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得聽到從藝術創作者觀點來談他們的創意發展過程,從曾先生的分享中,可以明顯地區分設計與藝術在本質上的不同,藝術是一種對話,創作者從自己人生經驗中的萃取然後用盡力氣琢磨後拋出來,創作就結束了,藝術的出發以點不是解決了什麼問題,而是一個發問的過程,或是呈現一種狀態,以一種純粹的方式來展現,純粹到不需語言,不需要文字,經由創作展現的當下,與觀眾產生心靈狀態的撞擊或交流,創作也在那一刻被完成。
現在上演中的新北市電影節宣傳手冊中,引用了社會主義先驅Jean Leon Jaures的名言「勇氣是了解、定義、深耕、建立自己的人生,並與社會和諧共存。」某部程度而言,這也反映出創作者的心理狀態,透過創作,整理了屬於自己私密的過往或不堪的回憶,並且透過創作的過程來達成與自己的和好,與社會的和好,透過創作建立起自己與社會的連結。
[Q&A]
問:請問您的影像中,運用了很多小孩與青少年,作為拍攝的主角,尤其是小孩你怎麼取得父母的拍攝同意?
答:這部分真的是經過很多的學習。通常對小孩,我會很誠實地跟她說明我拍攝的動機,很有趣小朋友即使聽不懂,他們也會很認真地聽完,例如說:我想要拍「人生的無奈」,他們就會用他們的方式很努力地去想像「人生的無奈」是什麼;但對父母就不較不會去說明太多我拍攝的動機,比較是去說拍攝的過程,讓父母放心,通常拍小孩我會邀請父母的其中一方在場,因為這樣他們比較可以放心,我也才有人證,尤其在紐約拍攝的時候,美國的父母對這方面非常敏感,尤其我要拍小朋友在櫃子裡或床底下的樣子,我在拍背後是一群父母盯著你(笑)。青少年比較簡單,因為拍攝的都是我的學生,他們理解我在幹嘛或是知道我在幹嘛,所以會比較容易,但這中間還是有技巧的,像是我拍如同轟趴後的迷醉場景,就是帶滿滿的酒,先讓他們喝,一直喝,然後再拍。
[延伸閱讀]
第十三屆文件展策展人的公開信,闡述測展理念與精神。相當值得一看,摘錄一段
""人們取得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對資訊的需求隨之增加─因而使得我們沉迷於盡可能將我們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掃描存檔。在數位時代,「過去」(the past)作為一個潛在的、可對歷史足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縈繞在我們心頭,而記憶(與隨之而來的主體性)便可能從這種過去當中產生。"由此可見策展人精準的眼光,與有遠見的視野,由此可知卡塞爾文件展為何可以被稱為世界一流的藝術展,它所代表的指標性地位。
對第十三屆文件展的精選介紹。本屆策展人為卡洛琳‧克里斯多夫-巴卡爾吉夫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是繼1997年第10屆策展人凱薩琳‧大衛(Catherine David)之後,第二位女性策展人,更是第一位美國策展人。最有意思的是,克里斯多夫-巴卡爾吉夫刻意邀請來自文學、哲學、人類學、經濟、政治、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參展,試圖激發藝術的更多可能。
文件展如何參觀?從哪看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