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侯君昊教授演講內容 / D9510104 D9610301 M9510306 M9610301 M9610302 M9610303 M9610304 M9610305










演講者 > 交大建築所 侯君昊教授
演講主題 > 知識經濟時代下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演講日期 > 2007/12/21
-----------------------------------------------------------------










用Wii Remote 簡報
侯君昊教授有別於之前的演講者,一開始便拿出 wii remote做為簡報控制器,在某種程度上讓「遊戲控制器」跨界,鮮明有趣的破題。

「跨界」與音樂
跨界在音樂領域中是很明顯常見的方法,不同的音樂型式互相衝擊而成許多動人的音樂。

The Evolution of Eye – 眼睛的演化


侯君昊教授播放了這段由美國公共電視製作的影片,介紹生物的眼睛如何演化。這跟設計有什麼關聯呢?那就要看怎麼去跨界轉化了。雖然拜科技快速發展之賜,數位相機攝影機已經很普遍,功能也很強大,但是鏡頭始終無法與生物體的眼睛相提並論。而PHILIPS跨界模仿了人眼的水晶體而發展出了「液態透鏡(Liquid Lens)」,利用改變形狀來調整焦距,大幅縮小鏡頭的體積,也讓鏡頭的發展往前跨了一大步。侯君昊教授認為跨界是來自對其他領域的涉獵再自然的貫通起來的,身為設計師不能封閉起來做,什麼都可以去了解,才能撞擊出好的設計,因為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整合、混搭(mashup)、跨領域?

對於「跨界」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是整合、混搭(mashup)或是跨領域?侯君昊教授認為現在他不去做一個完整的定義,原因是,這是當代正在發生的事情,除非以後回頭再審視,才比較能理性的去看出他的全貌。

列舉四位跨越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介紹



1. Charles Robert Darwin \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1809-1882)


達爾文最有名的是進化論。長頸鹿的脖子會這麼長,是因為自然的演化亦或是某次的基因突變?
從生物的發育過程可以看到一些有趣事情,不同種類的生物,不管在外型或是生活型態都大大的不同,但是在幼胎時候,卻幾乎完全一個樣,所有的差異都是在中間才漸漸分裂開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所有生物的基因大部份都是類似的,就如同樂高積木一樣,都是由同樣的幾種積木組合而成。但是由於每個生物中間有不同的導引基因,如同不同的樂高組合手冊,可以將同樣的積木拼裝成不同的房子、車子等等,生物也是靠不同的導引去重新組合成不同種類的生物。所以有一個研究是將老鼠的基因加入到果蠅眼睛裡,但由於果蠅成長的操作手冊是一樣的,因此果蠅並沒有長出老鼠的眼睛。

而借鑒了進化生物學,跨界到了計算的領域,便發展出基因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
基於這個演算法可以在許多如電腦運算、分佈電腦網路的拓撲結構、神經網路等等領域應用,甚至對機器人的人工智能設計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2. Christopher Alexander \ 克里斯多夫‧亞歷山大 (1936- )

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英國人。劍橋大學建築學士、劍橋大學數學碩士、哈佛大學建築博士、柏克萊大學教授,環境結構中心(CES –the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Structure)美國建築師研究獎章。這些是他的簡歷,是一個很傑出的建築師,但他不只在建築上面,更對六七零年代的程式語言設計、模組化的程序設計等等領域有很深遠影響,例如1964年出版的「Notes On The Systems of Form」中的設計模式,主導了往後電腦程式設計中面對不同問題所提出的標準制式的解決方針。 他能從外形便能推出其機能為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以物件語言為導向,將複雜的事物萃取出最簡單的部份,這種模式語言的確立,主要是透過觀察現存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而來。事物的背後都有一套機制在控制它,如果不仔細思考是看不見的,所以要試著找出背後的那股力量(侯君昊教授舉例:如中國傳統文化裡的「道」,或是看不見但卻可以影響的磁力線,甚至為什麼演講或上課時前兩排座位總是沒有人坐等等)。


3. William J Mitchell \ 威廉.米契爾
William J. Mitchell為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曾任教哈佛大學設計學院、UCLA建築系、英國劍橋大學、加州柏克萊、卡內基美侖、耶魯、雪梨等名校,是國際間公認在電腦輔助建築設計領域中,具有領導性地位的學者。他在MIT主導Smart Citys的研究,侯君昊教授為我們介紹其中一個研究發明過程─可折疊城市交通概念車。一開始他們想要設計一個全新的概念車,設定在未來十幾二十年可以使用的車子,他們將設計車的需求先丟到一邊,朝「未來我們是怎樣生活?」的方向去思考。開始大家都盡情的丟出問題,不用管會不會被笑、有沒有可能等等,天馬行空的丟出各種看起來不太可能的問題。例如沒有輪子的車子、沒有引擎的話該怎麼讓車子移動等等,最後他們發展出了將引擎與輪子整合的新概念,讓未來的車體可以更簡化,移動性也更高(因為輪子擺脫輪軸,甚至還可以橫向移動),目前這款概念車已經在新加坡測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在街上看到。




4. Santiago Calatrava \ 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1951- )

卡拉特拉瓦同時具有建築師與土木工程師兩種身份,從繪畫、雕刻到完成大學藝術與建築的學位後,又繼續鑽研動態性結構骨架,取得博士學位。也因此他擁有了大部份建築師所欠缺的結構概念,得以大膽的將建築設計得優雅、不可思議,卻又如此穩固。若不是在他的腦子裡同時有著兩種不同領域的背景想法,光是要與工程師溝通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跨界≠A+B 跨界=A×B

最後侯君昊教授提出了一個公式來解釋他所認為的跨界─跨界≠A+B 跨界=A×B。有很多學生在大學時會修雙學位,這是很有企圖心的,但是如果腦筋沒有跟著跨領域思考,只是分別學習了兩個領域,那就只是A+B的公式,不算跨界。真正的跨界是A×B,是遠大於A+B的成就的,這種主動將兩者融合為一的思維轉換,是需要跨過很高的門檻才能達到的,除了要對多個領域有熱情外,還需要在生活的經驗、氣氛、旅行中去多看多聽。因為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造成一些盲點,但是要記住學習工具並不是重點,在他背後的那一套精神才是我們要掌握的,試著讓自己轉化為多面向的人,最後侯君昊教授認為我們正站在另一個革命的起點,我們是「新世代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