨幟一格的雕塑家。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M10110211陳奕仲

[個人心得]

           以「坐在奶奶的屍體旁」當作演講主題的曾先生,我們他分享當時在守靈的情況,讓人邊打寒顫又默默覺得是一種黑色幽默的趣味。他說小時候他就立志將來要當畫家,即使父母反對,他還是偷偷去畫室報名學畫。重考兩次,之後考上實踐大學食品營養系,沒多久就轉到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以後至少可以從事設計工作,我是這樣說服我父母的」。大三那年,藝術家陶亞倫在系上開課,鼓勵學生嘗試不同媒材做作品,他開始拿著父親當時送他的DV亂拍,最後竟然拍出興趣,從攝影轉向動態影像。
           曾先生說,作品都是需要被凝視的,並進入心理狀態,沒錯,在這個快速成行快速享樂的時代,過度強調功能性實用性與是否能開發,我們多久沒有好好駐足停下來單純的欣賞一件作品或是一件事物?任何藝術都是需要被細細品味的,雖然有時候並不一定要品味出什麼偉大的評論與想法。他還在一支酒池肉林的作品中提到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重要,我們要學會在眾人之中獨處,,蔣勳也說過,人如果沒有辦法孤獨的面對自己,就沒有獨自承擔事情的能力,所以Deal with yourself.我們必須學會和自己對話。
          

[延伸閱讀]

《藝術戰鬥論》村上隆


「創作作品一要膽識,二要膽識,如果不拿出膽識充斥整個作品,就會沒完沒了,一幅畫從開始畫到最後,就是這麼回事,一點都沒什麼訣竅。」為了讓日本的藝術教育能夠徹底變革,村上隆決心將他所看到的當代藝術現狀、當代藝術界的遊戲規則,以及自身的創作和參展的實戰經驗向大眾開誠布公,《藝術戰鬥論》即是在此立意書寫而成。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楊振甫 D9910101

『個人心得』

本次專題演講請到著名藝術家曾御欽先生分享"坐在奶奶的屍體旁邊"專題。曾御欽先生過去是理工科背景,在軍人家庭長大,為了要從事藝術這條曾經經歷家庭革命,歷經不同的轉換,現今為台灣第二位入選德國卡賽爾文獻展的藝術家。曾御欽先生在演講過程中跟我們分享了紀錄片  -  有誰聽見了? 過程中總共分為五幕,從不同角度切入孩童的不同互動場警與感官及內心感受,讓觀賞者可以很清楚從影像的力量,訴說出作者腦海的故事脈絡。過去,我也曾為音樂表演工作者,對於曾御欽先生的一席話特別有感觸,他分享一個藝術創作的結束,要到看到觀眾的表情及看法後才算到一個段落,這是一個更延伸作品價值的一種思維,特別發人省思。最後,曾御欽先生講到台灣的藝術環境是很困難的,一個藝術家的培育與成長,在台灣這個講求物質消費主義的社會特別不容易,我個人相當認同,但也需要更多如曾御欽先生的人一起努力,未來才會有繼續延續提升的動力。

延伸閱讀

為什麼貧窮紀錄片? http://whypoverty.pts.org.tw/zh_TW/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伍志翔 D10110101


這次的講座請到曾御欽先生,他是一個很特別的藝術家,從小生長在軍事家庭,而這樣的背景對我來說非常有共鳴,因為我也是出生於眷村,且連著兩代都是軍人,因此家教相較嚴格,而的確如曾先生所說,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人選擇順從上一代的決定,然而曾御欽先生卻選擇了擺脫束縛,踏上一條更為艱辛的路,追求內心的感動。

當然曾御欽先生現在已得到了成就,且獲得世界的肯定,然而在這些光環底下,他也道出了環境現實的心酸,例如藝術界的陰謀、國內政策對藝術的冷漠等等。然而藝術家仍然是應本著一顆執著的心,讓作品跟內心溝通,我對曾御欽先生所說,要讓內心掙扎、要經歷內心痛苦,並透過理性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分享,非常有感動,然而這也的確是藝術家最痛苦的地方,要能勇敢的去面對這些挑戰,並理性的表達出來,因此我認為雖然我們不一定是藝術家,但卻要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去面對一切的困難跟挑戰,雖然痛苦,卻要用正面的態度及理性的思考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