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曾御欽先生提到台灣的藝術設計越來越討好觀眾,就像媒體小販操弄著衝擊誘餌來快速得到觀者注意,但另一方面這種快速得到的狀態,讓人忘記凝視的重要,我們藉由沈靜的觀看去體悟作品,而作品本身也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孩,也有一種說法是作者以死,你不一定要很瞭解內容,重要的是你如何看、你有什麼感受?為什麼史塔克的榨汁機在性學、史學、藝術、設計引起各學門的人爭相討論?為什麼蒙那麗莎引發諸多不同的凝視與態度?或許一方面來看爭議性是知名作品一直被討論的必要條件。
另外,我也很喜歡曾御欽先生所提到藝術不是不負責任自己喜歡就好,最後拿出來和觀者對話才是完成了最後一步,很多人只看到藝術創作的過程,就認定藝術是悶著頭作,而忽略其實那只是藝術的過程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作情緒的堆疊。
一個國家藝術設計成果,展現了一個國家的門面與文化水平,有時候我認為不一定是要有很明顯的華人元素才叫做華人的作品,他可以是一個精神或集大成的產物,而也有人說拿明顯的華人元素來與世界對話,其實這是滿足與迎合外國人心中的華人世界。現在的華人社會的狀態究竟是如何?相信已不是那些傳統的中國元素可以代表了,要怎麼思辯與串聯,並思考典範轉移後今日的新氣象。
延伸閱讀:
『王者之爭: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
作者謝哲青是最近很知名的文史旅遊工作者,這本書介紹了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兩個天才的爭鬥,和以往傳記的形式很不同,精彩的導覽讓讀者進入這兩位世紀大師的精湛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