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08 王思馨

[個人心得]

        本週的主講者是曾御欽先生,目前為從事錄像藝術的藝術工作者,是第二位曾經代表臺灣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展(五年一次,目前為國際最大的藝術展),雖然能夠參加此展,是莫大的殊榮,但對於國內媒體長期漠視藝術觀念及環境的推館與行銷,形成叫好卻不叫座的矛盾現象,曾先生提到,參加此展對他的幫助其實有限,在台灣生存的藝術家多半必須能夠想辦法靠其他方式賺錢,才能繼續支撐對於藝術創作的熱情,相對於國外的環境,令人覺得惋惜。
        曾御欽先生的的創作領域屬於錄像藝術,利用具象的畫面與影像來詮釋抽象的概念與想法,在這次的演講中,他陸續分享了幾個創作,闡述其創作理念與內容,都讓我有對此類型的藝術創作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曾御欽先生有提到,做藝術的過程需要適時的將自己抽離現狀,我認為跟設計很相似的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除了必須抽絲剝繭的去透徹了解我們所專注的目標與現象,還需要去真正感受及親身去體驗環境的氛圍,才能表現出渲染力道強勁的作品,在作品一中,不同的孩子對著鏡頭,突然往臉上潑優酪乳,作者解讀到,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頓悟,腦海中所出現的畫面,就是自己對著小時候的自己打巴掌,這是在告誡著自己,在未來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微笑去面對,而這件作品也入選了德國卡塞爾的文獻展覽。
        對於藝術的天份,曾御欽先生也有一番見解,他認為的天份是指創作者對於自己作品的專注程度,而不是純粹只有技術性的創作,必須將自己的想法、理念融會貫通的投注在作品之中,如果一昧的追求技術性的突破,最終仍將被取代。而一件成功的藝術品則是要能夠清楚的表達出其想法並能引起人們進一步去思考與反證,而這樣的互動過程,才是我們冀望去獲得與追求的。

[延伸閱讀]

在這次演講的過程中,有提到中國的著名爭議性的藝術家,艾未未,所以找了一些他跟艾塞爾展有關的資料。


艾未未與2007年德國卡塞爾藝術展覽,作品名稱「模」。(攝影:Thomas Lohnes/大紀元)

2007年德國卡塞爾文獻展,艾未未構思的《童話》行為藝術展,召集1001個「普通」中國人飛來德國參加「真人展」。艾未未帶來的上千個中國「演員」,是由各種「草根」湊成的一個既「原生態」又「大雜燴」團隊。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的創意,首先入境就是問題,但是德國給艾未未開了綠燈,都給了簽證,順利入境,又一個不能少地如期返回了。可謂天時地利加人和,德國政府和藝術家同行,以及他招募來的一千多位演員朋友成全了他,讓他的《童話》夢想成真。
資料來源: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2/929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