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侯君昊先生演講心得 / 曾國俊D9610301


跨界設計該有的態度與作為

侯老師這次對於跨界設計給了一個詳細的說明。不是單純的打著跨領域的整合計畫,雖然結合了資訊、電子、設計、人文等領域,但實際上還是每個領域各做各的,最後整合起來而已,縱觀台灣的研究生態,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為什麼呢?

在我的看法,因為計畫的過程中,一旦遇到相關的題目,各領域的人自然就會切割出這個領域是屬於哪種,並且交付給那個領域的人,其他領域的人則是不文不問,深怕接觸到那個領域會搞砸了整個「跨領域」的計畫。因此惡性循環,如同侯老師說的,充其量只是跨領域的計畫,並不是跨界設計。

但這個情況也不是什麼罪大惡極,因為自然的現象。原因在於如果真正要做到侯老師說的跨界設計,是參與多元的不同領域,並且自身投入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並且研究。這對大家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付出與挑戰,因為時間有限,或許在原本的領域專精下去時間就不夠了,更何況遇到每個新的領域都花時間去學習研究,便會造成學藝不精的情況。也因為這是人性的常態,才會出現有人主張大學分系與不分系。

分系的觀念就是越早專精越好,分的越細越好,如同交大將電資學院分成電子、電信、電控、光電系,但台大卻是大學部都是電機系,研究所才分成較細的四個領域。不分系的觀念則是希望學生進來,每個領域每個科目多少都應該接觸,在接觸之後再從中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進而選擇較專精的科系,這樣學生會比較晚起步於專精的領域,但這樣的好處是,至少學生是接觸過很多才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而不是沒得選擇的專精下去。

在我個人看法,我比較贊同後者。因為就如同民以食為天一樣,如果你永遠都吃水餃,你只會覺得水餃好吃,但是你沒有吃過牛肉麵,你怎麼會知道牛肉麵不會比水餃好吃呢?或許,有天不小心吃到了牛肉麵,從此愛上了牛肉麵,甚至跟牛肉麵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其實跨界設計,要在別的領域也投入心力學習研究,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能在教育體系下著手,讓理工的學生也有修習人文設計的科目的機會,甚至當成是必修,這樣的課程不用像人文設計的專門科系教的那麼深,但卻是很經典的通論,如同將物理與化學整合在一起的理化,如同將較深的靜力學、動力學、光學、電學、磁學整合在一起的普通物理一樣,這樣理工學生一旦接觸了這種其他領域的通論課程,就會有了其他領域的相關知識,給的不用深但要廣,不期待學生要專精於這些其他領域,而是要像大海撒網捕魚一樣,廣度要夠,讓學生不同的刺激增加,一旦對於其他領域有共鳴,學生自然就會深入進去,現在網路如此發達,找尋深入的相關知識並不難,如同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一樣,但這個剛開始接觸的點,這個機會,這個火種,卻是需要在教育體系內完整的規劃。而人文設計領域反之亦然,這樣相信,每個不同領域就不會有那麼深的分水嶺,而是有個便橋,溝通所有一切的。

侯老師也用非常簡單的方式強調「跨界≠A+B」而是「跨界=A×B」,如果能做到全身投入不同領域,確實體驗與掌握不同領域的精髓,將不同領域間融合為一,就不會只是找不同領域的人員來共同研究開發,而A×B的震撼力量就是說明了跨界設計大於單純的跨領域合作的A+B要有更精采的火花。


因此侯老師這個講題,是相當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並且付諸行動的投入,才會達投入便會深入,付出才會傑出之效,體悟到跨界設計的王者之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