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5日 星期六

侯君昊教授演講內容 / M9610101 M9610103 M9610104 M9610105 M9610115


主 題|知識經濟時代下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演講人|侯君昊 教授


跨界(領域)設計CROSS OVER

首先,講者舉出了兩個例子先給大家建立跨界的概念。

【例子一】音樂
莎拉布萊曼,她是很明顯的例子之一,她從百老匯→聲樂→流行音樂,所以講者提到,跨界的詞是從音樂界來的,是指各種不同的音樂流派、類型去做不同的融合與轉換。

【例子二】影片:眼睛的演化,(美國公共電視的影片)
看似與設計無關,其中隱藏有很多的設計訊息,影片中提到從感光細胞→受光→透明→演化的過程。
此影片的關鍵字是:CAMERA(對焦:生物是自動;相機是機械), 一部看似與設計無關的影片,但在科技研發或設計界都有相互刺激的效果,如Philips發展的液態透鏡就是個例子。

跨什麼界?跨領域?整合?混搭﹝mashup﹞?

因為這是當代發生的,我們正參與其中,因此很難對跨界做真正的定義,所以講者藉由四個案子說明什麼是跨界。

1.Robert Darwin達爾文的進化論














首先,簡單說明達爾文的進化論,也說明了另一宗提出的自然淘汰論,從生物的演化的觀點來看,生物都長得大不同,為什麼一開始胚胎長得那麼像?(他舉出不同動物的生長圖,一開始的胚胎都一樣,但是隨著不同的發展,卻有不同的樣子),經過科學家研究,他們一開始認為:其實基因是影響最大的原因,其中有很多重覆的片段,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堆出不一樣的樣子;但是,後來發現,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在於一個「操作手冊」,如何將積木組起來的「操作手冊」,這個操作手冊就是科學家一直以為的「垃圾基因」,這個看似無用的基因,後來發現它是指引其他的基因如何重組,就像手冊一樣。

講者以果蠅的研究為例:發現它每一處的基因,都靠某一個紅色的基因控制,而每一個動物都有這樣的基因存在,後來發現操弄這個紅色的基因,將不同物種的基因置入其他的物種,但是結果卻不變,仍是原物種的樣子,所以基因序列、操作手冊還是一樣的,不受限基因來自何處。再以基因的選擇為說明,物種都會選好的基因留下,但是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身體機制決定的,但是生活習慣與人類生活仍是會影響選擇,使其產生更好的下一代。

此案例與設計有何相關性與影響力?其實,透過不同領域的刺激,都會激發不同的創意,講者提到,在現在設計的運算可以算出抽象與具象的東西,而且是以基因的方式去算出可能的解決方案,生物體的工具與指令:NETWORKING,被運在現在很多領域中。

現在的科學家發現,人體各種介質的傳輸就如網路一般,人體的所有構造發展傳遞等應該是未來科技必須學習的。大家都覺得機器人、AI都很好,但是其實都有盲點存在,盲點就是:它們都必須要有驅動程式才能動,不像人會自然學習、經由神經串連去做認知,機器人還無法自我認知與學習,只能做人知道的事,而且是人們告知的指令,也就是只能作奴役的工作。

2.Christopher Alexander建築設計大師














Christopher Alexander認為建築不管有多大的體系,一定都有簡單的元件在內,一定有既定的常用方法,他將它轉變成設計的規則,讓有些建築從外型就可看出用途、機能,他專門研究自複雜事物找到簡單的設計元件。

而他的著作對建築界造成很大的衝擊,因為與創意發生衝突,而不被大家所接受,但是卻在另一個領域造成很大的影響,他的研究替computer sign找到了設計的方法與基本元件,程式發展都要有物件導向,使其可修改舊的東西,並且衍伸出新的產品,此理論後來又在電腦界衍伸出了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s )。

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s )
此模式的運用在於,當我們遇到了一個特定問題時,要怎麼用常見的方法處理,由此可以找到解決方案,最後再做細部調整,很多學設計的人會認為這樣的方法會不夠創意:因為有問題就有了答案,而且是固定的答案。

事物的背後都有一套機制,我們可能看不到,但是總會有辦法找出來,就像磁力線,平常看不到,但灑鐵粉就可以看到!影響許多的問題的因素是內在、潛在的因素,而非只解決表象的問題。講者用樓梯設計的例子,給予許多不同的圖片供大家思考,打破一般對樓梯的印象。


因此Alexander說:「我們看到的許多東西都有盲點,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真正內在驅使的力量,才是造成結果的真正原因。」

3.William J. Mitchell,現今MIT媒體實驗室的主任














William J. Mitchell是電腦輔助設計的始祖,他提出很多有遠見、革命性的想法,在MIT成立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小組,講者在此次的演講中,以他們對車子設計與研究作為跨界說明的案例。

在設計未來車子的過程中,這個小組他們必須打破以往的設計,他們先去思考: 什麼是未來城市?未來的車子會長成什麼樣子?現在大部分的車廠對於未來的概念車都只是在造型上的玩弄,並沒有沒有革命性的創新,而SMART CITY這個小組,他們為了也避免發生這樣的狀況,他們後來從「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來反推找出未來車子的樣子,設想許多未來生活問題的相關問題,例如:未來會如何從一地到另一地?如果車子沒輪子、引擎會怎麼樣?

後來他們針對五年內的生活樣貌發想,決定了車子的樣子,最後的腦力激盪造就了他們的突破:「如果引擎在輪子上呢?」這個重大的發想讓他們的車子打破了一般的侷限,他們將引擎裝入輪子內,這使得車子的造型可以大動,不再受引擎限制,使得車子的造型可以變得天馬行空,透明、活潑、自由!(講者提供了許多「SMART CITY小組」所設計的未來性車子之圖片。)

在設計未來「智慧城市」車子的過程中,此小組跨了許多界,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不同領域的人都要了解未來城市的相關智識,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藉由不同領域的了解合作,才有辦法共同激發出新的、突破性的成功與創意。





      

4.Santiago Calatrava建築師













這位建築師主要是跨了兩個領域,他不僅是建築師,也對土木結構有一定的專長, 在建築界界,通常這兩者是相互吵架的領域,建築師認為可行的設計,很容易的被土木工程師所推翻,但是,當Santiago Calatrava對兩者都有專長時,他的設計就能成功的克服土木與支撐架構的問題,他最專長的是水泥鋼架的建築設計,許多的設計都是驚人成功的突破性造型,但又兼具堅固的結構。

這樣的跨界設計,讓他的建築設計揚名全球,Santiago Calatrava運用他在建築設計的創意,以及對土木結構的專長,成功的打破了以往許多制式的建築外觀,就是因為他在這兩種領域都有的深入學習與了解,才能成就驚人的設計。








跨界=A x B
因此,到底什麼是跨領域?什麼又是跨界?跨領域是學習了不同領域的知識,腦子是跨領域的,但是這樣也只是知道如何和自己不同領域的人溝通。而跨界是不僅能用自己所專長領域的思考方式,也能讓腦子用另一個領域的思考模式,兩邊是融合的。

像莎拉布萊曼就是可以用古典音樂的方式也帶給流行音樂不同的詮釋,通常這樣跨界的人都能帶給人們很大的衝擊,讓人們很難定義他們是何種領域的人。所以跨界設計的門檻在於「思維轉換(Paradigm Shift)」,真的要做到這一點才有辦法做到跨界.

Renaissance Man新世代文藝復興人
講者提到,我們必須是多樣化的人,因為對不同領域的了解與深入,我們的設計就不只是設計,而可以同時在作品上融入文化上、科學上的、音樂上的…等,現在的世代就像文藝復興前的黑暗時代,是混亂的,這讓我們看到好的東西,也看到壞的,在這個時代最嚴峻的考驗是:如何讓自己成為多面向的人,而且對很多面向都要充滿興趣,這是面對新世代挑戰必要學習的。

現在的社會變換太快,我們要面臨的是五年後的社會將會是什麼模樣,但是卻很難預測,我們處在一個對未來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不怕換「工具」,也不怕換環境,而我們要了解的不只是我們專長學習的領域,而是專長領域背後最根本的原理,這樣才能輕鬆的面對各種新事物的挑戰,並且輕鬆上手!

成功的設計師不只是學習老師給的東西,我們會發現成功的工商業設計師他們的設計通常都會提到兩件事:
1. 他們設計的來源與元素
2. 他們的生活與人生經歷

因此,如果我們沒有體會經歷過不同領域的事物,就很難做出與其領域完全相同的精神與實質的內容文化,因此講者建議我們,身為設計師應該多接觸、多碰、多看、多經歷才能有成功的突破,跨界的精神就是你很有興趣的去學習不同領域的事物。

未來的跨界與跨領域是必要的,設計本身就不該分成工業設計、商業設計,而是應該相互學習的,講者鼓勵我們應該勇於跨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