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曾瀚儀 D10110106


[個人心得]

      本週的主講者為藝術家曾御欽先生,此次演講的主題為《坐在奶奶的屍體旁》,我對於此次的演講內容頗有共鳴與收獲,因為一直以來個人對於錄像藝術方面的作品很有興趣。曾先生從曾經代表臺灣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經驗談起,此為五年一次的展覽,目前為國際最大的藝術展,但在展覽期間和展後卻被台灣藝術圈所忽略與漠視,讓他深深覺得台灣政府對於藝術家的支持與補助,相較於國外是天差地別的,也因此在國內的藝術家生存也格外的辛苦和孤獨。其中我很認同曾先生提到的藝術家的成就,不是個人的成就,而是國家的成就,因為惟有國家的經濟條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民有一定的藝術水平、思想深度時,才有條件與資格去發展文創的領域。而且藝術可以深入人心,娛樂、藝術深入全世界人的眼中,可以行銷國家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加分許多,南韓的騎馬舞就是近期的一個成功案例。因此台灣的政府如果不推,台灣的藝術家就永遠走不出去!

      在演溝中,曾先生有播放一段他早期的錄像作品,是不同的孩子們單獨的面對鏡頭,突然被潑優酪乳的反應,他將不同的片段接續剪接在一起,形成一部有趣的錄像作品。這是他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小孩子在孩童階段都是逆來順受的接受所有的事情.就算不開心的事也要微笑去面對。像如此個人、自我的作品需要被人看見,創作者需要與觀眾對談與溝通後才算是完成一部作品,放映發表並不是完成,而是要讓作品被看見並對談的狀態才是最終的完成。

[提問與答覆之一]

Q:您有談到與觀眾對話後才是完成一部作品,想請問您如何用具體的影像來講述您抽象的想法,如何讓觀於了解到您對作品想要表達的概念?

A:現在台灣的藝術狀態有種「討好觀眾」的現象,就是讓要觀眾在在展覽或影展期間得到些東西,但是實際上我覺得觀眾並不需要為了得到某種主題或結論而去看創作或展覽,觀眾可以在凝視作品的態度中體認生活、沈靜下來,作品是感受性、情緒性的,而不是一種理論或思想,是端你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才夠得到些共鳴,所以不需要特地去闡述創作者的想法。但有些時後,我可以用演講或展覽這種方式去面對人群,去講述我作品的概念。


[提問與答覆之二]

Q:由於現在的科技發達,人每天接受到太多不同的資訊,來不及消化與挑選對自己有用的訊息,所以很多時後學生往往呈現「沒有想法」的作品,請問您如何教授您的學生要有想法來創作?

A:我小組的學生在沒有靈感時,我都會叫他們去路上單獨走走,可能一個小時或一個下午,學習與自己獨處,因為唯有如此才會沉靜下來,這時後就會有很多想法會產生,一些與個人生活體驗的思考。千萬不要二個人以上一起想idea,因為這樣往往最後都會集體偷懶或集體去玩,我稱這為「共謀的墮落」。


[延伸閱讀]






20位台灣錄像藝術家正集體參展目前在紐約舉行的cutlog NY藝術博覽會暨亞洲錄像藝術影展,這是近期台灣當代藝術家在紐約所舉行最具規模的聯展,其中藝術家包括此次的演講者曾御欽先生。

http://www.cutlogny.org/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