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8 官孟穎


對於評論,我們常常要求客觀論述,而我們也常說「你若對我作出的客觀評論,我是不會生氣的」,但這多麼矛盾,評論者是否須做全民普查求平均值以達客觀?評論的論在此模式下是否仍存在?
美尚無準則,藝術評論也絕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有的只是主觀意見的比例高低),發言人的背景或個人好惡將一定程度的影響其言論,而事實上,當我在閱讀評論(各方面)時,除了文章的深度外,並沒有將「客觀」列為主要考量。讀評論,我無非是期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尋得一種支持,一種發現「啊你和我想的一樣呢」的認同感,這也是為何一些「評論家」能夠擁有大批死忠讀者的原因。
而非客觀的評論其實更能表彰時代的趨勢,每一個世代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當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世代價值觀也從而顯現,這一條評論的歷史洪流反而因此顯得有趣、更有意義。

另外,評論是否真能不受約束--「放膽隨心」的抒寫--想必仍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上,就像吳老師說的:「因為我不靠這個吃飯,所以我可以這樣寫」,當然吳老師對於本身信念不容扭曲的意志令人佩服,我卻也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ptt與facebook留言差異的笑話,ptt是匿名的,而facebook則近乎關係到個人形象的建立,兩者留言差異的原因不言可喻。

(延伸閱讀)
批評與評論是否真有界線,我現在還沒能確定,而這裡有篇文章則是講述了評論越界到毀謗所衍生的法律問題。
批評與毀謗的界限,王南溟。http://www.dfdaily.com/html/8759/2012/2/20/745867.s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