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楊淑慧小姐演講心得 / 陳俊中 D10110103

字在中華文化裡從來不只是字。古人說:見字如見人,我們可以在古代君臣將相、文人市井之間所遺留下來的書信中,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一個人外在生活面貌,從一筆一畫裡聯想到內在涵養性格。是故同樣為筆帖,柳公權與顏真卿分別為不同人所好,世有顏筋柳骨之說。這種把人的氣蘊、內涵加諸於字的型體而非文章內容的極致,有幾個著名的例子,包含唐代以來的夢幻逸寶--王羲之蘭亭集序,貴重不在於他寫了什麼內容,而是他怎麼寫。又如同張旭的草書,沒人在乎他寫了什麼(事實上也看不懂),而在於從字的型態裡流露出了什麼。早期文筆書信年代,娟秀字跡的閱讀經驗是一種享受,也從型體的熟悉度中辦認了親疏,展信先看到朝思暮想的一筆一劃,還沒讀起內容就已兩行淚潸潸。字的型體之所以重要,如同幼兒看圖是天性,讀意是後天教養,字型本身更具有認知意義上的代表性,可惜在數位化的網路時代,這種意義已經弱化到令人無法相信的地步。

進入數位時代,多樣的字型是否仍具有資訊快速傳遞上的必要性,是見仁見智的,是想,有人會堅持Line上出現的是什麼字型嗎?這麼小的螢幕空間裡,什麼字型不都一樣?但另一方面,紙本印刷因為具有固定性,為了閱讀傳達只好犧牲更多的作家個人特色,但數位閱讀並非只能固定,或許有更多的可能才對,而非只是紙本的數位化。目前數位字型最大量的使用仍在於數位設計後的實質印刷輸出,書籍、海報、卡片、POP促銷廣告,因為許多的原因,我們仍堅持必須有不同的字型來成為我們設計的一部分,但投射出來的是為了設計而設計的符號型體,缺少更深層的創作內在連結,像是見字如見人一般的辯知,像是遇到老朋友一般的熟悉。也許某一天,我們會說這篇文章光看那字就知道是九把刀寫的。

字型設計的未來,個人認為隨著手持型智慧裝置取代個人電腦,人與數位裝置之間不再具有“操作”上的距離,而是像食衣住行一樣的直接行為,而數位中文字本身會因為載體智慧的演進,變得更私人更具有辨識性。打開email也可以見字如見人,收到Line還沒細看內容也知道你今天心情不好的時代,或許會更有趣。

[問題提問]
問:1.要新創一套字型,需要特別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2.正體字與簡體字型設計的思考方向是否相同?
答:先回答第二題,目前是有在設計簡體字型,例如一些店子設備的內嵌字型。大陸的字型審核是非常嚴謹保守的,對於明體楷書都有一定的標準,太新的型體往往都會被打回票。常常都需要長時間的溝通之後才有可能。
第一個問題是個大哉問,新的字體設計大致上還是為了需求而設計,客戶或市場的需求會是最重要的因素。

問:另外請問,中文字每個單體有都可以是一幅畫,不同的字型有個特別圓,有的特別可愛,都傳達不同設計感覺,請問這些是如何塑造與決定。
答:的確,中文字型都有一種核心美感,就是是設計軸心,有專門的人在負責調整字型設計,每套字型也都會不段的修改,讓型態與傳達意義是能夠產生一致。

[延伸閱讀]
字型的設計終就有其極限,畢竟人常用的就那幾套字,但若字型會隨著個人成長變化,成為在數位網路時代中一種有價值的識別符號,那就價值無限了。雖然目前關鍵仍牢牢被西方世界的作業系統所限制,但相信在APP的世代,軟體的發行成本降到最低,讓字型由傳統概念的配角變成主角,未嘗不是一次好幾會,把數位閱讀裡的字型設計,變成數位文化創意;從賣字型軟體變成賣文化體驗。如同我們有時會在老外身上看到的奇怪中文刺青,誰說中文字符號沒有國際市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