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粱又照教授演講內容 / M9610101 M9610103 M9610104 M9610105 M9610115

主 題|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演講人|梁又照 教授


一. 工業設計與造物者
這次主要講的是利用情境導向整合跨領域的設計方法,他先從宇宙萬物的產生與環境之間的關聯解釋工業設計與情境導向之關係,都是因為環境與情境之關係物件才能合理地產生出來。

1.1 大自然與造物者
工業設計中很多好的造型都可以用鸚鵡螺來代表,其不只造型好看,結構堅固,對於海上的任何衝擊都可以承受。其內部之間隔除了力學的問題之外,每個曲線發展的美,工能的結構與美學的比例在自然界中是連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目前任何最先進的淺水艇,都是仿效其結構原理。故大自然的物件都是依照其環境與情境產生其功能、結構與造型需求,故工業設計產品要能夠符合目標使用族群在生活上的需求,其人因造型與結構都包括在內。

生物從軟體動物開始,逐漸發展成像鸚鵡螺的生物,之後再漸漸演變成有脊椎的魚類,而因為水慢慢減少路地逐漸浮現,生物必須開始適應路地生活 ,於是兩棲類生物出現,最後陸地越來越廣大,像恐龍一樣龐大的爬蟲類就此誕生,而最後因為無法適應寒冷之環境與食物等等原因,最後還是遭受淘汰,這就是生物與環境及情境之間的關係。

而像哺乳動物的毛能夠讓其適應寒冷的環境。不只如此,像不同的貓科動物中,豹因為其密實的環境關係,造成騎腳與身體之結構與一般獅子老虎有所不同,能夠跑得飛快,因此動物身體之構造會因其生活情境之不同而改變使其能夠百分百配合其環境。

1.2易變的法則與自然率
為何地球上有如此多的生物,卻只有人類能夠獨占,人類到底與其他哺乳類動物有何差異?人類具有判斷與思考能力,之後有創造能力,能夠想出辦法與工具生存下來。因此人類能夠創造許多物件使其在能夠符合人類生活與市場變化。就拿八卦的圖形來說,物體若不能符合其環境或市場的需求,其就必須不斷改變,改變至平衡為止,這是人類處理問題的原則。就拿我們上的設計方法來說,若設計到一個階段,處理方式不符合,就會回到原市場的需求再次處理,直到滿足市場要求。就像突變的生物,若不能適應其生存環境,最後就會被淘汰,工業產品也是一樣的。

1.3萬物之靈與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的定義:產痞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透過產引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但現產品設計已不再只是單一立體物件的設計而已,更會與服務系統配合,例如網路的發展等等,所以工業設計不只包括有型產品,也有無形的產品,無形產品就是只服務,未來E化的生活中,一定是有形的產品與無形的服務融合在一起。


二、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



V=Value F=Function U=User A=Appearance C=Cost

產品價值是跟品質成正比,而跟成本成反比,國內許多產業,想辦法在工業製造面,及材料技術方面降低成本,而我們的產業也都是跟著國際市場走,國際市場目前有什麼樣的機會,我們就會跟著拿來做,如此我們只有在硬體技術方面有所發展。然而要成為真正國際性的企業,要讓產品真正符合目標消費群的話,必須要從價值公式中的分子著手,也就是品質得部分,了解使用者所需要的功能,了解在情境之下使用者如何與產品互動,讓產品與使用者之生活型態能夠配合。

而目前正是經濟社會的時代,創新產品的研發,一定需要跨領域不同知識的合作。在剛開始我們一定有一個明確策略,在這個策略之下去了解創新所需要的條件,從條件底下找出所需領域之專業知識人員,大家一起根據此需求運用跨領域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今天所說的方法就是需要運用跨領域的不同人才,一層一層地解決問題。然而在中國人的傳統與個性導致大家都習慣各掃門前雪,要大家一起合作貢獻自己的智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套方法的最高價值就是,從發展一開始的時候,從社會、經濟及科技,來找出一個產品的發展定位,請各領域之專家一起來腦力激盪,找出目標消費族群的生活性態變化,找出10個與目標族群有關的議題。而一開始所使用的情境故事法,預想消費族群之生活型態,從之中找出解決問題之方法,但下一步驟還是要透過觀察焦點團體,來應證第一階段之結果,在此階段沒有問題之後,才能推到市面上去。而工業設計與其他領域所不同的是,我們運用文字、圖形及模型來表達產品,包括分析的過程,產品的定位及造型的意像,因此跨領域的合作必須透過工業設計師之圖像表現,才能讓各領域之合作者了解案子的內容,以提出不同領域之解決方案,而在之後也是透過工業設計師的表達,在實際情境下證實是否可行。



工業設計師的工作就是將抽象的意念以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視覺化式溝通的工具,並把想法及中,變成具體的設計方案,並嚴謹的實施,所以工業設計師就是整合各領域之想法並表達出來產生產品創新的價值。 過去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工程師所想出來的,但現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定要能夠符合市場需求。從台灣的產業發展來看建立品牌,產品的研發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跟條件,假如產品沒有辦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做到貼心的設計,就不是品牌策略,所以該如何抓到使用者的需求,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談的。目前市面上的產品雖然功能很多,但是否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所以我們必須在一開始就定出產品規範,先找出真正的需求,如此才能減少公司之成本,也能夠恰到好處達到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品牌建立的重點。



從另一個角度一個產品的開發必須要先有策略,才能開始進行設計,之後進行工程方面的評估,最後進行製造,而我們台灣是先以製造技術領先,再來是工程技術的研發,假如我們要建立品牌的話,我們的產業必須開始了解市場,了解使用者,從使用者導向才能真正做到ODM (User’s oriented了解使用者需求的原創設計) ,還必須將此觀念與方法帶入企業有關之部門,了解創新與市場導向之重要性,如此企業才能一起從事創新的工作,進而建立品牌。



三、人類產品設計的演進與使用者導向設計的發展



5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以功能導向為主,當時只要是以前人類所沒有的功能,並能夠幫助人類,讓生活更加方便的,就能夠被市場所接受。而到了60年代,則以成本為競爭,變成製造導向,而70年代則以市場導向,提升產品品質,而到了80與90年代,開始思考使用者的需求,然而使用者需求並不能夠輕易的滿足,故在往後的21世紀,產品設計也以探索此部分為主要課題。

而產品絕對不是視覺傳達的graphic的畫面得好看。而是要考量到這個畫面產品是什麼人去用,用的人、用的情境來決定細部產品的形態,所以interaction 也是在這個時候產生出來的,而這套方法是梁又照教授在ACER當顧問時,感覺到ACER需要提出的,ACER其實在80年代回收,東南亞的市場,南北的市場、歐洲市場都打開了,就是沒辦法打到美國市場,所以梁又照教授當時在ACER當顧問的期間,梁又照教授要幫忙ACER想辦法,用什麼策略能夠在美國與IBM競爭,所以梁又照教授當時想到,如果要解決的話,一定要找當地的公司了解美國的生活形態環境.。


三星案例
三星在80年代運用此方法,製造跟工程研發,同時了解使用者生活形態,或使用者生活情境的導向來創新。1996年是三星的設計革命年,他們當時將公司分為黑、白兩部分,工程技術與製造能力是「黑」,而市場使用者導向,生活導向的創新是「白」,簡稱為導向創新。三星在1996 年以前,只有黑的部分。他認為使用者導向是空白的。後來發現文化、生活等使用者導向創新的重要性,所以黑與白要平衡,大力重視生活形態的調查跟使用者導向的研發。


使用者導向跨領域(專業)合作
情境體驗創新設計方法與案例


利用這個方法,台灣產業做了許多不一樣的設計。

一、1960年代,農業經濟與民生工業



「農業噴霧器」的設計是很創新的,因為清楚使用者情境,所以是好的設計。另外,由於製造與成本導向,電風扇是強調風與速度的產品,用流線的造型表達。

二、70年代電子產業
「東元」的電子計算機是使用者情境導向的,當時受到打字機造型的影響,而大多用打字機的元素做設計,但是德國對合理造型的要求很高,簡潔工整,且當時計算機是用在高級主管辦公室與高階秘書的桌上,為了配合高級辦公室的型態,也就是情境的關係做出了此設計,所以在市場上佔有5%的佔有率。

三、80年代 消費型電子通信產業國際化及資訊產業的興起
電話機的設計,把聽筒做到像大哥大的樣子相當暢銷,以花為隱喻的單件式話機,為當時外銷量最大的「西陵電子公司」打破競價的僵局,做了突破的造型。

四、90年代 宏碁電腦公司 成為台灣資訊應用工業設計的楷模



他的設計屬性與對象是白領階級的人,因此造型要簡潔大方,這個國際化的公司,欲將產品營造出做事要有效率的印象,也想把中國文化的內涵加入設計中,
所以用中國古代的禮器的「琮」,應用在產品的語意中。

科技產品的設計創新附加值
「三泰儀器公司」以病患操作能力導向,設計具觸控螢幕互動介面的「攜帶式血糖測試機」,原本的設計有很多按鍵,但是對老人而言是相當不方便的。老人用的產品,老人要用,家人也要幫忙使用,測試要用的設定與互動功能是由年輕人操作,但是老人則是只要使用其中的測試部分,因此如何兩全其美是不容易的。

跨領域的工業設計必須要了解軟體與硬體的基本語言,要了解老人家的需求與使用,在了解使用情境後,最後去掉了不必要的按鍵,對老人才不會產生恐懼感,是以用觸控螢幕的設計來解決此問題。

五、2000數位科技人工智慧應用到生活e化



「研華科技公司」,發展智慧互動式自動化測試儀器系統,他們原是工業自動化到生活自動化,相同也是運用了這套方法。另外一個案例是「童心園」所共同研發之兒童身心發展玩具系列,以小孩子生理發展的且度去做設計,以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此產品可以增加腦內發展。

案例:研華的品牌策略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設計及研華過去製造導向與技術導向的品牌基礎,透過e化使用導向創新協同設計研發機制之建立,提昇品牌形象。過去他們是製造導向,中期是ODM研發技術導向,現在的長期計劃是「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也就是「 people focus」。從發展的歷史中可以看見研華過去是賣給國外的製造商,但是現在慢慢轉型為工業自動化、服務自動化的路線,現在要強調使用者的使用與情境。

SCENARIO EXPERIENCE INNOVATION DESIGN PROCESS
一、宏觀影響SET:從大方向找到使用者以及價值機會
二、使用者情境SCENARIO
三、群族代表、使用流程MODELS:每個使用者的情境皆不同,每個人與產品互動的狀況
四、使用情境故事版STORY BOARD:依使用者的需求,從此處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需求

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實例探討

第一階段 前期產品分析與情境觀察
訂定產品策略及市場定位分析,包括將競爭者產品分析製成競爭者產品分析表格及設計特色、產品屬性、情境觀察等,從中找出優勢與必須優先設計之需求。

第二階段 使用者情境體驗工作營
宏觀情境因素(社會、科技、經濟),討論出適合的產品設計方向與目標,以情境故事作業,針對各產品最具代表性使用者,預想使用者的需求,參與情境故事與腦力激盪發想創意議題與構想。

第三階段 概念設計_成果展示

第四階段 設計具體化(驗證工作)



結論:知識經濟時代使用者導向創新價值三要訣
1.Interdiscplinary Collaborate Innovation
2.Scenario Experience Design 情境體驗與共識
3.Scenario Experimental prototyping 反覆以情境驗證

這一套方法必須設計、科技與管理三個領域的人都要能配合了解才行

沒有留言: