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馮成文M10010203

[個人心得]

從幾週以來,聽到了不少業界專家對於文創產業的看法,但大多數的演講者都持質疑的態度,並提出了不少批判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發展。方處長這場演講從政府的角度來切入國內文創產業,並做了深入的解說與分析。縱觀來看,政府與專家的角度好像有點出入,不只是對產業的執行面或是推展面。或許這也應該想想為什麼會友這種情況發生,是政府執迷不悟於專家的意見,還是專家只是站在獲利的角度無病呻吟。關於文創產業的分析,不能只是單看政府的政策,或是專家的說法,更應該聽聽民眾的意見。我覺得這是演講以來都沒有接觸過的面向,或許民眾也有不同的意見。

其實政府推行文創產業的政策應該是有好有壞,不應該一盤的否認其所做的努力。台灣地方雖然不大、人口不多,但我們擁有一定水準的人文氣質,這是一種生活品味並且也可以轉化成設計的力量。政府也希望從這點下手來提升台灣的設計能力。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保有人文底藴與生活方式才能創在國家的競爭力。國家競爭力非經濟實力,而是文化的創造力。從一元轉變到多元,從自我認同開始到彼此做文化交流。目前也有很多一流品牌進駐大陸的市場,使台灣因此坐收地利之便。文化是經由生活主張和生活品味的交互影響,才能形成品牌和商品。或許我們都小看了台灣自己的設計實力,而過度崇洋媚外。台灣應該就像方處長所說讓MIT成為台灣的品牌。其實,不少台灣的設計在大陸創造了“台流”,台灣的流行文化在大陸造成極大的轟動。就連誠品也在大陸市場占有主導權。

為了好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我覺得應該好好整合民間專家與政府機構,這樣才能創造最好的成效。不應該政府與專家說法不同套,如此不但削弱力量、也分散效果。

[延伸閱讀]

品牌台灣

http://web.pts.org.tw/php/mealc/main.php?XMAENO=924

品牌台灣是公共電視所拍攝的紀錄片,分別訪問了六個不同的台灣企業,分別闡述了台灣的產業歷史與創業經過。並整體分析台灣從MIT到BIT(Brand in Taiwan),在彼此依賴日益的全球供應鏈中,台灣的產業地位也隨著趨勢悄悄的改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