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內容]
曾鈺涓老師藉由自己的創作路程轉折與作品理念分享,提出了對數位藝術定位、本質及其本體性的數年觀察論點。但在一開始演講時,仍很感性地述說著藝術家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小時候父母讓她與兄弟姊妹在公園內寫生,渡過假日的特別童年記憶。爾後踏入藝術殿堂,至NYU開始數位藝術創作。
自美歸國的曾老師,以紐約與台北兩地生活環境為主體,進行創作。1999年作品[錯置],乃透過影像合成,將紐約與台北的生活場景進行部份錯置與融合。探討人對環境的習慣(漠視)及環境對自身的影響。2000年以後,因應網路技術與合作夥伴的加入,開始一連串的[數位世界的自我存在性]創作與探討:[CLICK,2000]、[Let’s Make ART,2003]、[All Ways-O’s chatroom]、[Immersing me,2005]、[Flow,2006]、[Flowerman,2007]、[誰系列作品:問,對話,在場,影]及2010年的[你在哪裡],提出在這數位世界或數位流中,個人的存在性與真實性,何謂真假的問題,透過觀者互動,藉由傳達、接收、記錄過程,共同完成創作並註記個別、獨特的記憶及體驗。
曾鈺涓老師透過不斷的創作、回饋、探索與閱讀,觀察及找出[數位藝術]的定位,認為唯有結合工具論與本質論的數位藝術,才能真正達到[數位藝術]的三要義:實驗精神、訊息傳遞及本體性完整。
[個人心得]
曾鈺涓老師以數位藝術的形式與角度,提出一連串,這時代下,每個人的存在性與價值相關問題。這問題問了觀者,也同時自問並企圖點出,身處這0與1的數位世界中,面對瞬間即逝的訊息與時間洪流,人面對自身存在,該有什麼樣的認知與省思。然而不論以哪種創作形式,重點還是在於創作概念的傳遞及互動上,如同演講開始提到的美國教授要求,課堂教授的不是軟體技巧,重點是在創作的概念上。因此,創作者必須再將焦點回歸自身認知上。
每個年代都有當代特有背景與特質,所以每個年代的人提出當代的看法與省思,最後會如曾老師2010年的[你在哪裡]作品一樣,匯聚成一歷史的綜合影像。而不論以如何的形式創作、轉譯,都會歷經分裂、碎散、整合的歷史循環程序。因此,不論我們是否驚豔於新世代全心擁抱數位世界的態度,或不論我們是否因懷念手感溫度而堅持手作創作,我們所關注或想探討的,都跳脫不出人性的範疇,我想知道為何我出生?我是誰?我要做甚麼?我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我的存在價值…等問題。所以,就讓我們以我們各種可能性,全力成就、記錄與創造目前這年代的我們。即使,我們只單單因為,自‧爽。
[延伸閱讀]
你在哪裡_剝皮寮(數位藝術節201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ysAisNEvQ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